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9 节
作者:
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4 字数:4811
惺说那苛腋星樯剩怼∠殖鏊哉庋矍熬拔锏闹堪M保拔锏娜饶帧⑸实呐遥∏》闯某鐾ピ旱挠木怖渎淅础6猓攀谴耸闷鸱锤赐嫖兜陌旅钪凇! ?br />
醉 着
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
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诗鉴赏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 。他曾说,“景状 入诗兼入画 ”(《冬日》)、“ 入意云山输画匠 ”(《格 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 ,互相映带 ,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 。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 ,显得轻松自然 ,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 ,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 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 , 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 ,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 ,风云变幻如此之快 ,真有些出人意外。这是单指自然风云吗?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显然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然而,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持什么态度呢 ? 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 ,多么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 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多么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着》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
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
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
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阳春三月,阳光灿烂,春风和煦,气候晴暖,正是令人陶醉之时 ;花红柳绿,野塘清幽,小渡无人, 杨花飞絮,恰是赏心悦目之地。若是太平盛世,文人墨客面对如此良辰美景,难免挥毫寄兴,抒发恬淡静谧的情怀,写出几许陶、谢、王、孟般清新自然的优美诗句。然而,饱经了离乱颠波之苦的韩偓,却早没了那份闲情逸志。此时,他的思想感情更近于安史之乱时杜甫那沉郁悲怆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心境。
“世乱他乡见落梅 ,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 头,便点明了“ 世乱 ”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见落 梅”而人在“他乡 ”,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 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 ? 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 。“飞还住”、“去 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 ,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 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 。“季重”是 三国时代吴质的字 。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 陈琳、应⒘蹊宓热私灰旰苌睢P旄傻人娜司诮ò捕辏?17)死于瘟疫 。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 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 。“子山”是庾信的字,他 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 。”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 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 ,到具体的感情脉胳 ,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 。因而 ,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 :“ 眼看朝市成陵谷 ,始信昆明是劫 灰,”也是用典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 ,天地经过 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 。到东汉明帝时 ,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 ,劫火洞烧 ,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 ,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 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 。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 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 ,是情感脉络清晰、 连贯,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 。首联是引子 ,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 ,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 ,镂刻入骨 ,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 ,言有尽而味无穷。
草书屏风
韩偓
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
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
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
字字恐成龙。
韩偓诗鉴赏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适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 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 。生卒年月不可考 ,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 ,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 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韩偓本人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字画 ,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 。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 ,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 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 。”由于韩偓本人对书法 有爱好和研究 , 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 何处一屏风 ?分明怀素 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象十分激动地在问主 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 染,犹见墨痕浓。”前一句从“尘色染”中 ,看出墨 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 ,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 ,从“墨色浓”三字中 ,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 ”,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 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但一气贯通,流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 ,十分具体 、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 ,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这两句先是从点 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象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来。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 ,就表明它不同一般 ,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 。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 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象枯藤(即“ 寒藤 ”)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从欧阳询来。欧阳询 《八诀》说 :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 ,落挂石 崖”。“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凸现出来 。而且 ,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 ”,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 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 ,生动活泼 ,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 。“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 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