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2-05-01 22:29      字数:4871
  不足也。盖丹田之气足,则气守于下焦而气顺,丹田之气不足,则气奔于上焦而气逆矣。呃
  逆虽是小症,然治之不得法,往往有变成危症,而不可救,正徒散其寒而不补其气也。治法
  宜大补其丹田之气,而少佐之以祛寒之药。则气旺而可以接续,寒祛而足以升提,故不必止
  呃逆而呃逆遂自止也。方用定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丁香(五分) 陈皮(五分) 茯苓(五钱) 沉香末(一钱) 牛膝(一钱) 水
  煎服。一剂而呃逆止矣。
  参、苓、白术纯是补气回阳之药,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入丹田以止其逆,逆气既回
  ,而呃声自定。孰谓补气之药,非即转气之汤哉!
  此症用加味六君子汤亦妙。
  人参 半夏 苏叶(各一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丁香(二分) 水
  煎服。一剂即止呃,二剂全愈。
  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
  渴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夫痰在胃口,而呃逆在丹田,何以能致此耶?
  盖丹田之气欲升,而痰结胸中以阻之。此种呃逆较虚呃者甚轻,治法消其痰气,而呃逆自除
  ,方用二陈汤加减治之。
  人参(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一钱) 甘草(三分) 浓朴(一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即愈。
  二陈汤为治痰之妙剂,加入人参、浓朴于补气之中而行降气之药,自能祛痰于上焦,达
  气于下焦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六君子汤治之。
  人有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气之故,乃火气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
  ,今但渴而不大饮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气犹虚也。故饮水虽快,而多则不能易消,火上
  冲而作呃逆耳。治法宜补其胃中之土,而降其胃中之火,则胃气之安,而胃火自息,呃逆亦
  自止矣。方用平呃散∶
  玄参 白术(各五钱) 人参(二钱) 茯苓 甘菊花 麦冬(各三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平。
  此方降胃火而又不耗胃气,所以奏功实神。倘以为胃火之盛,而轻用石膏,虽亦能取胜
  ,而终于胃土有伤,呃逆除而他病又生矣,不若此方之和平而又神也。
  此症用两宜汤亦妙。
  人参(二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甘草 泽泻 黄连(各一钱) 肉桂(三分) 陈皮(五分) 天花
  粉(二钱)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又气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
  气逆而不舒乎。盖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则气必下克脾土,而脾土气闭,则腰脐之间不通,
  气乃上奔于咽喉,而作呃逆矣。倘亦用降火降气之药,则呃逆更甚,必须用散郁之剂,而佐
  以消痰润肺之药,始为得之。方用解呃丹∶
  茯神(三钱) 白芍(三钱) 当归(二钱) 白术(五钱) 苏叶(五分) 麦冬(五钱) 白芥子(三
  钱) 柴胡(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呃逆即止。
  此方为散郁之神方,不特治呃逆已也。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用柴、芍、当归以舒肝胆
  之气,用苏叶、麦冬以润肺金之气,用茯神以通心与膀胱之气,用白芥子以宣膜膈之气,是
  一身上下之气尽行流通,又何虞下焦之气不上升于咽喉乎!故一剂而收功也。
  此症亦可用平顺散∶
  柴胡 甘草 乌药(各一钱) 白芍(三钱) 香附 白芥子 川芎(各二钱) 砂仁(一粒)
  水煎服。二剂即止。
  人有呃逆时作时止者,乃气虚而非气滞也。夫气旺则顺,气衰则逆,五行之道也,凡逆
  之至者,皆衰之极耳。惟是气衰而呃逆者,不比痰呃与火呃也,补其气之虚,而呃逆自止。
  倘不知补气,而惟从事于消痰降火,则轻必变重,而重必入死矣。况痰火之呃,亦虚而致,
  不惟寒呃之成于虚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二钱) 柿蒂(三枚)
  水煎服。连服三剂而呃逆自除。
  此方乃治胃之圣剂,胃气弱而诸气皆弱,胃气旺而诸气皆旺,故补胃气正所以补诸气也
  ,气既旺矣。加以柿蒂之能转呃,自然气转于须臾,而呃逆顿止矣。且胃又多气之腑也,诸
  气之逆皆从胃始,然则诸气之顺,何独不由胃始哉。
  此症亦可用加味术苓汤∶
  人参 白术(各五钱) 茯苓(三钱) 半夏(二钱) 竹沥(一合) 附子(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卷之五
  关格门(五则)
  属性:人有病关格者,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红赤,目珠暴露,两胁胀满,气逆
  拂抑,求一通气而不可得,世以为胃气之太盛,而不知乃肝气之过郁耳。夫关格之症,宜分上下,
  一上格而不得下,一下关而不得出也。今上既不得入,而下又不得出,是真正关格,死生危急之
  症也。治之原有吐法,上吐则下气可通。今不必用吐药而先已自吐,是用吐药无益矣。若用下导
  之法,则上既无饮食下胃,而大肠空虚,即用导药,止可出大肠之糟粕硬屎,而不能通小肠膀胱
  之气,是导之亦无益也。必须仍用煎药和解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须渐渐饮之,初不受而后自
  受矣。方用开门散∶
  白芍(五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三钱) 苏叶(一钱)
  牛膝(三钱) 车前子(三钱) 炒栀子(三钱) 天花粉(三钱) 水煎一碗,缓缓呷之,一剂而受矣。一
  受而上关开,再剂而下格亦通。
  此方直走肝经以解郁,郁解而关格自痊,所谓扼要争奇也。倘用香燥之药,以
  耗胃气,适足以坚其关门而动其格据矣。
  此症用通关散亦效。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甘草 枳壳 神曲(各三分) 白豆蔻(一枚) 川芎(二钱) 生
  姜汁(半合) 柴胡(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开,二剂愈。愈后须用补肾之剂。
  人有无故而忽然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者,胸中胀急,烦闷不安,大小便窘迫之
  极,人以为关格之症也,谁知是少阳之气不通乎。夫少阳胆也,胆属木,木气最喜
  舒泄,因寒气所袭,则木不能条达,而气乃闭矣。于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
  之刑,不敢去生肺气,而并生大肠之气矣。肺金因脾胃之气不生,失其清肃之令,
  而膀胱、小肠无所凛遵,故一齐气闭矣。此症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阳之气升腾可
  愈。其次则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里之间,而胆木之郁结自通。二法相较,和胜
  于吐,吐必伤五脏之气,而和则无损五脏之气也。方用和解汤∶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 薄荷(一钱) 茯神(三钱) 丹皮(二钱)
  当归(三钱)
  水煎服。缓缓服之,三剂则可以开关矣。上关一开,而下格自愈。
  此方乃逍遥散之变方也。逍遥散有白术、陈皮,未尝不可开关。余改用薄荷、
  枳壳、丹皮者,直入肝经之药,取其尤易于开郁也。此方全不开关,而关自开者,
  正以其善于解郁也。
  此症用宽缓汤亦妙。
  柴胡 茯苓(各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五钱) 甘草 苏叶 黄芩(各一钱) 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吐逆不得饮食,又不得大小便,此五志厥阳之火太盛,不能营于阴,遏抑
  于心胞之内,头上有汗,乃心之液外亡,自焚于中也。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此关
  格最危之症,人以为气之不通也,欲用麝香、片脑之类,以劫开其门,必至耗散真
  气,反致归阴矣。法宜调其营卫,不偏阴偏阳,一味冲和,毋犯胃气,使其脏腑自
  为敷布,不必问其关从何开,格从何启,一惟求之中焦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
  之间,自能营气前通,卫气不闭,因其势而利导之,庶无 格耳。方用和中启关散∶
  麦冬(五钱)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柏子仁(三钱) 滑石(敲碎,一钱) 黄连(一钱)
  白芍(五钱) 桂
  枝(三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上吐止,再剂而下闭通矣。
  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木气既平,而火热自减。内中最妙者,
  用黄连与桂枝也。一安心以交于肾,一和肾而交于心,心肾两交,则营卫阴阳之气,
  无不各相和好,阴阳既和,而上下二焦安能坚闭乎,此和解之善于开关也。
  此症用黄连启心汤亦效。
  人参(一钱) 白术 丹皮(各三钱) 黄连 玄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上吐下结,气逆不顺,饮食不得入,溲溺不得出,腹中作疼,手按之少可,
  人以为此寒极而阴阳易位,其脉必涩而伏也。法当吐,不吐则死。然而不必吐也,
  夫上部无脉下部有脉,吐之宜也,以食填塞于太阴耳。今脉涩而伏,非无脉之比,
  况所食之物,已经吐出,是非食填太阴也。吐之不重伤脾胃之气,以坚其闭塞乎。
  夫胃气之所以不开,与大小肠、膀胱之所以闭结者,由于肾气之衰也。胃为肾之关
  门,肾之气不上,则胃之关必不开。肾主大小便、膀胱之气化,亦肾气化之也。肾
  气不通于三经,则便溲何从而出然则上下开阖之权衡全在乎肾也。治法必须大补
  其肾中之水火。肾中之水火足,而关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两补汤∶
  熟地(一两) 山茱(四钱) 茯神(五钱) 车前子(三钱) 人参(二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五分)
  肉桂(一钱) 白术(五钱) 牛膝(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上吐止而下结亦开矣,再服四剂全愈。
  此方补肾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肾中之气。气足而上自达于胃,下自达于膀胱、大小肠矣。倘用
  香燥之药以救胃,则胃气愈伤;倘用攻利之药以救膀胱、大小肠,则膀胱、大小肠愈损,何日是
  开关解格之日哉。
  此症用化肾汤亦神效。
  熟地(二两)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通,二剂全愈。
  人有一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
  焦,粒米不能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人以为脉绝也,谁知是格阳不宣,
  肾经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肾属少阴,喜温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肾则阳无所附,阳欲
  杜阴而不能,阴且格阳而愈胜,于是阳不敢居于下焦,而尽逆冲于上焦咽喉之间,
  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
  然而阳热在上,而下正阴寒也,用阴寒以折阴寒,正投其所恶也,不特无功,而反
  有大害。盖上假热而下真寒,非用真热假寒之法从治之,断不能顺其性而开其关也。
  方用白通汤治之。
  方中原是大热之味,得人尿、猪胆以乱之,则下咽觉寒,而入腹正热,阳可重
  回,而阴可立散,自然脉通而关启矣。然后以大剂八味汤投之,永不至关再闭而吐再发也。
  此症用加味术桂汤亦神效。
  白术(一两) 肉桂(一钱) 甘草(一分) 人参(二钱) 丁香(一钱) 水煎,加人尿半碗,
  探冷服之,一剂即安。
  卷之五
  中满门(四则)
  属性:人有饮食之后,胸中倒饱,人以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似
  觉少快,已而又饱,又用前药,久久不已,遂成中满之症。腹渐高硕,脐渐突出,
  肢体渐浮胀,又以为臌胀,用牵牛、甘遂之药,以逐其水。内原无水湿之邪,水未
  见出,而正气益虚,胀满更急,又疑前药不胜,复加大黄、巴豆之类下之。仍然未
  愈,又疑为风邪固结于经络,用龙胆、茵陈、防风、荆芥之类,纷然杂投,不至于
  死不已。犹然开鬼门、泄净府,持论纷纭,各执己见,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谁知中
  满之症,实由于脾土之衰,而脾气之衰,又由于肾火之寒也。倘用温补之药,早健
  其脾气,何至如此之极哉。方用温土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萝卜子(一钱) 薏仁(三钱) 芡实(五钱)
  山药(五钱) 肉桂(三分) 谷芽(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觉少饱,二剂而觉少宽矣,数剂之
  后,中满自除。
  此方但去补脾,绝不消导以耗其气。盖中满之病,未有不因气虚而成者。不补
  脾胃之气,则胀从何消?况方中加入萝卜子最妙,助参、术以消胀,不辅参、术以
  添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实、山药之类,益阴以利水,水流而正气不耗,自然下
  泽疏通,而上游无阻滞之虞矣。第恐水寒冰冻,则溪涧断流,又益以肉桂,于水中
  生火,则土气温和,雪消冰泮,尤无壅塞之苦也。奈何惟事于消导,遂成不可救药
  之病哉。
  此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