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节
作者:
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2-05-01 22:29 字数:4847
也。方用八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一两) 山药(五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 丹
皮(一钱) 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水煎服。连服二剂,溺即止矣,服十日全愈。
约照此方分两,修合丸散,每日服一两,永不再遗。
八味地黄汤正水中补火之圣药。水中火旺,则肾中阳气自能通于小肠之内,下达于膀胱。
膀胱得肾之气,能开能阖,一奉令于肾,何敢私自开关,听水之自出乎?气化能出,即气化
能闭也。惟是八味汤中,茯苓、泽泻过于利水,老人少似非宜,丹皮清骨中之热,遗尿之病
助热而不可助寒,故皆略减其分量,以制桂附之横,斟酌得宜,愈见八味汤之妙。然此方但
可加减,而不可去留,加减则奏功,去留则寡效也。
此症亦可用助老汤治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一两) 益智(一钱) 肉桂(二钱) 远志(一钱) 炒
枣仁(五钱) 人参(三钱) 北五味(二钱)水煎服。
人有憎热喜寒,面红耳热,大便燥结,小便艰涩作痛,夜卧反至遗尿,人以为膀胱之热
也,谁知是心火之炎亢乎。夫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而小肠亦热。然小肠
主下行者也。因心火太盛,小肠之水不敢下行,反上走而顾心,及至夜卧,则心气趋于
肾,小肠之水不能到肾,只可到膀胱,以膀胱与肾为表里,到膀胱即是到肾矣。然而膀胱
见小肠之水,原欲趋肾,意不相合,且其火又盛,自能化气而外越,听其自行,全无约束,
故遗尿而勿顾也。治法将泻膀胱,而膀胱无邪,将补膀胱,而膀胱又未损正。然则奈
何?泻心火之有余,而遗尿自止矣。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之。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 竹叶(三十片) 莲子心(三钱) 黄连(二钱) 白
芍(五钱) 陈皮(五分) 丹皮(二钱) 天门冬(三钱) 紫菀(一钱) 玄参(三
钱)水煎服。一剂少利,再剂大利,三剂全愈。
此方专清心火,不去止小肠之水,盖此等遗尿,愈止而愈遗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逍遥散治之。
茯苓 白芍 当归 车前子(各五钱) 山药 丹皮(各三钱) 柴胡 黄连(各一钱)
人参(五分) 陈皮(三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卷之十
脱肛门(二则)
属性:人有脱肛者,一至大便,则直肠脱下,而不肯收,久则涩痛,人以为肠虚下陷
也,谁知阳气之衰,不能升提乎。夫脱肛之症,半成于脾泄,泄多则亡阴,阴亡必至下
坠,而气亦下陷,肠中湿热之污秽,反不能速去为快,于是用力虚努,过于用力,直肠随努
而下矣。迨至湿热之邪已尽,脱肛之病已成,必须升提阳气,佐之去湿去热之剂。然而,提
气非用补气之药则气不易升,补气不用润肠之味则肛无难脱,要在兼用之为妙也。方用提肠汤∶
人参(三钱) 黄 (五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两) 升麻(一钱) 茯苓(三
钱) 槐米(一钱) 薏仁(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肛肠渐升而入。再服四剂,不再脱。
此方补气以升提,则气举于上焦,一身之滞气自散。润肠则肠滑,湿热自行矣。
此症亦可用加味补血汤∶
黄 当归(各五钱) 升麻(一钱) 北五味子(十粒)连服十剂全愈。
人有不必大便而脱肛者,疼痛非常,人以为气虚下陷也,谁知大肠之火奔迫而出之乎。
夫大肠属金,原属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休戚相关。大肠不胜火气之炎烧,不得已欲求救
于肺,而肺居膈上,远不可救,乃下走肛门,聊为避火之计。肛
门既属于肺,大肠畏火,岂肛门独不畏火耶。况魄门与大肠,既有同气之好,祸难相救,
宁忍坐弃,故以己之地方甘心让客,而己身越境,以避其气,此肛门、直肠所以脱出于粪
门之外也。疼痛者,火焚被创,无水以养,故干燥而益疼也。此等之病,用升提之法,全然
不效,反增其苦楚。盖升提之药,多是阳分之品,阳旺则阴虚,阴虚则火益胜,安有取效之
日哉。治法宜急泻其肠中之火,火息而金自出矣。然而大肠之火不生于大肠也。胃火盛而
大肠之火亦盛,肾水干而大肠之水亦干,单治大肠之火,而不泻胃中之火,单治大肠之水,
而不益肾中之水,则大肠之水不生,而大肠之火亦不息,何以使大肠之气返于腹中,肛门之
肠归于肠内哉?方用归肠汤∶
玄参(一两) 石膏(三钱) 熟地(一两)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地榆(
三钱) 槐花(二钱) 荆芥(炒黑,三钱)水煎服。一剂痛安,再剂肠升,三剂全愈。
此方胃肾同治,兼去清大肠之火。水源不断,则火气自消,有不急返者乎。客去而
主归,此必然之理也。
此症用榆地玄归汤亦效。
地榆(三钱) 当归(一两) 玄参(一两) 生地(一两)水煎服。连用十剂全愈。
卷之十
强阳不倒门(二则)
属性:人有终日举阳,绝不肯倒,然一与女合,又立时泄精,精泄之后,随又兴起,人以为
命门之火,谁知阴衰之极乎。夫阴阳原两相平者也。无阳则阴脱而精泄,无阴则阳孤而势举,
二者皆能杀人。彼此相较,阴脱之症骤而死,阳孤之病缓而死。似乎骤而死者难治,缓而
死者易医。而孰知阴脱之症,其阳不绝,补阳可以摄阴;阳孤之病,其阴已涸,补阴难以制
阳。盖阳生阴甚速,阴接阳甚迟,故脱阴留阳者,往往可援,孤阳无阴者,每每不救耳。虽
然阴根于阳,补阳而阴可生,安在阳不根阴,而补阴即不能生阳乎。使强阳不倒之人,尚
有一线之阴在,则阴必可续而可生,阴既生矣,则阳不为孤阳,阴日旺而阳日平,谁谓非
死里求生之妙法乎。方用平阳汤∶
玄参(三两) 山茱萸(一两) 沙参(二两) 地骨皮(一两) 丹皮(一两)水煎
服。连服二剂,而阳不甚举矣。又服四剂,阳又少衰矣。再服四剂,阳平如故。
此方纯是补阴之药,更能凉其骨中之髓。又恐过于纯阴,与阳有格格不入之意,
复加入山茱萸,阴中有阳也,使其引阴入阳,以制其太刚之气,真善于制刚也。倘见其火旺
之极,妄用黄柏、知母以寒凉折之,毋论水不可以灭火,反激动其龙雷之怒,阴不能入于阳
之中,阳反离夫阴之外,有不至于死亡而不可得也。
此症亦可用济阳汤治之。
熟地(二两) 玄参 麦冬 沙参(各一两)久服自安。
人有终日操心,勤于诵读,作文之时,刻苦搜索,及至入房,又复鼓勇酣战,遂至阳举
不倒,胸中烦躁,口中作渴,两目红肿,饮之以水不解,人以为阳旺之极,谁知心肾二火
之齐动乎。夫心肾无一刻不交,心交于肾,则肾火无飞腾之祸∶肾交于心,则心火无亢烈之
忧。若日劳其心,则心不交于肾;夜劳其肾,则肾亦不交于心。心肾不交,则水火无既济
之好,觉一身上下,无非火气,于是心君失权,肾水无力,而命门之火与心包之火反相合而
不相离,骨中髓动,髓海煎熬,肝中龙雷之火亦起而相应,三焦之火亦且附和,以助其炎上
之势,火尽上升,阳无所寄,势不得不仍归于下,下又难藏,因走于宗筋阴器之间,阳乃作
强而不可倒矣。此等之病,至危之症也,非迅解二火,阳何能倒。然解火又禁用寒凉以直
折其火,盖二火乃虚
火,而非实火。惟有引火归经,少用微寒之品,以退其浮游之火,则火自归源,而鲜决裂
之虞。方用引火两安汤∶
玄参(一两) 麦冬(二两) 丹皮(五钱) 沙参(一两) 黄连(一钱) 肉桂(
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火少衰,二剂而阳乃倒矣。连服四剂,而火乃定。减黄连、肉桂各
用三分,再服数剂,两火不再动矣。
此方补阴以退阳,补阴之中又无腻重之味,得黄连、肉桂同用,以交心肾,心肾合而水
气生,水气生而火自解。况玄参、麦冬、沙参又是退火之味,仍是补水之品,所以能退其浮游
之火,解其亢阳之祸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济心丹∶
人参炒枣仁(各五钱) 熟地 玄参 麦冬 丹皮(各一两) 莲子心 茯苓(各三钱)
水煎服。四剂即安。
卷之十
发斑门(二则)
属性:人有身不发热,胸胁之间发出红斑,不啻如绛云一片,人以为心火热极,谁知胃火之
郁极乎。夫胃火本宜炎上,何郁滞不宣?盖风寒外束之也。火欲外出,遇寒
遏抑之则火不得出而内藏。然而火蕴结于胃中,终不能藏之也,于是外现于皮肤,发红云之
斑矣。此时以凉药逆投之,则拂其热之性,而变为狂;以热药治之,则助其火之势,而增其
横。必须以风药和解之为得,又不可竟用风药也。大约火旺者水必衰,不补其水,仅散其火,
则胃中燥热何以解氛,不得风而愈扬乎。诚于水中散其火,则火得水而有制,水佐风而息炎,
斑且消灭于乌有,断不至发汗亡阳,以成不可救之症也。方用消红汤∶
干葛(二钱) 玄参(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五钱) 升麻(一钱) 生地(
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此方补阴以制火,凉血以化斑,但用散而不用寒,但用和而不用战,自然郁宣而热减,
水旺燥除,何斑之不尽消哉。
此症用散云汤亦神。
葛根(三钱) 青蒿(五钱)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升麻(一钱) 贝母(三
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满身发斑,非大块之红赤,不过细小之斑,密密排列,斑上皮肤时而作痒,时而
作痛,人以肺火之盛也,谁知肺火之郁乎。盖肺主皮毛,肺气行而皮毛开,肺
气郁而皮毛闭。其所以郁者,以心火刑金,外遇寒风之吹,肺火不得达于皮毛,而斑乃
现矣。然则肺之生斑,仍是内热之故,治法仍宜泻火。然火郁于皮毛,不用解表,而骤用泻火
之品,反能遏抑火气,不向外达反致内攻,势必至表症变为里症,尤可虞也。故必须散表
之中,佐以消火,则散斑自速也。方用散斑饮∶
玄参(五钱) 升麻(二钱) 白芷(一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
五钱) 生地(一两) 黄连(一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斑消,二剂全消。
此方散多于清者,以清火则火愈郁,而气不宣,散风则风尽解,而火亦息也。
此症亦可用苏叶解斑汤∶
苏叶(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升麻(
一钱) 贝母(二钱) 当归(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卷之十
火丹门(三则)
属性:人有身热之后,其身不凉,遍身俱红紫之色,名曰火丹,人以为热在胸膈,谁知热在皮
肤乎。夫火丹似与发斑相同,何分二名?不知二病热虽相同,而症实各异。
盖发斑者,红白相间也;火丹者,一身尽红也。发斑,热郁于内而发于外;火丹,热郁于
外而趋于内。发于外者,有日散之机;趋于内者,有日深之势。故发斑之症轻,火丹之病
重。然不知消火之法,轻者未必不变为重,苟知散郁之方,重者亦变为轻也。故治火丹之
病,补其水之不足,散其火之有余,使火外出,不在内攻可也。方用消丹饮∶
玄参(三两) 升麻(二钱) 麦冬(一两) 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水煎
服。一剂丹化,不必二剂。
此方用玄参解其浮游之火,以麦冬滋其肺金之气,用桔梗、升麻表散于毛窍之间,用甘
草调和于脏腑、经络之内,引火外行,所以奏功神速耳。
此症亦可用防桔汤治之。
防风(一钱) 麦冬 玄参(各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二
钱) 黄芩(二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人有赤白游风,往来不定,小儿最多此症,似乎发斑,但发斑有一定之根,赤白游风无
一定之色,人以为三焦之实火,谁知是胃火之郁热乎。夫胃火不郁,必有发汗亡阳之祸,正
惟火郁不宣,则热不在外而在内矣。然而火盛自必由内达外,而
外又不可遽达,于是或发于此而移于彼,或现乎白而改乎红,竟无有定象耳。论其治法,自
宜以清热为主,而清热必须凉血。然血寒则凝滞不行,虽血能止火,而终难散火,必须行血
以舒热耳。方用清火消丹汤∶
生地(一两) 丹皮(三钱) 甘草(一钱) 玄参(三钱) 牛膝(二钱) 赤芍(
三钱) 荆芥(二钱) 天花粉(一钱)水煎服。连服二剂而丹消矣,再服二剂全愈。
此方凉血而兼行血,清火而并散火,既无大寒之虞,自无甚热之虑,郁易开而火易达矣。
此症用荆芥祛风汤治之。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半夏(五分) 麦冬(五分) 当归(三钱)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