第 622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2-06-05 13:35      字数:4762
  乎娃娃里头也有不能让人小窥之辈啊。”
  “哦,如果只是凭出题的那点内容就推敲出内阁大人们的真实意图,那还确实是不简单啊。这么说台子上摆的这两份就是他们的计划咯。”李耀斗听罢好奇地将手伸向了台子上摆放的两份作业,在场的其他将领也跟着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致,而它他也正是陈虞尹与杨禹轩的大作。
  “唔?邀请东北地方上的民团一起与当地土匪作战吗?”李耀斗捧着其中一份作战计划饶有兴致地读了一遍后,有感而发道:“这既算是驱狼吞虎,也算是对当地民团的一种试炼吧。如果对方有不轨嫌疑立即就能依法取缔了,有意思,甄尚书这家伙十分适合进军务部啊。”
  “这一份也不错,选择影响较大的匪帮,派遣小股的山地部队进入山林一举捣毁匪巢,给予当地的匪徒以及持枪民团以威慑后,迫使其向朝廷臣服,真是很有魅力的计划啊。”给予眼前这份计划以高度评价的是御林军总指挥使王芸花中将。虽说是驻京将领中的唯一女性成员,但王芸花的骁勇却是令其他男性同僚也为之侧目。此刻她手中的这份计划在行事上可谓极符其口味,而当她看见底下的署名之时,更是立即惊呼道:“这……这原来竟是皇长子殿下的手笔!”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连忙也跟着凑上了前翻看起来,待看清见底下的署名之后自然是连连赞叹有加,而王芸花则拿着计划回头饶有兴致地向李耀斗问道:“李将军,你那份是谁写的?”
  李耀斗这才注意到了底下的署名,跟着念出道:“陈虞尹,这不是陈议长的么子吗?”
  “真是虎父无犬子啊。”杨魁跟着赞扬道。
  然而正当众人连连点头咐和之时。黄得功却说出了一个令人大煞风景的事实:“这两计划其实都是陈虞尹写的。”
  十几双眼睛刹时都聚焦在了黄得功的身上,王芸花更是难以至信地向他追问道:“黄帅,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夫人,这种时候可不适合开玩笑呢。”黄得功表情认真地说道:“虽然虞尹小心翼翼地将两篇文章以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但还是隐瞒不住他的风格啊。老夫之所以把这两篇拿来,实在是两篇写得极具特色了,但也不能就此姑息皇长子的这一做法啊。”
  没人会怀疑黄得功的品行,也没人敢栽脏未来的皇帝。所以在场的众人也只得接受了皇长子找枪手写作业的事实,原先激动的气氛在一瞬间就落入了一阵尴尬的唏嘘。谁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可大可小,却也觉得黄得功在这档口上提这事有些欠妥当。
  不过一旁的张家玉到是神色镇定地点头说道:“此事本帅自会向陛下禀明,至于这两份计划正如黄帅所言确有独特之处,它们各自点出了此次处理匪患的两处关键。一是‘探’,二是‘吓’。”
  眼见张家玉果断地出面担下此事,在场的其他将领们自然是将注意力又转到了剿匪一事上,当然此刻众人所真正在意的还是先前所说的“枪患”问题。此刻外表粗旷心思却颇为细腻的杨魁当即便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忧虑:“诚然朝廷是要军部试探东北团民的实力与忠诚,并借剿匪之机警示当地的宵小之徒,不过东北的宗族与社团对此事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所以单纯地由军部来处理恐怕有些欠妥吧。”
  “杨将军,你放心内阁是不会让我们孤军作战的,一般来说他们会等军队把东北整得服服帖帖之后,再大发慈悲地向那里的缙绅们说,对不起,那些当兵的都是些不懂礼数的粗人,如果给诸位造成了什么损失朝廷深表遗憾。诸位可以去诉讼军部,不过这里倒有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只要诸位配合朝廷就成。”李耀斗以他那颇具“毒蛇”风格的措辞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番内阁可能实施的计划。
  “过么说内阁是想让我们当恶人?”杨魁抬起头问道。而个“我们”更是点出了军部在实质上游离于内阁之外的现状。
  “不,应该说是打手。”黄得功没好气地纠正道。
  命运的抉择 第二部 第三百四十三节 呈计划张家玉面圣 调部署李定国回京
  “这么说来文章确实是皇长子找人代写的?”龙椅上孙露以冰冷的语调向站在对面的张家玉反问道。时间相距之前张家玉在京城同一干同僚开会至今才过了一天半而已,原本位于汤山的狩猎园离京师就不算远,因此在处理完一些机要文件之后,他便立即乘坐马车赶到了这坐位于青山绿水间的温泉度假胜地了。只不过张家玉此刻带来的消息显然有些不利于女皇放松身心,可就算是如此,他也没打算就此隐瞒什么。
  却见这位帝国元帅面无表情地向女皇证实道:“是的,陛下。经证实该篇文章确实是殿下让陈虞尹代写的,而且殿下本人也承认了。”
  “恩,难得黄得功心细看出如此破绽。”孙露听罢若有所思地冒出了一句话来。
  “黄副院长为未能教育好皇长子殿下深表惶恐,自觉无颜参见陛下,故托臣代向陛下请罪。”张家玉低着头向孙露请罪道。
  自己“犯错”却让他跑来代为“请罪”,这种做法多少有点不合逻辑,然而此刻的孙露没有流露出任何想要责怪或降罪的意思,似乎是看穿了对方的意图,前一刻还笼罩在女皇双眸之上的薄雾瞬间就为狡诘的目光所驱散。紧接着孙露便失声笑道:“唔,是这样啊,那就让皇长子来汤山见联吧。至于此事的处理联稍后会着人通知军校的,卿先坐下说话吧。”
  “谢陛下。”张家玉深深地朝对面的女皇行了个礼后便在一旁花梨木座椅上坐下了。显然他也早已料到了女皇会有这样的反应。因此并不担心黄得功会被女皇问罪,更何况眼前还有更为重要的事需要与皇帝商讨。
  果然在了解完儿子在军校的不良表现之后孙露很快就将话锋切入了正题道:“姑且不论这两篇东西是谁写的,照卿的意思似乎军部方面十分赞同上面的方案。”
  “回陛下,军部赞赏文章上的作战想法,但具体的作战计划将由辽蓟陆军府来制定。此外,军部还希望派遣一员武将前往辽东担任参军督察剿匪事宜。”张家玉坐在椅子上歉身回答道。
  “派参军?军部觉得辽蓟军府无法独立完成剿匪事宜吗?”虽然在遣词上带有责问的意思,可孙露的语调却没有丝毫的感情掺杂在内。
  “回陛下,军部指派参军前往东北并非是怀疑辽蓟陆军府的战斗力,而是为了处理军队与当地百姓间的关系着想。毕竟‘匪患’的根源在于‘枪患’,因此军队在剿匪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当地的民团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不给朝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军部以为需要有一个代言人为军部向东北的百姓做出合理的解释。”张家玉有理有节的回答道。
  “如此说来军部也同意‘禁枪’?”孙露不置可否地反问道。
  “回陛下,是否禁枪得由朝廷、国会下定论,军部只是尽力完成任务而已。”张家玉低调而又谦逊地说道。
  其实有关禁枪的呼声自打中华朝建立之日起就一直络绎不绝,虽说纵马挎刀的英姿符合中国人的侠义情怀,可兵者凶器,特别是不能为百姓所持有的观点同样也是中原王朝的一贯思路。更何况火枪又是那么威力巨大的一种武器,放任其在民间流通对朝廷来说早晚都是一大祸害。不过有呼吁禁枪的人,自然也有反对禁枪的人,反对者的理由也同样的充足,他们毫不客气地指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百姓是否持有武器,而在于朝廷是否持有民心,正如同是秦,秦国家家备兵器,上下同心一统六国;秦朝十户用一刃,陈胜吴广照样揭杆起义,更何况帝国疆域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广褒,在“胡汉混杂”的情况下,惟有火枪才能保证大汉民族在当地的绝对优势。
  总之两种观点一直以来都相持不下,故而才会在弘武六年的国会上通过作为折中方案的《枪支管理条例》。然而随着此次东北匪患问题的暴露,禁枪的呼声再一次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此届的内阁首相黄宗羲又是早看力挺禁枪的主力派,因此不少人都认为在下一届的国会上朝廷的政策极有可能偏向禁枪。
  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暴力机关中华帝国的陆军部自然是举双手同意禁枪,但饱读诗书的张家玉却十分清楚自己作为军人的本分,明白军部应该遵循的法度,因此军部极少插手内阁的政事,在禁枪问题上也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华朝的军人就会像宋明两朝那样放任官僚打压,在必要的时候军部也会有自己的打算,正如此次军部所采取的对策一样。
  而在另一边孙露似乎也体会到了张家玉的用心,就禁枪这个问题而言她本人也是颇为矛盾。一方面孙露深知枪支泛滥后的不良后果,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宗族体系往往会因矛盾引发血腥的械斗;另一方面中华朝又确实需要用枪支来武装民众,因为对刚刚摆脱战争阴影的中华百姓来说枪支不仅代表了武力保障,更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持强凌弱”式的尚武,也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突,但这却是而今中华朝所面临的不争事实。
  还是该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去选择比较好吧,在心中如此想着的孙露以体谅的口吻向臣下开口道:“联明白了,那军部是否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呢?”
  “回陛下,臣等经商议后一至推选夏完淳将军出任该职。”张家玉跟着报出了军部经讨论后得出的最后结论。
  “哦,夏完淳?”孙露略带惊讶地反问道。
  “是的,陛下。臣等以为以夏将军的才能与资历都是出任此职的最佳人选。”张家玉这里所说的“资历”当然不是说夏完淳资历高才选他,恰恰相反,军部之所以会选择夏完淳前往东北正是因为他年纪轻、资历浅。毕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军就算顶着参军的头衔空降东北,也不会引起当地驻军以及宗族的猜忌,而夏完淳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超越其年龄的经验,加之其父曾在东北颇富盛名,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上来看刚刚被调入参谋府的夏完淳都堪当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
  事实上不用张家玉点明,此刻孙露自己也已经想明白了军部如此安排的用意,却见她随即正色宣布道:“恩,此事就照卿家们的意思去办吧。”
  “遵命,陛下。”眼见女皇认可了军部的安排张家玉跟着又报告道:“陛下,据康定府来报达赖、班禅活佛派遣的朝贡团已从拉萨出发了。”
  “哦,离达赖活佛上次访京也快过去十来年了吧?”孙露听罢颇为感慨地说道。
  “回陛下,达赖活佛是弘武五年,离今年刚巧过了十年。”张家玉跟着补充道。
  “十年了啊,现在回想倒像是刚刚过去的事一样。”孙露说到这里不由在心里开了个玩笑:不知道拉萨那边是否真照那张五十圆背后的花纹翻修了布达拉宫。但她表面上还是十分认真地向张家玉嘱咐道:”藏地来中原一趟不容易,得让枢秘部吩咐沿途官员一定要悉心接待才是。”
  “是,陛下。”张家玉低头应了一声。不过他此刻在女皇面前提起这事可不是为了西藏朝贡团的待遇问题,就算真有这必要那也轮不到军部来提出。正如孙露刚才所言那是枢秘部的事,身为陆军尚书的张家玉要谈的自然是有关军部的问题。却见他紧接着便恭敬地询问道:“不过陛下此次朝贡团入京是否要由李定国将军陪同呢?”
  “哦?那是内阁要求李定国将军陪同呢?还是军部打算调李将军回京呢?”孙露眯着眼睛注视着张家玉反问道。对于内阁与军部之间角力,作为女皇孙露自然是早有耳闻了,至于内阁方面对李定国、姚金、博洛等驻边武将一直以来的微词她也是心知肚明,特别是掌握西北兵权的李定国更是朝中大臣以及国会议员们针对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若说军部甘心调李定国回京那才怪呢。
  果然在女皇的逼问下,张家玉随即婉转地说道:“回陛下,李定国将军身负西北防务重任,贸然回京恐影响当地的军务,当然李将军戍边也有十余年了,以其平定西北、收复西藏的功绩,理应回京封帅。”
  不管是张家玉也好,孙露也罢,心里其实都清楚一旦李定国进京封元帅,他势必就会被从西北调回京师,因为边将不封帅是中华朝一直以来的一个潜规则。而正如张家玉所言以李定国的功绩也早该封帅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李定国被调回京师,西北的最高军事统帅之职就会随之出现空缺。
  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