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6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774
  这里化用其意,正见出诗人漂泊在外,无法还乡。所以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楚城,即广武东山头的楚王城。上二句因写到荥阳县,故而很自然地引起了“犹在楚城边”的乡愁,过渡相当巧妙,同时又回扣题目,与首句相呼应,全诗可谓珠联璧合。这样的结尾,与崔灏《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差相胜之。
  雨霖铃
  张祜
  雨霖铃夜却归秦,
  犹见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和泪教,
  月明南内更无人。
  张祜诗鉴赏
  《明皇别录》记张祜《雨霖铃》本事始末:“帝幸蜀,南入斜谷,属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与山相应。帝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独梨园善觱栗乐工张徽从至蜀,帝以其曲授之。洎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皆非旧人。帝于望京楼命张徽奏《雨霖铃》曲,不觉悽怆流涕。”这首诗以《雨霖铃》为题,显然是感其乐声而取其寓意,畅抒其无限今昔的感叹。
  “雨霖铃夜却归秦”,“ 雨”曲原作于幸蜀途中;不久两京收复,“天旋地转回龙驭”,唐玄宗从蜀中归来。一个“却”字暗示这一戏剧性变化。“犹见张徽一曲新”,也从“雨”曲生发。“见有”自然有所“不见”,“犹见”即只见。当年梨园数百人,而今唯有乐工张徽从幸至蜀,归来也惟他相随,响遏行云的念奴哪里去了?名满天下的李龟年哪里去了?
  “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霓裳羽衣曲哪里去了?“一曲新”明指《雨霖铃》,却也含蓄地表达风流云散,往事如烟,哀相寻,欢歌已毕。这支新曲乃唐玄宗在剑阁栈道为悼念杨妃所作,如念重归大内,尚自沉迷不省,其昏庸可知,此其一;乐曲虽工,今非昔比,已无当年昇平欢乐气象,此其二;人事更替,“从宫嫔御,皆非旧人”,太上皇也成真正的孤家寡人,此其三。末两句“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指兴庆宫,在皇城东南,玄宗自蜀归来后即移居此处。《长恨歌》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遍地红不扫”,“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与谁共”,可供参证。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逊位帝王,其命运也就如此而已。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爱情诗,也不是通常的咏史诗,其骨子里浸透了经历大变乱后封建士大夫普遍的沧桑幻灭之感,读之怆然。
  题孟处士宅
  张祜
  高才何必贵,
  下位不妨贤。
  孟筒虽持节,
  襄阳属浩然。
  张祜诗鉴赏
  “处士”是对未仕或不仕者的称呼,犹今人称某某先生。“孟处士”指孟浩然,他一生没有功名,只在张九龄荆州幕下作过一度清客,后来便以布衣终老。从李太白到闻一多,都认为其不仕主要是出于本心;但从孟浩然的诗歌和行止看,恐不尽然。因为即使在文艺家颇受尊重的唐代,学优登仕仍是知识阶层的主要出路,终身老于布衣仍是一种很大的屈辱和遗憾,这以昭宗时韦庄奏请追赠李贺、贾岛等人功名官爵、以慰冤魂一事,便可证明。明白这一点,我们便不得不对诗人张祜题的这首绝句,刮目相看。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第一句说一个人的才干和禄位并不相干,第二句说一个人的德行和禄位并不相干。两句讲的道理,本来很抽象而且不具有原创性,它使人想到左思“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名句,不过道出“ 不妨”二字,变牢骚为傲岸,也翻出了一种新意。
  但这两句的成功,关键还在于具体落实到“孟处士”身上,这个陈旧的道理就更有说服力。“诗穷而后工”与堪当大任者“生于忧患”一样,是可用辩证观点予以说明的。对于后来成功了一位山水隐逸诗人之大宗的孟浩然,岂止是“何必贵”,岂止是“不妨贤”?简直就是不能“贵”,简直就是大有助于其“贤”。如果有了一个高官厚禄的孟浩然,必然会失去一个标格冲淡的诗人孟浩然;世间宁可要后一个孟浩然,无须要前一个孟浩然。
  “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后二句中,诗人抬出当代襄阳另一个姓孟的大人物来作对比,构思巧妙。这个人便是元和十三年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孟简,他出身名门,官运亨通,唐史有传,算得上显赫的人物了。但和孟浩然比,他又是一个不高明的诗人。而在唐人心目中,一个高明的诗人,比十个高官更能引起仰慕,乃至可被尊为精神领袖(请注意“诗天子”、“诗家天子”一类口头上的尊号)。
  而以地名(籍贯或治所)借代人名,作为一种荣誉,一般来说只有优秀的诗人可以得到。这样的“桂冠”诗人,可以举出一大串儿:孟襄阳、李东川、王江宁、杜少陵、岑嘉州、。。 。“襄阳”称呼属于孟浩然,而且只属于孟浩然。所以孟简虽然在襄阳持节作父母官,也能作诗,却断不能据有“襄阳”的美誉。
  同姓孟,同是诗人,但有高明不高明,官与非官的区别。用“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判断,浩然诚不如孟简;然而从对人间所作精神财富的贡献来衡量,孟简又怎能与浩然相比?“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白居易),后二句不但构思巧妙,涵义也相当深刻。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代知识界自有其不合流俗的价值观念。它表现在李白诗中,也表现在张祜这一首短诗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的往往不是那些高官权贵,而是那些杰出的诗人,艺术家。该诗说明了这一道理。
  莫愁曲
  张祜
  侬居石城下,
  郎到石城游。
  自郎石城出,
  长在石城头。
  张祜诗鉴赏
  这是一首借乐府旧题另翻新意的诗作。《莫愁乐》是唐时流行音乐,《旧唐书·音乐志》云:“《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张祜此诗应是为旧曲填的新词,以供歌者演唱。
  如果说《苏小小歌》长于用巧(巧思)的话,那么这首《莫愁曲》则可说是工于用拙了。四句反复搬弄,“石城”四见,“郎”字两见。用字省到了最小限度,其中包孕的生活内容却又含蕴不尽。
  前二句写郎来石城前的“侬”(我)和郎来石城的往事。“侬居石城下”只说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但语言的意蕴深浅有时是通过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发生变化的,联系后文尤其末句,这一句起码还包含这类意思:郎来石城前,“侬”的生活是平静的,无忧无虑之中,还有一点懵然无知的味道。而“郎到石城游”这个同样简单的事实,也由于上述道理而耐人咀嚼。女主人公专门提及此事,旨在暗示聪明的读者,这是她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此,“侬”再也不是那个长“居石城下”的“侬”了,“侬”的生活大大变样,变得有色有香有滋味了,就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她感到了幸福和满足。
  从前两句到后两句,中间略去了许多情事。无须言传,自可意会。接下去一个跳接,写到“至郎石城去”以后“侬”的情况,这便是“长在石城头”。
  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表现一种怀思和盼望之情,非常平凡。然而“石城”字面的反复出现,很容易使读者或听众联想到许多关于石头与爱情的故事。由于石头为物坚牢经久,一向是爱情盟誓的取证之物,“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妻》),“海枯石烂不变心”,就是这样的誓言。尤其是那个女子望夫化石的古老的民间传说,令人难以忘怀。此诗中女主人公长在城头,恐怕也将化成望夫石了。
  这首诗相当讲究剪裁之功。诗人删去不必要的众多枝节,着重抓住“侬居石城下”和“长在石城头”的对照,刻画郎来石城前后“侬”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少总多,语淡情浓,语浅情深。方言(“侬”)的运用,平添许多乡土气息。复迭修辞,则使歌辞唱来缠绵绯侧。
  苏小小歌(选一)
  张祜
  车轮不可遮,
  马足不可绊。
  长怨十字街,
  使郎心四散。
  张祜诗鉴赏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张祜此诗则借乐府古题以写妓女怨情。妓女也有爱情,但她们的身分决定了,这种爱情难以长久。她们的相好中固然也有多情公子,但往往薄倖者居多,真心救风尘者甚少。
  诗一开头便写分离的情景,情郎驾上车马就要远去了;也可能是“油壁车”投东,“青骢马”向西。
  总之是鸳鸯拆散,劳燕分飞,从此别易会难。“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开口就怨,怨车轮不生四角,怨马足不能羁绊。其实车马何辜。只是郎之去意已决,断难挽留。车难挡,马难绊,人去街在。似乎女主人公对车马奈何不得,转而又迁怒于十字街。埋怨它的存在,使情郎难收放浪之心。即此而言,这与刘采春所唱《囉嗊曲》“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去,经岁又经年”同妙,看似无理却实传其情。而“十字街,四散开”,说“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还妙于双关,这双关语富于独创性,尤惹人发笑。面对这天真的诬赖,“十字街”将百口莫辩,何况它还无口辩!
  此诗措词颇能展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车马可怨,十字街可怨,郎岂不可怨?而独不怨郎,而此意已在其中。“使郎心四散”句,见女主人公明知情郎用心不专。然而终不忍直斥其非,或干脆一刀两断。
  同时见出此事的可悲,不在她已看出对方的薄倖;而在她看到这一点时,仍痴心爱着他,护着他。二十字画活一个人,可谓自然天成。
  集灵台二首选一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
  张祜诗鉴赏
  集灵台,本汉武帝宫观名,在华阴县界。唐代也有集灵台,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侧,是祀神之处。本篇所指,系后者。杨贵妃在正式册封前曾入宫为女道士,这里用集灵台为题,当是借咏玄宗宠幸杨氏姊妹之事。原题二首,这是第二首。诗一作杜甫作,非。
  这首诗描写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姊虢国夫人之事。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暖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暖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
  第二句“平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象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平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