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作者:上网找工作      更新:2022-05-05 13:46      字数:4893
  但是,为什么这种形上学的超越是必需的呢?其目的只 是要支持那向来作为根本的哲学教训,或是以一种更为基本 的教训来代替它呢?它是一种改变哲学建构系统的问题吗?不 是。是不是我们企图回到形上学的基础以发掘一种向来被忽 视的哲学假设因而表示哲学还没有建立在一个不可动摇的基
  …
  8 5 2 存 在 主 义
  础上,所以它还不能称是一种绝对的科学呢?也不是。
  到达“存有”之真理与否,其关键是在别的某些东西上 面:它既不是哲学的现状,也不是哲学本身,而是 (就哲学 意义即表现存在事物之为存在事物而言)使哲学获致其本质 和必然性的那种东西的远近。现在我们要决定的就是下面所 述的:“存有”本身,能不能由于自己特有的真理,而导致它 对于人性的涉入,或者当它离开它的基础时,形上学是否应 该预先容许,“存有”之关涉于人可能产生一线光亮—— 一线 可能使人属于“存有”之光亮?
  在它回答有关存在事物之为存在事物的问题中,形上学 运用了一种先天的“存有”概念。它必然地说到“存有”,因 此也继续地说到“存有”。但是,形上学并不使“存有”本身 表现出来,因为形上学并没有在 “存有” 的真理方面回到 “存有”,没有回到作为 “无蔽” 的真理,也没有回到 “无 蔽”的本性。对形上学而言,真理的本性总是只以知识真理 这种引申的形式和构成我们知识之命题真理的形式出现。但 是,“无蔽”可能是先于一切真实意义之下的真理。“无蔽”这 个字可能是一个提供关于本质的本性方面一个向来被注意的 暗示,这种暗示还没有被回复。如果情形真是如此的话,那 么,形上学的表现思维,当然永远不能达到这种真理的本性, 不论它如何致力于对苏格拉底以前哲学作历史的研究;因为 这里的关键所在不是复兴苏格拉底以前的思想:任何这种企 图都是无益而荒谬的。现在所需要的,毋宁说是关切达到那 向来没有表现出的“无蔽”之本性,因为“存有”是在这种 方 式 中 表 露 它 自 己 的。 同 时, 从 安 纳 克 斯 曼 德
  …
  存 在 主 义
  9 5 2
  (Anaximander)到尼采以来这一长久历史过程中,形上学一 直是不明了“存有”之真理的。为什么形上学没有回到它呢? 形上学之所以没有回到它,是不是只由于某种形上思维的作 用使然呢?或者说,下述现象是不是形上学命运的基本特质 即由于在“无蔽”中,它的中心 (即隐蔽)由于出现于存在 事物中无蔽的东西而不见,乃致于它自己的基础逃离了它呢?
  但是,形上学继续以各种不同方式说到“存有”。形上学 表示并似乎确定,它询问并回答关于“存有”的问题。事实 上,形上学绝不回答这种问题。形上学不问这种问题,因为, 当它思及“有时”时,只是表现存在事物之为存在事物。虽 然它说及“存有”,它的意思只是指所有的存在事物。自始至 终,形上学的命题,总是永远陷入“存有”与存在事物的混 乱中。的确,这种混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事象来看,不仅仅 是一种错误。绝对不能把它责为一种思想上的疏忽或表达上 的不小心。由于这种永久的混乱,所谓形上学提出“存有”问 题的说法,将我们带入完全错误的境地。
  由于形上学思维存在事物的方式,它在不知不觉间,几 乎象是使人脱离人性中固有关涉于“存有”的那种障碍物。
  如果这种关涉的缺乏以及对这种缺乏的无知决定整个的 现代时代,结果将是如何?如果“存有”的消失日甚一日地 只把人委弃于存在事物,使他被弃并远离他本性中对于“存 有”的任何关涉而对于这种被弃之本身却一无所知,结果将 会如何呢?如果情形是如此—— 长时间情形是如此的话,结 果将会如何?如果有迹象表示这种无知(oblivion)在将来会 变得更严重,结果将会如何?
  …
  0 6 2 存 在 主 义
  由于“存有”给我们这个致命的退却 (withdrawal),一 个有思想的人是否还有机会去给他自己那种傲慢的姿态呢? 如果这就是我们的处境,是否还有机会让我们以美丽的幻想 来自我欺骗并耽于故作的骄傲中呢?如果这里所描写的“存 有之隐没”(oblivion ofBeing)是真实的话,一个回到“存 有”的思想家,将不会有足够的机会去经验一种真正的恐惧 吗?当最初面对着“存有之隐没”时,除了在怖畏中忍受这 种致命的退却以外,他的思维还能做更多别的事情吗?但是, 如果它的严重的怖畏对它来说似乎只是一种紧张的心情的 话,那么,思想如何能够达到这点?这一种由“存有”所决 定的怖畏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假定“形上学之超越”包含一种开始注意“存有之隐没 的努力—— 企图知道如何去展开这种注意,为要体验这种隐 没并且把这种体验吸收于“存有”对人的关涉中而把它保留 在那里:那么,在“存有之隐没”的不幸中,“何谓形上学” 这个问题很可能成为思想上最必需的东西。
  因此,一切东西都是基于下面所述的:我们的思维应该 适时地变得更具有思想性。当我们的思维指向另外一个不同 的始点而不是完成一个更高程度的努力的话,我们就达到了 这一点。为存在事物所引起因而在那种方式成为表象和启发 的思维活动,必须被另一种为“存有”本身所激发因而相应 于“存有”的思维活动所代替。
  要想使那仍属形上学的也只是形上学的表象思维活动对 日常一般生活中的直接行动有效而有用,那么所有这些想法 都 是 无 用 的。 我 们 的 思 维 活 动 变 得 愈 深 刻 (more
  …
  存 在 主 义
  1 6 2
  thoughtful),变得愈充分的关涉着存有,那么,我们的思维 活动,在适应于它的一个行动中,就显得更为纯粹,回到它 所意指的东西,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回到那早已意指的东 西。
  但是,还有谁回到所意指的东西呢?人们总是虚构。在 可能发现“存有之真理”关涉于人性的方式中去引导我们的 思维活动,为我们的思维活动去打开一条道路,在这条路上, 我们的思维活动,可以在“存有”的真理方面回到“存有”本 身—— 在“存有与时间”中所尝试的思维活动,正在这条路 上进行。在这条路上—— 就是说,探讨关于“存有”真理的 问题—— 我们必须停下来去想想人性;因为对于“存有之隐 没” 的经验,包含了这决定性的臆说,即由于 “存有之无 蔽”,“存有”之关涉人性,乃是“存有”的根本特质。但是, 此地所接触到的这种臆说,在把人性从主观性概念以及所谓 理性动物的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所作的一切尝试以前,如何 才能变为明显的问题呢?用一个简单名词来表示“存有”之 关涉人性和人对 “存有” 之开放在那里的特质,“在那里” (being there德文原文为Das-ein)这个名字被选择为代表 人所置身其中的那种存在界(sphereof being)。虽则在形上 学中,这个名词与“存在式”(existentia),现实(actuality), 实在 (reality)和客体性 (objectivity)相互地使用,虽则这 个形上学的用法是从另一个普通的 〔德文〕术语 menschli- ches Dasein而来,但是这个字还是被使用的。所以,如果一 个人认为在这种研究中,“在那里”这一名词是用来代替“意 识”的话,那么,去重新思维“存有与时间”的任何尝试都
  …
  2 6 2 存 在 主 义
  是会失败的。好象这只是一件使用不同文词的事;好象它不 是一件唯一的关键的事:即使人们思考关于“存有”之涉及 人性,因而从我们的观点去最先表现一种能充分引导我们探 讨工作的对人性的经验。“在那里”(being there)这一个名 词,既不是代替“意识”这个字,而被指为“在那里”的这 一种“对象”(object),也不是代替当我们说到意识时所想到 的东西。“在那里”即指那应该首被经验而后被认为一个处所 的东西—— 即“存有”真理的定位。
  “在那里” 这个词的意义,在 《存有与时间》 (四十二 页)中被直接表示为:“‘在那里’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性, (Das “Wesen” des Daseins Liegt in seiner Exis A tenz)。
  .有合在一起时,它们才会构成存在的完全本质。 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 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 是存在。天使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 是存在。“只有人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一点也不是说:唯有 人才是实在的东西,其他东西都是不实在的,只是幻象式的 人类观念。“人存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是一种东西,这 种东西的“存有”,其特色在The open-standing standing -in in the unconcealedness of Being,from Be- ing,in Being。人之存在性乃是人所以能够表现存在事物的 理由,也是他所以能够意识到它们的理由。一切意识都预先 假定那被了解的存在乃人的本质—— 所谓本质,意思是说,就 他是一个人而言,人表现为那样的东西。但意识本身并不创
  …
  存 在 主 义
  3 6 2
  造存在事物的开放性,也不是意识使人能把存在事物显露出 来(to stand open for being)。如果最初“迫切”(instan A cy)不是人的本质,那么,意识的指向性能够指向什么地方, 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怎样无阻的范围而活动呢?如果不是指 存在模式下那种东西之存在性的话,那么,在意识和自我意 识这些词的意义下“存有”(sein)这个词还有别的意义吗?要 作为一个“我”(self)被认为是存在者本性的特质;但是,存 在并不就是成为一个“我”,也不能用这种名词来加以界定。 我们面对着一个事实即形上学思维借实体或—— 根本上这等 于是一样的—— 借主体(subject)来理解人之“自我”(self A hood)。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从形上学走向人之存在性的 道路必须透过人类自我之形上的概念作用 (《存有与时间》 H 63和 H 64)。
  但是,关于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思想问题。这个尚未被展 开的问题关涉“存有”的真理而作为一切形上学之隐藏的基 础。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这本志在指出回到形上学基础之道 的书,不定名为“存在与时间”,也不定名为“意识与时间”, 而定名为《存有与时有合在一起时,它们才会构成存在的完 全本质。
  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 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 是存在。天使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 是存在。“只有人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一点也不是说:唯有 人才是实在的东西,其他东西都是不实在的,只是幻象式的 人类观念。“人存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是一种东西,这
  …
  4 6 2 存 在 主 义
  种东西的“存有”,其特色在the open-standing standing -in in the unconcealedness of Being,from Be- ing,in Being。人之存在性乃是人所以能够表现存在事物的 理由,也是他所以能够意识到它们的理由。一切意识都预先 假定那被了解的存在乃人的本质—— 所谓本质,意思是说,就 他是一个人而言,人表现为那样的东西。但意识本身并不创 造存在事物的开放性,也不是意识使人能把存在事物显露出 来 (to stand open forbeing)。 如 果 最 初 “迫 切” (instancy)不是人的本质,那么,意识的指向性能够指向什 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怎样无阻的范围而活动呢?如 果不是指存在模式下那种东西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