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7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4      字数:4870
  气 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 ,人们都在田间劳作 ,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 ,撒腿就跑回去 ,匆匆忙忙地解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致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 ,不做作 ,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淡雅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 ,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 ,碧波粼粼的溪水 ,飘荡的小船 , 奔跑的儿童。。静中寓动 ,动中见静 ,一切都极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曹松诗鉴赏
  生平简介
  曹松(约830—?)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省潜 山县)人。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 。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 浙江、江西、安徽、 湖北、 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 。《全唐 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己亥岁(二首录一)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诗鉴赏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 。“己亥岁”这点明 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为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祸殃及江汉流域 ( 泽国 ), 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 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之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豁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 ,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 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用“ 乐 ”字反衬“生民”的不堪悲苦 ,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屠杀,人民的死亡无数。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 “封侯”之事,是有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 ”)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 “功绩”,受到封赏 ,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 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 ”了 。一个“ 凭 ”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 ,意谓 :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全诗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张虫宾《吊万人冢》)之句相比 ,字数减半而意味倍 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 , 功在杀人多”
  (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 ;还更多一层“士 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 战城南 》)的意义,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来的 。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 ,都类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 同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 ,具有很强的典型 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比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曹松诗鉴赏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激荡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 ,着力突出登高 、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回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从 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 , 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 ”,以免归思泛滥,不易剪断。如此翻新的艺术手 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说得不错。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诗 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 ”(《清平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 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 ,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 ,因此对句用“ 谁道有书来 ”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丧。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展 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凉景色 。 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 人不起望乡愁 ”(武元衡《单于晓角》);“ 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 心目中 ,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乡的景色。 如果说 ,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 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永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 ,使他归思奔涌, 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复杂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欲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写到这里, 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转折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泻。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异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秦韬玉诗鉴赏
  生平简介
  秦韬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早有诗名,进士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 。中和二年(882)敕赐进士及第。后不知所终。
  韬玉有词藻,诗典丽工整,工七律。一些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如《贫女》、《贵公子行》等诗皆为一代名作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编为一卷。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诗鉴赏
  《贫女》是晚唐诗作中较有影响的一首,诗人借贫女悲惨处境和心灵苦痛的自白,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 诗中,作者对贫女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但却未著一怜悯之词 ,而是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贫女形象的塑造上, 让读者的心灵在同贫女那栩栩如生的形象的撞击中产生炽热的火花。诗人对贫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采用刻写心灵的手法来实现的。
  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落 笔便通过揭示贫女和富女生活差别之悬殊来刻写贫女内心的痛楚 。“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贫贱,又显 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贫困简陋 ;“绮罗香”写出了 富女服饰的豪华;用“未识”二字联缀贫富两极,愈显贫女生活之苦 。“拟托良媒”是贫女在个人婚姻大 事处理上的美好愿望 ,“益自伤”则写出了其内心愿 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之情。
  颈联“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是 说有谁欣赏贫女那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处世格调和奢侈的梳妆才会取悦于世人,而贫女的格调恰恰与流俗有悖 。“爱”与“怜”的次第运用,正写出 下贫女与世人在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内心世界的纯洁美丽。
  颔联“ 敢将十指夸针巧 , 不把双眉斗画长 ”,是从针指女红的绝技方面映衬贫女心灵的秀美 。“敢 将”二字表现出贫女在针指刺绣方面功夫的过硬,也暗示出其热爱劳动、不尚浮华的品格。一个“巧”字写出了贫女技巧的熟练,透露出其天资聪慧伶俐的信息 。“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这就进一步突出 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从勤劳聪明的侧面给贫女心灵的画面增添了明丽的色彩。
  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做嫁衣裳”,写 出了贫女从“自伤”到“ 苦恨”的心灵跃动的高潮。 贫女出身“ 蓬门 ”,又无“良媒”议婚 ,加上“格 调”与众迥异 ,致使自己在爱情的追求上难有归落, 这是她久藏心间的苦痛。婚姻难议已属苦甚,更何况自己还要为俗气难耐的富女驱使,“年年压金线”,描图绣锦,“做嫁衣裳 ”?这样被驱遣、受奴役的屈辱地位是贫女所难以忍受,也是她心中最大的苦楚,从而益发显示出贫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心灵之美。
  此诗为秦韬玉屈居宦官田令孜门下做幕僚时所作,可能是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自我写照,但由于其艺术概括力之非凡高绝,使读者很容易透过贫女的心曲而倾听到封建社会富有才华却被沉埋有识之士的不平之慨和哀怨之情 。特别是结尾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二句,更是富有概括力,历来为人传诵。
  除了善于刻写心灵和富于概括力的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对仗工整而自然,语言清显而义蕴深邃,接近民间口语,朗朗上口。
  韩偓诗鉴赏
  生平简介
  韩偓(844—914 以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 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十岁能诗,曾得其姨夫李商隐赞许 ,称其“皱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始佐河中幕府,累迁左谏议大夫。天复元年(901),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从昭宗至凤翔 ,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 屡欲擢为宰相,均辞谢不受。偓为人正直,后因不阿附朱温 ,受排斥贬官 。天祐二年(905),复召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