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节
作者:
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08
关。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比顾恺之画,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是见杜甫题画诗的成就。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杜甫诗鉴赏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实指这家境况并不富裕。但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可见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描绘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因为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就是一条小河。
王嗣姡А抖乓堋吩唬骸啊昂健跋绱骞尚〈健晃贾撸省∈芰饺恕薄6鸥υ谥魅说摹跋嗨汀毕碌巧狭苏狻耙昂健保焕词保彩谴诱舛诙傻摹!?br />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剪裁得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的农家待客图。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筿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诗鉴赏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 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
( 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引出下文疏狂之意。“即”字传达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衬,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尽管连用四个地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层次,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使诗歌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自然现出。“含”“选绷礁龆试擞孟改迳!昂蓖ǔP次⒎绲摹胺鳌弊指星樯矢ǎ行⌒暮腔ぶ猓绲娜岷筒谎远鳌!?br />
“ 选蓖ā皼拧保认础⑷饕焕嘧指崛幔小叭笪锵肝奚钡囊馕叮慵曛浮A骄浞钟椒缬辏谌浞缰杏杏辏獯印熬弧弊挚梢蕴逦叮ㄓ旰蟠浜S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觉察(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诗歌采用互文手法,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排得错落有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凭添音韵之美。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描绘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
然而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继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饥荒。“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顽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就是所谓“疏放”。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 他却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篠”、“红蕖”,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风含翠篠”、“雨选燹 钡淖匀幻谰埃幻媸恰捌嗔埂薄昂慵ⅰ薄ⅰ坝罟帝帧钡目杀商局拢冀琛翱穹颉闭庖恍蜗蠖骋黄鹄础C挥星鞍氩糠钟琶谰爸碌拿栊矗蛔阋猿耐小翱穹颉钡钠独Р荒芤频木瘢幻挥泻蟀氩糠至实股频拿枋觯翱穹颉本筒怀善湮翱穹颉薄! ?br />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这首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郁”,就在此处。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寄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栖居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但国家残破、民生凋散的现实,却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给人信手拈来之感。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游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似乎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关紧要,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呢。
“澄潭”指百花潭,在草堂南面。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这四句,是诗人野望所见,出语那么纯真自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表现出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诗人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客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手足,他常想顺江东下或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紧张危急,使他更加牵挂身处异地的亲人。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由地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说,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滞留蜀中呢?这一句借云抒怀,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借此抒发了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表达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逼近。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萧瑟秋风中从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本诗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诗中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融注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人们以为诗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读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旷,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无奈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