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3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760
  这次考试对李贺的打击是太大了。
  李贺从此以后,就经常感到绝望。这里“感秋蓬”就正是诗人绝望情绪的流露。在绝望之中两位名公来访,恰似吹来一陈春风,洒来一阵甘露。“谁知死草生华风”,是诗人绝处逢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前景的喜悦心情的抒发。“谁知”—— 出乎意料之处,“死草生华风”—— 垂死的小草在春风吹拂下又欣欣向荣了。这一比喻生动、贴切,使诗人的欣愉心情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是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他把自己喻为斗败的鸟,把韩愈、皇甫比为高飞天空的大鸿,一旦败鸟攀附大鸿,定会展翅腾飞,蛇变成龙。诗人对二位名公企望很高。这一层表述自己的希望,情真辞切,但仍有诗人鲜明的性格,他虽然恳切地希望能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但对自己还是比较自负自信,字里行间不卑不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贺的性格。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官街鼓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
  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
  柏陵飞燕埋香骨。
  锤碎千年日长白,
  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
  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
  漏声相将无断绝。
  李贺词鉴赏
  李贺对于时间的流逝,宇宙、时间的永恒十分敏感。他曾多次以自己颤震的心灵去探索这个问题,他终于认识到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宇宙永恒、时间永恒,任何人都不可能企求长生不老,即使是像秦皇汉武那样的人物都不能。在这样具有哲理性的探索中,诗人得出的结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他在感情上则不愿意看到此结论。这个矛盾经常苦恼着这位敏感的年青诗人的心灵。
  这一次触动这颗心灵的是隆隆的街鼓声。官街鼓声在拂晓的时候,隆隆地催着太阳东升,黄昏之时,又是这隆隆的鼓声催着月亮出来。时光,似乎就是这样在隆隆的官街鼓声中不断地消逝,又在这隆隆鼓声中永远存在。这恼人的鼓声,令人惊心动魄。你看,长安城里,柳树又绽出嫩黄嫩黄的叶芽,而住户人家在春季到来的时候,又换去用了一冬的帘额,挂上新新的布帘;这鼓声,这时光转换的鼓点,真是“煎人寿”催人命的响声,像赵飞燕那样的人物不是已经身埋陵墓了吗?鼓声不断地擂着,千年岁月流逝了;太阳却永远都是那样光亮。今朝鼓声又擂响了,可是秦皇、汉武却再也听不到今朝的鼓声。
  这是鼓声中所发生的动人心魄的场景。日月运行,新旧更替,生死代谢,这一切全是在隆隆的鼓声中进行。这不就是“千岁随风飘”的意境再现吗?赵飞燕那样的人物固然逝去了;秦皇、汉武是不甘心随风飘去的,他们企图长生,想永远存活于世,可是他们却永远听不到今朝的鼓声了。同永恒的时光相比较,这人生不是太短暂了吗?
  后四句承接上面的场景,写出鼓声的永恒。从人们乌黑的头发又变成芦花一般的白色银丝,只有这鼓声同终南山在一起,与京城长相守。诗人更进一步想到,天上的神仙据说寿命很长,可是他们也必定会死去,“鼓祖巫咸几回死!”活八百岁、一千岁这些神仙们也会被埋葬。真不知道天上多少次埋葬神仙了。可见,神仙也并非永恒存在;只有这鼓声伴随着漏声永远存在,不会断绝,才是永恒存在的。这里的想象何等新鲜奇妙!这一新奇的设想把诗人关于时间永恒、人生短促的思索与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诗人在隆隆的官街鼓中感到的烦恼。
  时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的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人们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这首诗通过官街鼓这一艺术形象又一次抒发了时光无限,人生短促的慨叹。
  春坊正字剑子歌
  李贺
  先辈匣中三尺水,
  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
  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
  鸊鵜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
  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
  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
  嗷嗷鬼母秋郊哭。
  李贺诗鉴赏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 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我们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鵜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鵜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鵜”,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 一颗象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难道它不感到委曲、羞愧吗?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lùsú:)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你看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
  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夜坐吟
  李贺
  踏踏马蹄谁见过?
  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
  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
  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
  红霞稍出东南涯,
  陆郎去矣乘斑骓。
  李贺诗鉴赏
  《夜坐吟》系乐府旧题,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其中共收三首,此篇之外,还有鲍照和李白的作品。“题解”云:“《夜坐吟》,鲍照所作也。其辞曰‘冬夜沉沉夜坐吟’,言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也。宗(五代梁人)又有《遥夜吟》,则言永夜独吟,忧思未歇,与此不同。”盖题为鲍照所创,李白、李贺相继沿袭,遂成为乐府诗中颇具特色的一种体例。通过(主人公)夜间吟唱,抒发思人的情思,深情绵邈,韵味悠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与《遥夜吟》不同的方面在于:它所表达的忧思包含着缱绻的恋情和痴心的期待,而非泛泛的哀愁。
  设问开篇,“ 马蹄踏踏谁见过?”这话既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别人,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心上人是骑着马儿离去的,至今不见归来,唯有“踏踏”的马蹄声不时回响在耳边,萦绕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时空。“眼看北斗直天河”,直,当的意思。这句有双重含义,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诠释的;一指时届凉秋。古人有依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习惯,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变化来分辨四季,当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连成的线(俗称“斗柄”)直指西方的银河时,我们这片土地便已进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节,传递秋的信息的是西风和落叶,它们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况且正值华年,在饱尝别离的痛苦之后,独守深闺空闱之中,长夜漫漫,能不愁肠百结?“铅华笑妾颦青娥”,正是这种愁苦神情的写照。
  人的愁苦愈积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势必要设法排遣。“为君起唱《长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选择的排解方式。她的歌声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饱含爱恋,贯串精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无情的“严霜”也为之动情,竟至掉头而去,不忍卒听。
  “帘外严霜皆倒飞”,想象奇诡,极富表现力。比起《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似更进一层,因为“天若”句有比喻词“若”,系或然之辞,而此句表达得如此坚决,就象实际发生的那样,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气势,使难于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见可感的物象。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贵突出地呈现在一个“长”字上。自朝到暮,从昏到晓,她的心始终伴随着离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马啼,融进一片痴情。她彻夜难眠,长想思,至于长吟唱,抒发着无尽的恋情,直至东方发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而对方呢?“陆郎去矣乘斑骓”,毫无顾恋之意。
  多情换来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渊。“陆郎”句源自乐府诗《明下童曲》“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斑骓”是有杂毛的苍黑色骏马。“陆郎”此指无情男子,但具体解释诸本不尽相同。徐文长说是陆贾,“贾在南中,倡家竞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楼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为本,注云“陈孔,谓陈宣、孔范,陆谓陆瑜,皆陈后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见惯,王注似与本意相合。
  仔细品味,此诗与鲍照、李白的同题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后二者属“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一类,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听所爱的歌声之后,为之沉吟久坐,抒发爱慕的情意,属“投桃报李”式的情感交流,带有喜剧性质;此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