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作者:
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2-05-01 22:29 字数:4862
十剂不再消也。
此方润肺而不润脾,何脾消之症能愈?以症成于肺,故润肺而脾亦润也。方中
加柴胡于二味之中,大有深意。柴胡最抒肝气,肝抒则肝不克脾,脾气得养。况又
泻其脾肺之火,火息而风不扬,此脾燥之所以易解,而风消不难愈也。
此症用丹白生母汤亦效。
白芍 生地(各一两) 丹皮(五钱) 知母(一钱) 水煎服。
人有目痛之后,眼角刺触,羞明喜暗,此胆血之干燥也。夫胆属木,木中有汁,
是木必得水而后养也。胆之系通于目,故胆病而目亦病矣。然而胆之系通于目,不
若肝之窍开于目也。目无血而燥,宜是肝之病而非胆之病。然而肝胆为表里,肝燥
而胆亦燥矣。胆与肝皆主藏而不泻,胆汁藏而目明,胆汁泻而目暗。盖胆中之汁,
即胆内之血也,血少则汁少,汁少即不能养胆养目矣。治法不可徒治其目也,亟宜
滋胆中之汁,尤不可止治其胆,更宜润肝中之血,而胆之汁自润,目之火自解矣。
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 川芎(一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两) 柴胡(一钱) 甘菊花(三钱) 白蒺
藜(一钱五分)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目痛之疾自除,再服四剂而羞明喜暗之病去。
四物汤补血,补肝中之血也,补肝而胆在其中矣。且四物汤尤入心肾,心得之而
濡,不来助胆之火;肾得之而泽,不来盗胆之气。心肝肾全无干燥之虞,而胆岂独
燥乎?所以服之而奏功也。
此症用甘风丹荆汤亦效。
丹皮(一两) 防风(五分) 荆芥(五分) 甘菊花(五钱) 水煎服。
人有双目不痛,瞳神日加紧小,口干舌苦,人以为心火之旺也,谁知是心包之
干燥乎。夫目之系通于五脏,不止心包之一经也。瞳神之光,心肾之光也;心肾之
光,心肾之精也。然而心之精,必得肾之精,交于心包,而后心肾之精始得上交于
目。盖心君无为,而心包有为也。所以心包属火,全恃肾水之滋益。肾不交于心包,即
心包不交于心,火无水济,则心包无非火气,干燥之极,何能内润心而外润目乎?
然则瞳神之紧小,皆心包之无水,由于肾水之干枯也。补肾以滋心包,乌可缓哉。
方用救瞳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甘菊花(三钱) 玄参(一两) 柴胡(五分)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山药(三钱) 丹皮(五钱) 水煎服。
此方乃肝肾同治之法也,心包无水,不治心包而滋肝肾者,以肝乃心包之母也。
肝取给于外家,以大益其子舍,势甚便而理甚顺,紧急之形,不化为宽大之象哉。
此症用菊女饮亦效。
女贞子(一两) 甘菊花(五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人有秋后闭结不能大便,此燥伤肺金,而大肠亦燥,非大肠之火也。盖肺与大
肠相为表里,肺燥而大肠不能独润。且大肠之能开能阖者,肾气主之也。肾足而大
肠有津,肾涸而大肠无泽。是大肠之不燥,全藉乎肾水之相资也。然肾水不能自生,
肺金乃肾之母,肺润则易于生水,肺衰则难于生水,肾水无源,救肾不暇,何能顾
大肠哉。治法惟补肺肾,而大肠自润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 山药(三钱) 山茱萸(四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泽泻(三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自通。
切戒用大黄、芒硝以开结也。盖此病本伤阴之症,又加劫阴之药,重伤其阴,
必成为阳结之症,使腹中作痛,百计导之而不得出,不更可危哉。何若大补其肺肾
之阴,使阴足而阳自化之为得耶。
此症用冬归汤亦效。
麦冬 当归(各二两) 水煎服。
人有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人以为膀胱之热结,谁知是肺燥而膀胱
亦燥乎。夫膀胱之能通者,由于肾气之足,亦由于肺气之足也。膀胱与肾为表里,
而肺为水道之上游,二经足而水有源流,二经虚而水多阻滞。况干燥之至,既亏清
肃之行,复少化生之气,膀胱之中纯是干枯之象,从何处以导其细流哉。此小便之
不通,实无水之可化也。治法不可徒润膀胱,而亟当润肺;尤不可徒润夫肺,尤当
大补夫肾。肾水足而膀胱自然滂沛,何虞于燥结哉。方用启结生阴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车前子(三钱) 薏仁(五钱) 麦冬(五钱) 益智仁(一钱)
肉桂(一分) 沙
参(三钱) 山药(四钱) 水煎服。
此方补肾而仍补肺者,滋其生水之源也。补中而仍用通法者,水得补而无停滞
之苦,则水通而益收补之利也。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
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此症用柏桂生麦汤亦效。
麦冬(一两) 黄柏(三钱) 生地(五钱) 肉桂(三分) 水煎服。
人有消渴饮水,时而渴甚,时而渴轻,人以为心肾二火之沸腾,谁知是三焦之
气燥乎。夫消症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三焦之火炽也。下焦火动,而上、中二
焦之火翕然相从,故尔渴甚。迨下焦火息,而中、上二焦之火浮游不定,故又时而
渴轻。三焦同是一火,何悉听于下焦之令?盖下焦之火,一发而不可遏,故下焦之
火,宜静而不宜动,又易动而难静也。必得肾中之水以相制,肾旺而水静,肾虚而水
动矣。天下安有肾足之人哉,肾水虚而取资于水者又多也。水亏奚能制火乎?火动
必烁干三焦之气,则三焦更燥,势必仰望于外水之相救,以迅止其大渴也。欲解三
焦之渴,舍补肾水何法哉。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茯苓(五钱) 山药(五钱) 丹皮(一两) 泽泻(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子(二钱) 水煎服。十剂渴轻,二十剂渴解,三十剂全愈。
六味治肾,更加麦冬、五味以治肺者,非止清肺金之火也。盖补肺以助肾水之
源,肺旺而肾更有生气矣。肾水旺,足以制下焦之火,下焦之火不动,而上中二焦
之火乌能兴焰哉。
此症用二丹汤亦妙。
丹皮 丹参 玄参(各五钱) 茯苓 柏子仁(各三钱) 水煎服。
人有大病之后,小肠细小不能出溺,胀甚欲死,人以为小肠之火,谁知是小肠
之干燥哉。夫小肠之开阖,非小肠主之也。半由于膀胱,半由于肾气,故小肠之结,
全在膀胱之闭,而膀胱之闭,又成于肾气之闭也。盖肾水竭而膀胱枯,故小肠亦燥
而成结耳。治法必须大补肾中之水,而补水又必补肺金之气,以膀胱之气化,必得
肺金清肃之令以行之也。肺气旺而水流,而后助之利水之药,则肾气开而小肠亦开
也。方用治本消水汤∶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车前子(五钱) 五味子(二钱)
茯苓(五钱) 牛膝(三钱) 刘
寄奴(三钱) 水煎服。一剂水通,再剂肠宽,小便如注矣。
此方不治小肠,专治肺肾,肺肾不燥,小肠之燥自润矣。
此症用广泽汤亦效。
麦冬(二两) 生地(一两) 车前子 刘寄奴(各三钱) 水煎服。
卷之六
痿证门(八则)
属性:人有胃火熏蒸,日冲肺金,遂至痿弱不能起立,欲嗽不能,欲咳不敢,及至咳
嗽又连声不止,肺中大痛,非肺痈之毒,乃肺痿之病也。夫肺之成痿也,由于阳明
之火上冲于肺,而肺经津液衰少,不能灭阳明之焰,金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
间酿成火宅,而清凉之药,不能直入于肺,非 格清凉之故也。肺既大热,何能
下生肾水,水干无以济火,则阳明之炎蒸更甚,自然求救于水谷;而水谷因肺金清
肃之令不行,不能化成津液,以上输于肺,则肺之燥益甚;肺燥而肺中津液尽变为
涎沫浊唾矣。肺液既干,肺气自怯,所成涎沫浊唾,若难推送而出,此欲嗽之所以
不能也。然而涎沫浊唾,终非养肺之物,必须吐出为快,无奈其盘踞于火宅,倘一
咳而火必沸腾,胸膈之间必至动痛,此欲咳之所以不敢也。迨忍之又忍至不可忍,
而咳嗽涎沫浊唾虽出,而火无水养。上冲于咽喉,不肯遽下,此咳嗽所以又连声而
不止也。咳嗽至连声不止,安得不伤损干燥之肺而作痛乎。人见其痿弱不能起立,
或用治痿之药,愈伤肺气,奚能起痿。治法宜泻其胃中之火,大补其肺经之气,然
又不可徒补其肺中之气,更宜兼补其肾中之水。方用生津起痿汤∶
麦冬(一两) 甘草(二钱) 玄参(一两) 甘菊花(五钱) 熟地(一两)
天门冬(三钱) 天花粉(一钱) 贝母(一钱) 金银花(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咳
嗽轻,再服四剂,而咳嗽止,再服十剂,而痿症除矣。
盖阳明之火,本可用大寒之药。然而阳明初起之火,可用大寒;而阳明久旺之
火,宜用微寒。因阳明之火,乃胃土中之火,初起可用大寒泻火,以救肾中之水,
久旺用微寒散火,所以生胃中之土也。胃火之盛,胃土之衰也,扶其土,即所以泻
其火。而胃土自健,自能升腾胃气,化水谷之精微,输津液于肺中也。又加之二冬、
甘草、天、贝之类,原能益肺消痰,则肺中更加润泽。得金银花同入,以消除其败
浊之毒,则肺金何至再燥乎?加熟地者,以填补肾水,水旺而肺不必去顾肾子之涸,
则肺气更安,清肃下行于各府,水生火息,不必治痿而痿自愈也。
此症用紫花饮亦神。
麦冬(三两) 桔梗 甘菊花 薄公英(各五钱) 生甘草 贝母(各二钱) 生地(一两)
紫花地丁(三钱) 水煎服。
胃火上冲于心,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动履,此总
属胃火之盛,非心火之旺也。夫胃属土,而心属火,心乃生胃,而胃不宜克心。然
心火生胃,则心火不炎,胃火熏心,则心火大燥,此害生于恩也。倘徒泻心火,则
胃子见心母之寒,益肆其炎氛,愈添心中之燥。必下取于肾水,而肾因胃火之盛,
熬干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益旺而水益枯,骨中无髓,安得两足之生力乎?治法
宜大益其肾中之水,少清其胃中之火,则胃气安而肾水生,自然上交于心也。方用
清胃生髓丹∶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甘菊花(五钱) 熟地(二两) 北五味(二钱) 沙参(五钱)
水煎服。十剂即可行步,二十剂怔忡惊悸之病除,又十剂烦闷痿弱之症去,再服十剂
全愈。
痿症无不成于阳明之火,然用大寒之药,如石膏、知母之类,虽泻胃火甚速,
然而多用必至伤胃,胃伤而脾亦伤,脾伤而肾安得不伤乎。故不若用玄参、甘菊之
类,既清其胃火,而又不损其胃土,则胃气自生,能生津液,下必注于肾,而上且
灌于心矣。况麦冬、五味以益心,熟地、沙参以滋肾,上下相资,水火既济,痿病岂
不愈乎。
此症用石斛玄参汤亦佳。
金钗 石斛(一两) 玄参(二钱) 水煎服。
阳明之火,固结于脾,而不肯解,善用肥甘之物,食后即饥,少不饮食,便觉
头红面热,两足乏力,不能行走,人以为阳明胃火之旺,以致成痿,谁知是太阴脾
火之盛,以烁干其阴乎。夫痿症皆责之阳明,何以太阴火旺,亦能成痿?盖太阴与
阳明为表里,阳明火旺,而太阴之火亦旺矣。二火相合,而搏结于腑脏之间,所用
饮食,仅足以供火之消磨,而不能佐水之 渥。火旺水亏,则肾宫干涸,何能充足
于骨中之髓耶。骨既无髓,则骨空无力,何能起立以步履哉。治法益太阴之阴水,
以胜其阳明之阳火,则脾胃之中,水火无亢炎之害;而后筋骨之内,髓血有盈满之
机也。方用调脾汤∶
人参(五钱) 玄参(一两) 麦冬(五钱) 甘菊花(五钱) 薏仁(五钱) 金钗石斛(三钱)
芡实(一两) 山
药(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便觉腹不甚饥,再服四剂,火觉少息,再服十剂全愈。
此方补脾胃之土,即所以补其火也。然而火之所以旺者,正坐于土之衰耳。土
衰则不生水,而生火矣。今于补土之中,加入玄参、甘菊、石斛微寒之药,则脾胃
之火自衰,而脾胃之土自旺;脾胃之士既旺,而脾胃之津自生。于是灌注于五脏之
间,转输于两足之内。火下温而不上发,头面无红热之侵,何至胫趾之乏力哉。或
曰∶火盛易消,以至善饥,似宜用消导之剂,以损脾胃之气,乃不损其有余,而反
增益其不足,恐未可为训也。不知脾胃之土,俱不可伤,伤土而火愈旺矣。补阴则
阳伏,消食则伤阴。补阴可也,宁必用消导之药哉。
此症用玄母菊英汤亦效。
玄参(二两) 甘菊花(一两) 知母(三钱) 熟地(二两) 水煎服。
大怒之后,两胁胀满,胸间两旁时常作痛,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