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巴乔的中场      更新:2022-04-16 12:02      字数:4838
  下,或冲脉支结,胸中牵痛者,宜柴胡白术散。近世患此病者颇多,盖现证有全似他病而属
  脾劳之变态者,有他病为主脾劳为客者,能审辨之以处其方,则思过半矣。(此一种内伤病
  ,脾劳名未知当否。然其反复辨症处,溯流穷源,其次第用药处得心应手,近患此病者最多
  。则其治法宜研究也。)中风病由,《素问》单云风,刘河间以为火,李东垣以为内伤,纷
  纭难适从。但《外台》许仁则所论似是,此证先宜与《千金》竹沥汤。若不能服汤者,用乌
  犀丸,可以开达咽喉。若胃气反逆呕吐者,百不治一。
  一人年四十余,病温疫下血后,身重难转侧,四肢不收,口眼开脱,语言不出,其状如
  塑人
  ,脉滑,舌上生芒刺,似欲冷冻饮料。余以为下证悉
  具,即投以大承气汤服之。一帖,眼睛活动,语言少出,续服前方全愈。又一人患同病,而
  精神稍爽,瞳子和,口中津液粘涸,不能语言,绝食数日,人以为死证。时患者动指,其状
  似欲饮水,因与之,少得语言,如此数次。余试与白虎汤遂愈,盖承气汤主精神昏愦,不能
  语
  言。白虎汤主精神爽快,津液粘涸,不能语言。虽均属里实,二汤之所主自判然矣。(《中
  西深斋名数解》有白虎承气,辨颇明晰。而枫亭得之于实际,宜彼此参稽处之无差误。)
  肺痿有冷热之分,而《金匮》但载肺冷治方,不及肺热诸方,《千金》、《外台》亦从
  无发
  明。特《圣济总录》人参养荣汤论肺热证治,余试之效。若其热盛者,宜秦艽扶羸汤、知母
  茯苓汤。若腹满者,秦艽鳖甲散加槟榔。盖肺热者,多属不治,肺冷者,反易治,不可不知
  。
  世有咽喉不利,似膈非膈,声音如小儿弄草笛,不能卧,脉数急,忽吐脓血一升余而死
  者,此肺痈一证最为难治。
  奔豚证。桂枝加桂汤主泄气,奔豚汤主和痛。若此证喜苦味者,宜奔豚汤。喜甘味者,
  宜上方。
  四饮中支饮最为可畏,此水饮停积胸膈间,支乘心故也。其初胸膈实痞强支心,心下反
  濡,
  咽喉喘逆,气急不能卧者,《圣济》旋复花汤尤效。若此证心下坚硬,水饮支结甚,或与此
  汤再复者,宜木防己及去石加茯硝汤。此二方外余未见其效。(拙轩曰∶支饮之证,古人所
  论不一,或以为心脏痞塞,或以为脾胃有不足,或以为肾气亏乏。予谓不然,凡人心肺之下
  ,有所谓膈膜者,水饮瘀到其间,则上致肺气不利,下致胃气上逆,心下痞坚,是支饮之候
  也。《巢源》云∶水饮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谓支饮。出方读便解录,为此
  条注脚。)
  水肿下利者,为恶候。先有水气而下利者,宜木防己汤,《外台》所论可征。先下利而
  后见
  肿者,属虚劳,为危候。香港脚肿下利者,急冲心而死。故水肿证概主利水而禁下药,若服利
  水药下利者,亦为凶兆。
  胸痹心痛,当心中及心下痛剧者,吐血而死,余往往视之皆然。
  一人卒发心痛,手足厥冷,脉绝欲死,余投赤石脂丸料速愈。
  妇人经水不调,小腹冷气属瘀血者,温经汤奇效。经后腹痛者,亦属瘀血,宜滑石散(
  无尽
  藏)。若行经中腹痛者,属气滞,宜四乌汤。若经水不调,气滞肥满有蓄血者,宜逍遥散,
  正气天香汤。若产后瘀血上逆者,辰砂最效。若行经前患头痛者,属饮,宜桂枝、橘皮、干
  姜等。(《医通》)
  妊娠五月后堕胎者,概系癖块所为,早制其块,则多保全。先辈不知之徒,与滋补药更
  无效
  。(此说原于仲景最有理,惟恐女科专门徒由父祖传,未尝留心古学。而讲求夫通变化裁之
  活用,固执温补为安胎之要药,受其害者不少。噫。)
  产前水气微者不足畏。若上部有水气,气急喘逆者,产后忽冲心而死。或蓐中有肺血干
  而吐血者,俱为可畏。又有产后汤浴感湿,邪为香港脚肿者,不早治则为不测之变。
  黄胆烦渴吐逆腹胀者,为恶证。若夜不得眠,烦躁热渴者,不出二三日而死。
  腹中有癖块,而一身发黄者,名曰癖黄胆,亦难治。
  病者初脉沉数,忽变缓,似病解,而其人气郁,默默欲卧,身重食不进,小便如 汁者
  ,即发阴黄之候也。
  虚人疟热与劳热为易混,但疟脉弦大而不数,劳脉数而不弦大,是为别。
  虚人截疟以灸大椎为最,其法明旦三壮,午时三壮,将发时三壮。
  疟病内热炽盛,频渴饮水,发露当风取凉,邪气不能发泄者,变为水肿,宜越婢加术
  汤。余尝治此证,水气除而后再发疟,是其征也。
  霍乱发振寒者,阳气复之候为佳兆。若虚人不堪振栗者,宜四逆汤。
  卒然发呕吐者,有霍乱,有卒中风,其证相同。但中风吐后脉缓而不紧,手足不厥冷,
  呕吐中能左右手足动摇,吐止半身不遂昏睡,是为别矣。
  世医漫认足肿为香港脚,特不知香港脚以疼痛或挛急或懈怠或麻痹为征,不啻水气也。盖此
  病
  湿气胜则肿满,风气胜则不仁。有病在腹而后及足者,有在足而后及腹者,脉忌洪紧弦而不
  忌
  数。心下及人迎动高者,最在所忌也。
  余治香港脚,先辨表里为治标,以肿满麻痹腰脚痿弱为表证,以发汗解毒为主;以风热炽
  盛,
  动气甚,气急腹满呕吐,为里证,以降气利水为主。世医动以表证为危笃,以里证为轻易,
  治方乖错,生不测之变不鲜。
  蛔虫有寒热之分。永田德本以太乙丸治热证虫积,以木香丸治冷证虫积为得。凡郁热盛
  于膈
  间,则必为蛔动,医概为蛔厥治之,误矣。(胃热吐蛔,吴又可既论之而无的治。陈治曰∶
  温
  热病而吐蛔者,此胃热也。胃虚有热,虫随热气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黄连汤。伤寒辨注
  清中安蛔汤,治胃实热,呕吐长虫,亦为其合治。秋吉质曰∶吐死蛔者属热,吐活蛔者多属
  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红色,是说似理而不可必矣。)
  痢疾不论下利多少,以热之轻重为治法之标准。故先以调中汤(《外台》),发汗后参用
  大柴
  胡汤、芍药汤和解。若谵语舌燥黑,赤白脓血下重甚者,以大承气汤、槟芍顺气汤下之,其
  热解则利自止也。
  噤口痢虚烦,宜竹叶石膏汤。《百一选方》人参、黄连、陈皮、莲肉四味者亦佳。此证
  发哕逆者不治。
  休息痢但下白滞者,宜真武汤加赤石脂。
  张子和曰∶凡头疮发肿疡处,水气必凑焉,故宜下剂。余本其说头疮加苍术,即为去其
  水气也。其实者,用牵牛子能奏效。亦同旨。
  《金匮》泻心汤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其主治茫乎无据。按本草百病主治大黄条曰
  ∶下
  瘀血血闷,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胸胁刺痛胀,同黄连、黄芩煎服。余据此说治吐血衄血胸
  胁刺痛者,百无一失也。
  凡下齿痛者,灸肩井即效。肩井者,系阳明经之所行也。又奥齿下龈肿者刺之,血出则
  愈。盖血气妄行,聚于齿龈之所尽故也。
  骨槽风证详见《外科正宗》,此疮生于耳前颊骨,而腐溃穿孔,口中喷脓。其初欲发时
  ,或
  为口眼 斜,后至上龈腐溃,不能饮食,遂有至死者。若因霉毒为此形状者,去其毒则愈。
  骨槽初起者,宜医通茵陈散。(茵陈、荆芥、薄荷、连翘、麻黄、升麻、羌活、僵蚕、细辛
  、大黄、黑丑,以上十一味。)
  其人无咳,唯语声不出者,宜《外台》茯苓安神汤。平素嗜茶者,多发此证。盖有治不
  治之
  别,属上焦虚冷者,多不治。若上焦虚寒,语声不出者,宜《外台》黄 理中汤。若咽喉肿
  或痒,咳嗽声不出者,宜圣济黄 汤。
  后世中 外别设中暑名者,误矣。中 中暑及中热,皆一病,非别因。东垣不知之以动
  而得
  为中 ,以静而得为中暑,制清暑益气汤者,非矣。又世论古方者,谓伤寒外无中 ,亦益
  非矣。《汉书·武帝纪》云∶夏大旱,民多 死,其来既在仲景前。且夏月身热汗出,恶寒
  咽干,身重疼痛者,与仲景中 门白虎汤,则其效宛如溉水于炭火。又夏月卧寐中感冷气,
  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者,随伤寒治法,与桂枝麻黄则霍然而愈。此二者,岂可混焉哉。
  后世以霍乱一证为止夏月者误矣,凡有吐泻而挥霍撩乱者,四时俱有,《外台》、《儒
  门事
  亲》可征焉。盖此证夏月多而冬月少者,冬时阳在内而温,夏时阳气走表,阴在内而冷,加
  之贪冷冻饮料冷食,故多发此证。其状似伤食伤滞,然伤食伤滞者,腹满痛而吐泻如倾,则明日
  霍然而愈。至霍乱则虽既吐泻,腹痛不止,反发热身疼痛,剧者手足厥冷,烦闷燥渴。此证
  四时俱有,而夏月者尤重,故世或以霍乱为中暑,益误矣。
  凡霍乱心下痛者必吐,脐下痛者必下利。
  理,治也。中者,指中焦胃气而言。乃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变乱吐下,譬之乱线,渐
  理可
  治,故名理中丸。建,健也,即健胃中之意,故名建中汤。其义颇异,世医不知之,合为一
  方,名建理汤。非古意也。
  半夏泻心汤,泻心下痞满也,后医以为泻心火,概治痫证,大误矣。
  骨空论曰∶冲脉之为病也,气逆里急。凡冲脉不足而血燥,故鸠尾下痞满,或气上逆胸
  中,腹
  皮如贴背,为心悬痛者,谓之胸痹,故桂枝枳实生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所治,皆邪客于
  冲脉也。
  心下动悸有三道∶一为寒气客于冲脉,支冲任而悸者,炙甘草汤、大建中汤所治是也;
  一为
  因水饮而悸者,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真武汤所治是也;一为有毒悸者,香港脚冲逆是也。
  凡狂痫证,狂走不安静者易治,唯妄言笑语者,即癫也,又名失心风,难治,《素问》
  论阳
  痫阴痫为可据。《本事方》茯苓散、宁志膏、狂气丸,皆阴阳通治方也。夜不得眠者,宜《
  准绳》灵苑辰砂散。又吐唾不止者,宜局方养正丹。阳痫者,宜灌水。其证剧者,大桶蓄水
  ,乘病患不意,一时可灌沐。其实者,浴瀑水亦佳。是皆降阳气上升故也。
  世称流注者,自胸至小腹腰间手足流转,甚则生块,其形平塌漫肿,以手抚之,不坚而
  肉底
  有块,其块溃则脓汁出,一块愈,一块又随发,重者至生三四块,终不治矣。此证发胸以上
  者,为湿痰流注;发胸以下者,为瘀血流注。发胸以上或手足者易治,发小腹或腰边者难治
  。瘀血流注者,将发其块,则腰脚难屈伸,微热。有发作急者,不出一月而死,缓者延半年
  或一年而死。其块将溃时寒热特甚,不可妄与败毒散、小柴胡汤等寒冷药。陈氏用木香流气
  饮,然此证多属虚,其初宜益气养荣汤。虚惫者,宜十全大补汤。又流注发小腹者,疑似肠
  痈。盖流注属虚,肠痈属实。故治法有补泻之别,不可混焉。
  肺痈之为病,其气塞不通,热聚于肺中而致脓溃也。《金匮》所谓口中辟辟燥咳,则胸
  中阴阴
  痛者,尤为的证。当早辨知之,临其未吐脓前施之。治若失期,则不可救。其初寒热往来,
  咳逆脓臭,短气不能侧卧,胸中痛,咽喉不利,呼吸宛如吹笛,是有物碍肺管故也,其脉滑
  实而数,未吐脓血,时咳,则有如嗅瓶中腐水之臭气。病久者,其臭满一室,终吐脓血而死
  。吐脓血则如吹笛者忽止,即碍滞肺管者去也。古人试脓法,投水沉者为脓,浮者为痰。今
  视之痰唯粘稠而已,至脓如炼葛粉,不可切断,是为辩矣。
  支饮之为痞,古人以为心藏痞塞,或为脾胃虚弱,或为肾气不足,其说不一。余熟考之
  ,心
  肺下有膈膜,其形如薄绢,横覆心肺,水饮支乘于此处,则上使肺气不利,喘急烦满,下使
  胃气逆,至心下痞坚,是为支饮之候。《病源候论》云∶水饮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
  于心,故曰支饮是也。其脉弦紧或沉紧,至夜半后,则必气急促迫极甚,其证疑似喘哮然。
  喘哮者,胸中不利之所为,故唯觉咽如塞而已。支饮者,其初有胸痛而发喘,或手足厥冷不
  得卧,必面部及腹中四肢为微肿,或气急后有大浮肿者,其状虽似水肿之气急。水肿者,初
  无气急,渐至肿满而气急。支饮者,初为气急而渐至为肿,是为其别矣。治支饮法,以禁食
  为
  第一,严忌油腻辣酱等。若肿甚者,要断盐,其法同水肿。又支饮似悬饮,而痛剧者,可以
  控喘丹下之,又与木防己汤。水气益甚气急者,可兼用甘遂末。若气急甚,呕逆者,宜甘遂
  半夏汤。与此等方一旦虽得效,再发者难治。凡此证经一二年不愈者,不可妄攻,攻之则速
  虚虚之害。若实者,有因攻击脱死者。此病近世极伙,当悉意而治之。
  白虎风始见于《圣济总录》。其证自肩端连头脑痛如啮,至夜半后,则其痛益甚而无肿
  气者
  也。凡痛至夜半后甚者,阴气凝结故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