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没事找事      更新:2022-05-05 13:48      字数:5280
  ”又〔  甘草  滑石    柿蒂汤    ”又〔  柿蒂  黄柏  黄连  生地  侧柏叶  丹皮  白芍  木通  茯苓  泽泻    金匮肾气丸    ”冷淋〔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沉香散    ”气淋〔  沉香  石苇  滑石  当归  瞿麦  赤芍  白术  甘草  冬葵子  王不留行    瞿麦汤    ”又〔  瞿麦穗  木通  大黄  黄连  桔梗  当归  枳壳  羌活  肉桂  射乾  腹皮  延胡索  牵牛子    鹿角霜丸    ”膏淋〔  鹿角霜  茯苓  秋石  糊丸    大沉香散    ”又〔  沉香  陈皮  黄    榆白皮  韭子  瞿麦  滑石  黄岑  甘草    沉香丸    ”又〔  肉苁蓉  沉香  滑石  荆芥  黄    磁石    海金沙丸    ”又〔  海金沙  滑石各一两  甘草二钱半  每末二钱,麦冬、灯心汤下。    肉苁蓉丸    ”冷淋〔  肉苁蓉  熟地  山药  牛膝  金石斛  官桂  槟榔  甘草  附子  细辛  黄    黄连    二神散    ”沙石〔  海金沙七钱半  滑石五钱  共为末,每二钱入蜜少部,以木通、麦冬、车前子汤下。    琥珀散    ”又〔  琥珀  滑石各二钱  木通  木香  郁金  当归  篇蓄各一钱  共为末,每次三钱,竹叶汤下,芦叶汤更妙。    渗湿汤    ”湿痰〔  苍术  白术  茯苓  猪苓  陈皮  泽泻  川芎  香附  厚朴  砂仁  甘草  生姜  灯心    泻肾汤    ”胀满〔  大黄二钱切片水浸一宿  磁石钱六分  石菖  生地各一钱  元叁  细辛各八分  芒硝  赤苓  黄岑各六分  甘草四分  煎至半,入大黄,煎好去渣,入硝搅匀,空心服。   白茅汤    ”产後〔  白茅根五钱  瞿麦  茯苓各钱半  冬葵子  人叁各钱二分半蒲黄  桃胶  滑石各七分  甘草五分  紫贝二个? @江鱼牙四个? @分二帖,加姜三片、灯心二十茎煎服。或为末,木通汤下二钱。治浊病方十六    地骨皮汤    ”心虚热〔  生地  麦冬  黄    山药  五味子  地骨皮  淡竹叶      四苓散    ”伏暑〔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金莲丸    ”思虑〔  石莲肉  茯苓  龙骨  天冬  柏子仁  麦冬  当归  枣仁  远志  紫石英  乳香  龙齿等分  蜜丸,朱砂为衣。    辰砂妙香散    ”又〔  山药  茯苓  茯神  黄    姜远志各一两  人叁  桔梗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三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钱  每末二钱,莲肉汤下。    苍术难名丹    ”脾不敛〔  制苍术四两  金铃子  茴香各七钱半  破故纸  川乌茯苓  龙骨各一两  酒糊丸,朱砂为衣。     东垣酒煮当归丸    ”小腹痛〔     清心莲子饮    ”肾虚寒〔  黄    麦冬  甘草  车前子  地骨皮  莲肉  茯苓  人叁  黄岑  远志  菖蒲     苍术二陈汤    ”湿痰〔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半夏    补中益气汤    ”肾虚陷〔  人叁  黄    归身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分清饮    ”泔浊〔  革    乌药  菖蒲  益智仁  入盐少部。一方加茯苓、甘草    加味清心饮    ”窍塞〔  石莲  茯苓  菖蒲  人叁  远志  车前子  麦冬  白术益智仁  泽泻  甘草  有热加薄荷少部。    鹿茸补涩丸    ”下虚冷〔  人叁  黄    菟丝子  桑螵    莲肉  茯苓  肉桂  山药  附子  鹿茸  桑皮  龙骨  补骨脂  五味子    二苓清利饮    ”茎痛〔  生地  麦冬  茯苓  牡蛎  泽泻  甘草  猪苓  黄岑  黄柏  车前子    内补鹿茸丸    ”挟寒〔  鹿茸  刺蒺藜  肉苁蓉  菟丝子  蛇床子  桑螵    阳起石  肉桂心  嫩黄    炮附子  紫菀    香苓散    ”挟热〔  茯苓  茯神  远志  山药  人叁  黄    桔梗  甘草  木香  白术  朱砂  麝香  猪苓  泽泻  肉桂    加减珍珠粉丸    ”通治〔  黄柏半生半炒  蛤粉各三两  滑石二两  樗皮一两  青黛  乾姜各五钱  炒神僸打糊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黄柏降阴火除湿热,蛤粉咸补肾,滑石利窍,樗皮大燥湿热,青黛解郁火,乾姜敛肺气下降生阴血,盐炒微黑用之。治尿血诸药要品及方二    总治尿血药(阿胶  茅根  地黄  床子  戎盐  蒲黄  牛膝  人乳  苁蓉  胡麻  杜仲  川断  天冬  麦冬  五味  山萸  山药  丹皮  车前  知母  黄柏  鳖甲  青蒿  白芷  人叁  当归    根  鹿茸  荷叶  乌梅  郁金  香附  地榆  韭子  泽泻  棕灰  竹茹  琥珀  山栀  槐花乳香  荆刺  陈墨  侧柏叶  延胡索  菟丝子  旱莲草  龙胆草  鹿角胶  鹿角霜  毛鹿角  杞子  沙苑子  柏子仁  地骨皮益母草  淡豆豉  专治小便血条。)    太极丸    ”总治〔  黄柏二两六钱属木  知母一两四钱属水  补骨脂二两八钱属火  胡桃肉一两二钱属金  砂仁五钱属土蜜丸,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   无比山药丸    ”又〔  五味子六两  肉苁蓉四两  菟丝子  杜仲各三两  山药二两赤石脂  茯神  山萸  巴戟  牛膝  熟地各一两  蜜丸,酒或米汤下。治白淫诸药要品及方六    房劳过度(鹿茸  附子  官桂  紫菀  地黄  黄    杞子  牛膝  杜仲  川断  山萸  天冬  麦冬  山药  丹皮知母  黄柏  车前  菟丝子  蛇床子  刺蒺藜  沙苑子  桑螵    肉苁蓉  阳起石  五味子  地骨皮)    思想无穷(黄连  麦冬  茯苓  远志  石莲  当归  龙骨  枣仁  龙齿  天冬  乳香  茯神  菟丝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肉苁蓉丸    ”蛊淫〔  苁蓉  茯苓  黄    泽泻  牡蛎  龙骨  当归  五味子等分  蜜丸,酒下。    半苓丸    ”肾伤〔  半夏一两,破如豆大,猪苓末二两,先将一半炒半夏,令色黄,不令焦,出火毒,只取半夏为末糊丸,候乾,更用前猪苓末一半同炒微裂,入砂瓶养之,空心,酒、盐汤任下三五十丸。    清心莲子饮    ”精伤〔  黄    麦冬  甘草  车前子  地骨皮  莲肉  茯苓  黄岑  人叁  远志肉  菖蒲    白浊流出髓条方    ”髓条〔  枣仁  白术  人叁  茯苓  茴香  补骨脂  益智仁牡蛎  等分,青盐酒糊丸,空心,酒或米汤下三十丸。    金箔丸    ”总治〔  晚蚕蛾炒  补骨脂  韭子  酒浸菟丝子  山萸  龙骨各一两蜜丸,空心酒下三十丸。此方亦治梦泄。    白龙丸    ”又〔  鹿角霜  牡蛎各二两  生龙骨一两  酒糊丸,空心,酒或盐汤下三十丸。此方不但白淫,且能固精壮阳。2
  诸厥源流    诸厥,真元虚病也,手足逆冷为厥。经曰:阳气衰於下,则为寒厥,四肢逆冷,身冷面青,  卧,手指甲青暗,腹痛,不渴,小便自利,大便溏,完谷不化,不省人事,脉微迟。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口乾,舌苦,目闭或不闭,烦渴,小便短涩,大便燥结,不省人事,脉滑数。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宜理中汤,或附、桂、乾、姜、吴萸,俱可酌用。)热厥者,即阳厥宜急补阴(宜岑、连、山栀、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黄下之。)说以人之阴阳无气,皆起於下,故少阴之上,名为太阳,以真阳之主,本於阴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以真阴之归根在肾也。夫阳气自而下,今衰於下,是不下矣,是寒独胜也。阴气自下而上,今衰於下者,足五指之表,为三阳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为三阴之所聚,足心又少阴肾之涌泉,阴气既衰而阳胜,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也。故凡人病阴虚者。足心必热也。寒厥起於足下,又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以阴气起於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阳气衰则阴气胜,阳不胜阴,其厥反从阳分而上,故必起於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寒非外入,而由内生,故凡病阳虚者,手足必多寒,皆自指端始。故二厥之成,皆以阴虚。溯寒厥之由,必其人壮,秋冬夺於所用,既於阴盛时多欲不休,以夺肾中精气,则精虚於下,其气取足於上,是以下气上争,下而不上,故不能复阳气,於是气去则阳虚,寒气因而上逆,又以精虚无火,不能固脾元而气衰於中,中气不能渗荣其经络,於是阳气日损,阴气独存,手足为之寒也。溯热厥之由,必酒入胃而伤脾阴,至阳气入而精气竭,不能荣其四肢,又数醉饱入房,使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谷气相搏,热盛於中,故热偏於身,内热而溺赤也。要此二厥,惟伤真元,乃有是病。後人不明,但以手足寒,或以脚气为厥,反以此二症谬为中风。夫风病多经络受伤,厥病由真精内夺,如指厥为风,因以风治厥,亦大谬矣。     夫厥逆分阴阳,皆《内经》之精旨,馀即详论之如上。而阴阳不从,则气逆而上,凡十二经寒热之厥,亦可据经以析其义也。经曰:太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说以太阳根起少阴,其气得阴故下行於足,虚则逆上而上盛,故肿首头重;逆上则不能下行,故不能行而  仆也。又曰: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妄见。说以阳明本气盛血多,今气胜其血,则阳邪实而神明乱,故癫欲走呼;气盛不行在腹,故腹满胃逆,故不得卧;阳明脉在面,故赤热;神明乱极,故妄言见也。又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赤侸痛,肺不可以运。说以少阳与厥阴并行而起於下,故经和而无病,今相火上炎而无阴,其脉入耳下颊车,故聋而肿,为火壅也,侸痛;其部气逆不和,  不运,少阳气不能及下也。又曰:太阴之厥,腹满侾胀,後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说以阴为阳根,阳为阴使,三阴不副阳则三阳厥,三阳不为阴使则三阴亦厥。太阴虽阴盛,常秉少阳之气以为和,故无病。今太阴独阴无阳,不能下行,且逆上,脾既不运,胃气亦阻,故满而胀;不能行气於三阴,则肾气亦不效用,故不利不食,中气壅也;食则呕,气壅愈逆也;不得卧,胃不和也。又曰:少阴之厥,口乾溺赤,腹满心痛。说以少阴兼水火阴阳二气,若失所涵蓄,其气必偏发而上,故少阴恒兼寒热二厥,且又为十二经厥逆之主也,今此厥,阴虚火厥也;本脉循喉咙络膀胱,故口乾溺赤;不为胃关而上行。故腹痛;不贡精於心而反上乘心,故心痛。经又言:少阴不至者,厥不至,亦兼水火也。又曰: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说以厥阴本阴绝,不绝者,为阳生也。今虚而为纯阴,则无气,是以当其部位,肿痛而胀;纯阴结而不舒,则下焦气不化,故泾溲不利;肝主筋,筋无气,故好卧而屈膝;脉环阴器,故阴缩肿;当所过脉不行,故  内热,郁则热也。又曰: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说以肺为元气之主,虚则不能治节而气上逆,故咳;虚满者,上焦之满虚而无实也,满则咳矣;本脉循中焦胃口,逆则精不能散,故呕沫也。又曰:手少阴、厥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二经属火,皆神明之治也,其主血脉,而俱厥,则阴精无以承阳矣,阳独亢则自焚,故心痛;其系上挟喉,故引喉、身热者,血脉  张也;心为脏腑之大主,逆之,故死也。又曰: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说以小肠为心之下流,属带脉之间,其气逆,必使其经俱逆。本脉人耳,至目内外嘜,故耳聋泣出;从缺盆循颈,故项强;小肠连嗌属脊,故腰病也。又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说以手阳明大肠为胃下流,手少阳三焦为胃孔道,其气皆逆,必从其经上逆。大肠脉上颈贯颊,三焦脉出缺盆上项,故皆发喉痹嗌肿;曰痉者,手臂肩背强直也。以上十二经之厥,亦《内经》之要旨也。    然而《内经》言厥,更岂止是哉。又曰:有厥逆而病在太阴,盛在胃,颇在肺者,太阴脉细如发,而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一日数十溲,其为病死不治。说以脉如发,又多溲,必脏气不足,中气不摄,故溲为之变也;乃热留在胃,阳明方盛,见於人迎,身膺则如炭如格,此阳不入阴,故盛在胃;阳不入阴,故太阴细微,喘息气逆颇在肺也,欲泻邪则阴虚於里,欲补虚又阳实於外,所谓不表不里,阳症阴脉之类也,安得不死。又曰:厥有腹满,暴不知人者。说以阴气盛於上,则不守於下,而脾肾肝三经之气不化,故腹满胀;阳气盛於上,则阳气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而神明失守,故不知人也。又曰:有厥逆而为头痛,数岁不已者。说以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故寒逆而至於脑,今头痛齿亦痛,是邪之逆於上,亦名厥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