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2      字数:4810
  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见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而空灵。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
  (《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 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意思是:听说蜀道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仿佛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不但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起” 、“ 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富,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表现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另一方面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是在告诫友人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意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推崇为“五律正宗”
  (《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巧,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怡人,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突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正如清人赵翼对李白五律的评价:“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瓯北诗话》卷一)。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李白诗鉴赏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不例外,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开始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迟暮之间,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
  乌鸦尚且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寓情于景,感染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秦指代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却让读者在暮色迷茫中,透过朦胧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独坐空闺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沉重地滴到读者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唐诗别裁》说得言简意赅。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景中现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份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李白诗鉴赏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内容大都比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
  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诗的开头两句,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勒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
  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笼罩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
  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之意。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含蓄隐微。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
  轻歌曼舞,欢宴正酣,却忽然发觉,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而落日衔山的景象,又与第二句中的“ 乌栖时”一样,隐约所生出国势衰微之迹,使得“欢未毕”而时已暮的描写,染上了不祥的气氛。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作者往往热衷于渲染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而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就统统隐入幕后。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里在景物描写中夹入“起看”二字,不但点醒景物所组成的环境后面有人的活动,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叹春宵苦短的心理。“秋月坠江波”的悲凉寂寥意象,又与上面的日落乌栖景象相应,使渗透在全诗中的悲凉气氛在回环往复中变得越来越浓重了。
  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乌栖曲》旧题偶句收结的格式,变偶为奇,给这首诗配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东方渐高奈乐何!”“高”是“皜”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难道还能再继续下去吗?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象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
  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表明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通篇以客观叙写,不下一句贬辞,而讽刺的笔锋却尖锐、冷峻。
  《唐宋诗醇》评此诗说:“ 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未几而麋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寄兴深微者。
  。。未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这是颇能抓住本篇特点的评论。
  李白的七言古诗和歌行,一般都写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这首《乌栖曲》却偏于收敛含蓄,深婉隐微,成为他七古中的别调。因而有人认为它是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看来贺知章的“泣鬼神”之评,也不单纯是从艺术角度着眼的。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
  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诗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启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诗就是诗人针对战事而作。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波及范围落笔。
  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战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揭示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借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见征战之远。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也更深厚。“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
  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炼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丰盈,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看似客观的描写中警喻之意和痛彻之心显而易见。“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