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节
作者:
没事找事 更新:2022-05-05 13:48 字数:5079
。又有暑疡者,夏月头面外项赤肿,或咽喉肿痛,或腿足掀肿,长至数寸,不能步履,而头痛内燥,日夜发热不止,与凡痈毒发热,哺甚旦止者不同(宜败毒散及石膏、黄连等),说热一解肿自消,全无脓血,非外科症也。又有暑疮者,周身发泡,如碗如杯,如桃如李,光亮脆薄,中有臭水,由湿热之水泛於皮肤也(宜黄连香茹饮、黄连解毒汤),甚者内实便闭,口疳臭秽,外以鲜荷花瓣贴之,中药周时可平(宜凉膈散或承气汤)。以上种种皆暑病之兼及者也,要之,暑病所由之经,固属太阳,亦有由阳明者。发热,汗大出,微恶寒,为太阳矣。面赤大汗,烦渴喘急,即阳明也。甚者脉洪大,昏不知人,有似热症,但忽轻忽重为异耳(太阳宜艽苓散去桂加香茹,阳明宜消暑丸)。故平人偶然被暑,必身热,背恶寒,汗出,口渴烦躁闷乱,痰逆恶心,或吐泻转筋,小便闭涩,指间微寒(宜五苓散去桂,合益元散用)。若脾胃素弱,上焦不足,暑湿郁蒸,肢体困倦,头重心烦,饱闷喘促,早晚寒,日午热,此气血俱虚也(宜清燥汤、清暑益气汤)。或夏月汗太多,风犯汗孔,身体重痛,肢节麻,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黄涩,此风郁汗,湿与暑相搏也(宜益元散加葱头)。故人当湿热盛时,如梅天夏雨,体倦神疲,胸满促,肢冷,或气高喘,身烦热,溺黄赤,大便溏,自汗不食,须预防暑病(宜清暑益气汤加渗湿药)。虚弱人当暑,体倦神疲,胃不和,食无味,须预防暑病。安乐人当暑,恶寒身重,昏眩寒热,呕吐腹痛,乃夏尸感寒,非暑病也(宜温辛散)。辛苫人劳甚暑病,须培其气(宜人叁白虎汤)。总当分别而治之者也。而治法大要,惟以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补真气为主,即脉虚喘促,逆冷,卒昏晕,此热伤阴气,切不可用温药,以助阳而耗阴。 ”脉 法〔 仲景曰:伤暑脉虚。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诀》曰:暑伤於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馀。《三因》曰:中暑之脉阳弱阴虚,微迟似芤。《本事》曰:暑脉弦细芤迟,何也?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皆虚脉也。《正传》曰:暑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而不见,夫微弱隐伏,皆虚类也。《活人书》曰:中暑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辨之。张凤逵曰《脉理论》:刘复真云,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中 ,脉虚而微者是也。寒病传经,故脉日变,温热不传经,故不变。寒病浮洪有力易治,芤细无力准治,无脉不治。温热不然,温有一二部无脉者,暑热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而伏,非绝无也,於病无妨,攻之亦易,照经用辛寒,火散脉起,病愈矣。说温热病发在一二经,始终在此,更不传递别经者,其一二经或洪数,则经弱且伏,依经络调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征也。(鳌按:此篇言热病即指暑病而言,非谓伏寒夏发之热病也)。 ”暑病原由症治〔 节斋曰:夏至日後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经,其为症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大渴引饮,头痛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东垣曰:夏至阳尽阴生,气浮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阳虚矣。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误甚,火盛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为虚而何。《真指》曰:伤暑之症,面垢自汗,身热背寒,烦闷大渴,倦怠少气,毛耸恶寒,或头疼,或霍乱,或四肢厥冷,或身体无痛。中暑之症,则六脉沉伏,冷汗自出,闷绝而昏,不知人矣。3
伏暑症 暑久伏病也。说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优於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优於人身之内者也(宜消暑丸、香茹饮)。亦有夏月,曝书曝衣,暑气未散,随即收藏,至秋冬近之,其气亦从口齿而入,入而即发,此暑毒伏於物而触於人者也。故伏之一字虽同,其所以伏则异。然此二端,其变生之病,或霍乱吐泻,或泄痢腹痛,或疟发寒热,皆能致之,皆当细询其因以为治(宜香茹饮、藿香正气散)。甚或有身热足冷者,其势则甚危矣(宜五苓散下来复丹)。 ”伏暑症治〔 仲景曰:伏暑之症,背寒面垢,少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入门》曰:每於夏月後发者,为伏暑也。又曰:伏暑者,即冒暑久而藏伏者也。其呕渴恶心下血,及年深暑毒不差者,宜酒蒸黄连丸。其烦渴引饮或泄利者,宜桂苓甘露散。其肠 下痢赤白癃闭者,宜益元散。其暑邪伏久伤肺,喘咳烦渴气促者,宜清肺生脉饮。其大烦大渴及霍乱後渴者,宜濯热散。3
暑风 因暑而感生风病也。病人忽手足搐,昏迷不省,脉浮而虚,急先以温水化苏合丸灌之,俟醒再用药(宜黄连香茹饮加羌活二钱,大效)。若呕吐(宜加陈皮、藿香),小便不利(宜加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有痰(宜加生姜),大渴)宜去半夏加花粉),泻利不止(宜加白术),转筋(宜加木瓜),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此热兼 也(宜白虎汤),各当加减为治。或更病热重,搐搦,厉声吟呻,角弓反张,如中恶之状,亦或先病热,服表散药後,渐成风病,谵语,狂呼乱走,气力百倍,此亦暑风,与阴风不同,宜解散化痰,不可汗下(宜竹叶石膏汤去叁、米,加黄连、知母)。日久脾胃弱,必兼温补。若脉实,必须吐之。若欲预却,则以壮元为主(宜四君子汤,生脉散)。凡患暑风,误作 治必不救。 ”暑风症治〔 《得效》曰: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人事,曰暑风。《入门》曰:暑风、暑厥者,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并宜二香散,或人叁羌活散合香茹饮服之。《医鉴》曰: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或纳凉致风寒以伤其外,或食生冷以伤其内故也;若感暑风,痰塞喘急,六和汤倍半夏加羌活、川芎。又曰:感冒暑风,身热头痛,或泄泻呕吐,以二香散主之。又曰:凡暑月伤风、伤寒,悉以二香散解表发散。3
暑泻 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於口齿,伤於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挟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於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呕吐泄泻,或霍乱转筋,及浮肿疟痢(宜六和汤)。如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泻(宜解暑三白散)。如伤暑上吐下泻,而兼烦乱(宜香朴饮子)。如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大顺散)。以上数条,皆难混治。若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已(宜消暑十全饮、香茹汤)。其或有盛暑伤於外,阴冷伤於内,为内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视矣(宜连理汤、桂苓元、缩脾饮)。此暑泻诸症,当与泄泻条叁看。 ”暑泻症治〔 《医鉴》曰: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腹受暑。恶心呕吐者,胃口有痰饮而又受暑也。宜消暑十全饮。3
疰夏 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於夏,即名疰,以疰夏之症,必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有类於诸痿故也。然疰夏与痿,其原毕竟有异,且痿为偶患之疾,此为常有之事,凡幼弱人多有之,故必以清暑益气,健脾扶胃为主也。故前既列夏痿之症於暑病篇,而此又详及疰夏(宜叁归益元汤、生脉散为主,酌加白术、半夏、陈皮、茯苓、扁豆子、白芍、木瓜、泽泻、炙甘昔亦可)。 ”疰夏症治〔 仲景曰: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夫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东垣曰:仲景言脉大者,极虚者,气损也。春夏 者,时助邪也。秋冬瘥者,时胜邪也,黄儀建中汤治之可也。丹溪曰:人遇春末夏初,头痛脚弱,食少身热,世俗谓之疰夏病,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白芍、麦冬、五味子,有痰加南星、半夏。又曰:疰夏病宜服生脉散、叁归益元汤。东垣曰:暑夏宜补气。说以夏至阳尽阴生,腹中之阳虚也,今人夏月服生脉散为此故耳。治暑病方四十 白虎汤 ”总治〔 石膏煨 知母甘草 粳米 桂苓甘露饮 ”又〔 茯苓 猪苓白术 滑石各二两 寒水石 炙甘草 泽泻各一两 肉桂三钱 共为末,水下。一方有人叁、香茹。 此方兼治伏暑,烦渴引饮。 天水散 ”又〔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此即六一散之别名也。 瓜蒂汤 ”中 〔 瓜蒂十四个,水一升,煮五合,顿服。 解暑三白汤 ”冒暑〔 茯苓 泽泻白术各二钱 姜三片 灯草二十茎 消暑十全饮 ”寒袭〔 香茹一钱半扁豆 厚朴 苏叶 白术 赤苓 藿香 木瓜 白檀香各一钱 甘草五分 此方兼治伤暑吐泻。 十味香茹饮 ”脾虚〔 香茹钱半厚朴 扁豆 人叁 白术 茯苓 黄儀 木瓜 甘草各七分 六和汤 ”食伤〔 香茹 厚朴各钱半 赤苓 藿香 扁豆 木瓜各一钱 砂仁半夏 人叁 杏仁 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一方加麸炒黄连一钱,名清暑六和汤。 藿香正气散 ”生冷〔 白术 白芷茯苓 厚朴 桔梗 紫苏 藿香 炙草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姜 枣 香茹饮 ”伤暑〔 香茹 扁豆 厚朴 甘草 益元散 ”小便少〔 滑石 甘草 麦冬汤 ”燥渴〔 石膏 知母 白芍 茯苓 山栀 竹茹 麦冬 白术 扁豆人叁 陈皮 乌梅 莲肉 甘草 生津丸 ”发渴〔 白糖 乌梅 薄荷 柿霜 硼砂 蜜丸,噙化。 补中益气汤 ”脾胃〔 人叁 竹叶麦冬 石膏 半夏 甘草 梗米 姜汁 苍术白虎汤 ”役劳〔 石膏 苍术知母 甘草 梗米 竹叶石膏汤 ”虚汗〔 人叁 竹叶麦冬 石膏 半夏 甘草 粳米 姜汁 白虎加人叁竹叶汤 ”虚火〔 石膏知母 粳米 甘草 人叁 竹叶 人叁白虎汤 ”昏晕〔 人叁 石膏粳米 甘草 知母 选奇汤 ”被风〔 羌活钱半 防风黄芩各一钱 甘草八分 食後,稍热服。 冷香饮子 ”内伤〔 生附子 草果橘红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冷服。 浆水散 ”又〔 附子 肉桂 乾姜甘草各五钱 良姜 半夏各二钱半 浆水即淡醋,每八分,多至一钱调下。 如虚热喘乏加人叁。 汗多加黄儀、五味子。 桂苓甘露饮 ”霍乱〔 滑石二两茯苓 泽泻 寒水石 石膏 甘草各一两白术猪苓 肉桂各五钱 每末一钱,姜汤或开水下。一方加人叁、香茹。 大顺散 ”夹暑〔 甘草 乾姜 杏仁 官桂 等分,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再次入杏仁炒,然後筛去砂,入桂,共为末,每三钱开水下。 五苓散 ”身热〔 白术 肉桂 泽泻 茯苓 猪苓 来复丹 ”又〔 倭硫黄 元精石硝石 青皮 陈橘皮 五灵脂 醋糊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黄连香茹散 ”暑风〔香茹二钱 厚朴钱半 黄连七分半 水煎,入酒少部,冷服。 四君子汤 ”壮元〔 人叁 茯苓白术 甘草 生脉散 ”又〔 人叁 麦冬 五味子 黄连解毒汤 ”暑痿〔 黄连 黄柏黄芩 山栀 二陈汤 ”绞肠痧〔 茯苓 半夏陈皮 甘草 胃苓汤 ”霍乱〔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败毒散 ”暑疡〔茯苓 甘草 枳壳 桔梗 柴胡 前胡 薄荷 羌活 独活川芎连翘 防风 荆芥 金银花 姜三片一名连翘败毒散。 此方兼治一切痛疽初发,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 凉膈散 ”暑疮〔 大黄 芒硝 山栀 连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