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 节
作者:
凉 更新:2022-04-12 12:00 字数:3578
(27)生地榆20g,黄柏、贯众各15g。水煎取汁,冷敷患处。
(28)制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96g。共研细末,麻油调敷
患处。
·776·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
(29)路路通、苍术各60g,百部、艾叶、枯矾各15g。煎汤外洗
患处。
(30)楮桃叶、香附各60g,木贼草30g。加水浓煎取汁,外洗患
处。
第十六章 其他常见皮肤病方·777·
二、鱼鳞病方
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肌肤甲错,从细鳞
屑至鳄鱼皮样改变不等,由于遗传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临
床、组织病理特征。现分为四种类型,即寻常型、层板状型、表皮松
解性角化过度型及限局性线状鱼鳞病。
本病西医主要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多以
对症治疗为主。中医称其为“蛇皮病”。认为系先天不足,后天失
养,血虚风燥,营卫失和等所致。治疗以养血润燥,活血和营为法,
常内服,外用结合治疗。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益气通络汤
生黄芪50g,黑芝麻40g,丹参、地肤子各25g,当归、生地、熟
地、枸杞子、何首乌、白鲜皮各20g,生山药、苦参、防风各15g,川
芎、桂枝、蝉蜕、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益气活血,滋阴润燥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鱼鳞病
70例,经治疗4~8个月后,痊愈12例,显效45例,有效11例。
2.养血疏风汤
全当归、川芎、制首乌、熟地、党参、白术、地肤子各10g,赤芍、
白芍各6g,荆芥4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养血活血、疏风润燥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鱼鳞病
·778·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
多例,结果收到良好效果。
3.生血润肤饮
生地、熟地、黄芪各30g,天冬、当归、黄芩、天花粉各15g,桃
仁、红花、五味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
合用川椒、黄连各30g,共研细粉,加凡士林500g混匀,外涂患处,
每2日1次。
本方有生血润燥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鱼鳞病多例,结果
均取得较好疗效。
4.当归饮子
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荆芥穗、防风各30g,何首乌、
黄芪、甘草各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出自《证治准绳》,有养血祛风润燥之功。适用于鱼鳞病。
5.苍术蜂蜜膏
苍术、鸡血藤各1000g,薏苡仁、当归各500g。将苍术(米泔水
浸1夜后捞出蒸1小时)、鸡血藤片、薏苡仁打碎,加水7.5kg浸1
昼夜,煮沸后文火煎2小时,过滤去渣,药渣再加水5kg,再煮沸1
小时,将2次滤液合并置于锅中加热收成粥膏约5kg,再加蜂蜜
500g,尼泊金1.5g,搅匀煮沸15分钟,待冷后分装备用。每次内
服40ml(10岁以下儿童减半),连服3~6个月后停药观察。
同时配合外用复方甘草油:甘草50g,鱼肝油50ml,芝麻油(或
菜油)500g。将甘草切片放入油内浸渍24小时,文火炸至褐色,晾
冷过滤去渣后,于甘草油中再加入鱼肝油,摇匀即得。外涂皮损
处,每日2次。
本方有养血润燥、利湿润肤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鱼鳞病
60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
率为88.3%。治愈病例经1年随访未见复发。治疗中未发现不
良反应。
第十六章 其他常见皮肤病方·779·
6.蛇皮灵膏
当归、白及、生甘草各30g,姜黄60g,生槐花25g,紫草10g,轻
粉、冰片各6g,蜂白蜡90g,黑芝麻油600g。先将方中前6味药浸
于黑芝麻油中10天,然后在炉火上熬至诸药枯黄,离火去渣滤清,
待油微温时,再入轻粉、冰片,最后加入蜂白蜡调膏备用。外擦患
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周用温水(每1盆温水加入食盐1匙勺)洗
浴2次。20天为1疗程。
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成人选用当归饮子随证加减,每日1剂,
连服100剂;幼儿内服左归丸,每日2次,每次2g,连服100天。
本方有养血润肤、疏风疗痹、消鳞抗裂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
疗鱼鳞病(寻常性鱼鳞病)84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54例,好转
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治愈病例中,用药1个疗程
治愈者2例,2个疗程治愈者7例,3个疗程治愈者8例,4个疗程
治愈者7例。用药天数最短者为15天。
7.鱼鳞病组方
方1(用于轻型):麻黄、红花、蝉蜕各15g,桂枝、桃仁各25g,
杏仁、甘草、桑叶各20g,玄参50g。
方2(用于中型):麻黄、杏仁、甘草、生水蛭、甲珠、蝉蜕各20g,
桂枝、地龙各30g,桃仁25g,大黄15g。
方3(用于重型):麻黄、桂枝、地龙各30g,杏仁、桑叶各25g,
生水蛭、甲珠、大黄、龙衣各20g,玄参、天冬各50g,虻虫15g,蝉蜕
10g。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有报道运用本系列方辨证治
疗鱼鳞病12例,结果均取效显著。
临床应用时,可据体质情况加人参以保元真之气;若顽鳞不
脱,可据证加入适量皮硝,以增强松动肌肤以迫鳞屑脱去;凡病之
后期皆可酌加二地、金铃子、白芍、肉苁蓉、山药、柏子仁、百合等,
以滋肝养肺胃。
·780·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
附 古方药量考证
古方用药分量,尤其是唐代以前的方剂,从数字看,和现在相
差很大,这是由于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古
称以黍、铢、两、斤计量,而无分名。到了晋代,则以十黍为一铢,六
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即以铢、分、两、斤计量)。
及至宋代,遂立两、钱、分、厘、毫之目,即十毫为一厘,十厘为
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以十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元、
明以至清代,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明、清之方,凡言分者,是
分厘之分,不同于晋代二钱半为一分之分。清代之称量称为库平,
后来通用市称。
古方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但其大小,历代亦多变易,
考证亦有差异,例如李时珍认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古之一升,
即今之二两半。”同时明代人之张景岳则认为“古之一两,为今之六
钱,古之一升,为今之三合三勺。”兹引《药剂学》(南京药学院编,
1960年版)历代衡量与秤的对照表,作为参考。(下表古今衡量和
度量的比较,仅系近似值)。
时 代古代用量折合市制古代容量折合市制
秦 代一两0.5165市两一升0.34市升
西 汉一两0.5165市两一升0.34市升
新 莽一两0.4455市两一升0.20市升
续表
时 代古代用量折合市制古代容量折合市制
东 汉一两0.4455市两一升0.20市升
魏 晋一两0.4455市两一升0.21市升
北 周一两0.5011市两一升0.21市升
隋 唐一两1.0075市两一升0.58市升
宋 代一两1.1936市两一升0.66市升
明 代一两1.1936市两一升1.07市升
清 代一两1.194市两一升1.0355市升
至于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指各药斤两多少皆相
等,大都用于丸、散剂,在汤、酒剂中较少应用。古代有刀圭、方寸
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所谓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
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
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
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
匕之一。其中一方寸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
药散约合一分(草本药散要轻些)。另外,药有以类比法作药用量
的,如一鸡子黄= 一弹丸=40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
480大麻子=1440小麻子。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未作出
结论。但汉代和晋代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所以汉、晋时代医方
的剂量数字都较大。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
古方的配伍意义、结构特点、变化原因,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
参考。在临床应用时,应当按近代中药学和参考近代各家医案所
用剂量,并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根据我国国务院的指示,从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处
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g”为单位的公制。兹附十六进制与
·782·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
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1斤(16两)=0.5kg=500g;1市两=
31.25g;1市钱=3.125g;1市分=0.3125g;1市厘=0.03125g。
换算尾数可以舍去。
附 古方药量考证·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