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桃仁(气温。味甘苦)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用之。专疗血结。破
血。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气温。味甘苦)除肺燥。治气燥在胸膈。麸炒。去皮尖用。
大麦 (气温。味咸)补脾胃虚。宽肠胃。先捣细。炒黄色。取面用。
紫草(气寒。味苦)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去土用茸。铡
细用之。
苏木(气平。味甘咸)主破血。产后血胀满欲死。排脓止痛。消痈肿瘀血。月经不调。及血
晕口噤。铡细用。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
。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云。赤
利白补。上古无此说。去皮捣细。纱罗过用。
猪苓(气平。味甘)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去黑皮白者佳。
捣。罗过。用。
琥珀(气平。味甘)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捣细。纱罗子罗过。用。
泽泻(气平。味甘)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捣碎
。纱罗过。用。
滑石(气寒。味甘)性沉重。能泄气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治前阴窍涩不利。利窍不比
与渗淡诸药同。白者佳。捣水飞。用。
瞿麦(气寒。味苦)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肿痈排脓。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
血。逐膀胱邪热。去枝用。穗铡细用。
车前子(气寒。味甘)主气癃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捣细。纱
罗过。用。
木通(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去粗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灯草、通草。(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治五淋闭。铡细。生用。
五味子(气温。味酸)大益五脏之气。孙真人云。五月常服。补五脏气。遇夏月季月间人困
乏无力。乃无气以动也。以黄 、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使人精神神气两足。筋力
涌出。生用。
白芍药(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若
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冬月大寒腹中痛。加桂
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桑白皮(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
。利水道。去皮。铡锉。桶内锉。竹筛齐之。用。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黄 人参用之为主。如神。
汤浸去心。晒干用。
麦门冬(气寒。味微苦)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谓之生脉散。补肺
中元气不足。汤浸去心。用。
犀角(气寒。味苦酸)主伤寒、温疫头痛。安心神。烦乱。明目镇肝。治中风失音。小儿
(麸豆)风热惊痫。镑为末用之。
乌梅(气平。味酸)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
。去核。铡细用。
牡丹皮(气寒。味苦)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犀角地黄汤中之一味也。铡细用
。
地骨皮(气寒。味苦)解骨蒸肌。主消渴去风湿痹。坚筋骨。去骨用皮。锉细。用。
连翘(气平。味苦)治寒热瘰 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白虫。通五淋。以手搓细。用
。
枳壳(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麸炒去穣。捣细。纱罗子罗过。用。
枳实(气寒。味苦。酸咸)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痹。治心下痞。逆气。胁痛。麸炒去穣。捣
罗过。用。
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气。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去皮。
铡碎。竹筛齐。用。
黄柏(气寒。味苦)治肾下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 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中
气力涌出。痿软实时去也。蜜炒为细末。治口疮痈痪必用药也。去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黄芩(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受火邪
。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去皮并黑腐。铡细锉。桶锉。竹筛齐用。
黄连(气寒。味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下痞
满。仲景云。治九种心下痞。泻心汤皆用之。去须。铡碎用之。
石膏(气寒。味甘苦)治足阳明经发热、恶热、躁热、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
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此证。医者误用。有不可胜救也。捣细
。罗用。
草龙胆(气寒。味大苦)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疾必用
之药也。去芦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生地黄(气寒。味苦)凉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恐伤人胃气。铡细用。
知母(气寒。味大辛)治足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刮去黑皮苗里白者佳。铡细。用。
汉防己(气寒。味大苦)疗腰以上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热。行十二经。去皮
铡细锉。桶锉。竹筛齐。用。
茵陈蒿(气微寒。味苦平)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去枝用叶。手搓碎用。
朴硝(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遂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食饮热结血闭。去停痰痞
满。消毒。生用。
栝蒌根(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
疮疖。捣细。罗过。用。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带下赤白。止汗。心痛。气结。涩大小
肠。治心胁下痞。烧白。捣罗。用。
苦参(气寒。味微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铡细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地榆(气微寒。味甘酸)主产乳七伤带下。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痛。治肠风泄
血。小儿疳痢。性沉寒。
入下焦。治热血痢用。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便小便。捣细。用。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捣细。
用。
香豉(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
r图ps14a1。bmpr
卷二十一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属性:茯苓 淡为在天之阴。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
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
麻黄 苦为在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
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 热、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 苦、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粥 淡为阳中之阳。所以利小便。
茶 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清阳发腠理。 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 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 浊之清者也。
卷二十一
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卷二十一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实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 苦补咸泻(气) 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若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
气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荣卫流行。常有天命。
卷二十一
脏气法时补泻法
属性: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
味所宜也。
卷二十一
君臣佐使法
属性:帝曰。方治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
为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
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下焦湿热、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看兼见何
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
卷二十一
治法纲要
属性:气交变论。说五运太过不及云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
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
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
卷二十一
抑举辨
属性: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卷二十一
用药用方辨
属性: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
草佐之。阳脉涩。
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汤。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
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后之人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
则知其本而不至于差误矣。
卷二十一
药味专精
属性:至元庚辰六月中。许伯威五旬有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
又食梨三四枚。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愦。请予治之。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亦
心动悸。呃噫不绝。色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予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
补可去弱。人参大枣。甘。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辛。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以润
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减生地黄
。恐损阳气。锉一两服之。不效。予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浓者。
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凡药昆虫草木。生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
性味少异。失其时。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择用。用之不效。医之过也。内
经云。司岁备物。气味之专精也。修合之际。宜加意焉。
卷二十二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
属性:内经云。太阳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脾脉搏坚
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脾病者、身重肉痿。足不
能行。善 。脚下痛。此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故湿从下受之。如上所说。皆谓脾胃湿气下流
。乘其肝肾之位。由是足胫疼痛而 肿也。夫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
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秘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
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行而不休者也。又宗
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脉。流溢于中。布散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