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4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18
  。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
  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 。(他们 既然占据了“ 北斗 ”,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 ),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 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 ,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 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返回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构思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他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
  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诗鉴赏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 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 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耽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这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 ,越王并不宠爱女色, 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读来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皇帝仓皇出 逃四川,至光启元年( 885 )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 ,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 ,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劝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自 遣
  罗 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诗鉴赏
  罗隐仕途坎坷 ,十举进士而不第 ,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丧情绪 ,其 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略,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特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状,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 恨”太无聊 ,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 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 ,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 得即高歌失即休 ”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仅指出这一点仍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突出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 ,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 、及时努力的意 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 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并不雷同。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突出了首句的意思 :“今朝有 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 ,“明日 愁来明日愁 ”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 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 ,后“愁”字乃动词, 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
  鹦 鹉
  罗 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诗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 》,是托物 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 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 ,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 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 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 ,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 却耐人寻味。
  金钱花
  罗 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将。
  罗隐诗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 在咏花。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 ,诗人就极口 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 。“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写出金钱 花柔弱美妙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 ”,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 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 ,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侣, 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 ,色泽鲜丽, 娇艳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 ,可亲可爱。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面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挖掘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揭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魅力。
  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 ,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 ,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剌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此诗就表现出这个特色。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诗鉴赏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这一切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创新。
  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因而通篇用赋,但又有比兴。它的比兴手法用得灵活巧妙,若即若离,亦比亦兴。首句即景兴起,赋而兴,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
  次句写柳条依拂,相偎相倚,比喻显豁,又兴起后两句的感慨 。“相偎相倚”,写出春风中垂柳婀娜姿态, 更使人想见青年男女临别时亲昵、难舍的情景。他们别情依依,不胜春意缠绵。然而他们不象亲友,更不类夫妻,似乎是热恋的情侣,还仿佛彼此明白别后再无会期,要享尽这临别前的每刻春光,实际上这是倡女送别相好客人。后二句,感慨飞絮无定和柳条缠人,赋柳而喻人 ,点出暮春季节,点破送别双方的身份。 诗人以“飞絮无定 ”,暗喻这种女子自身的命运归宿 都掌握不了,又以“ 垂丝绊路人 ”,指出她们不能、也不理解那些过路客人的心情,用缠绵的情丝是留不住的。“争”通“怎”,末句一作“争把长条绊得人”,语意略同 ,更直截点出她们是青楼倡女。总起来说, 诗意是在调侃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怜她们徒然地卖弄风情,然而诗人的态度是同情委婉的,有一种难名的感叹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