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旅游巴士      更新:2021-02-17 13:08      字数:4910
  问题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四五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已无从知晓贞德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了。
  第三部分:政事列宁下令枪杀了尼古拉二世吗
  作为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可谓是“生不逢时”,他成了俄国的末代沙皇,而且最后还惨遭枪杀,那么到底是谁下令枪杀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呢?
  革命胜利后,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新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俄临时政府下令幽闭在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宫中。8月,临时政府将其全家弄到很远的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沙皇一家一直呆到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派全权代表到托博尔斯克,接受任务,随后沙皇一家又被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东侧的叶卡捷琳堡。他们4月26日出发,30日才到达叶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塞因生病的缘故直到5月20日才去叶卡捷琳堡。
  1918年5月,苏维埃政权正准备把捷克军团遣返回去,谁知途中捷克军团与白卫分子勾结发动叛乱,从伏尔加河流域以西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被占领。叶卡捷琳堡也被围攻,在押的末代沙皇,几乎要被劫走。一切都处于紧急时刻。为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被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委员雅·米·尤罗夫斯基率领的行刑人员处决了。同末代沙皇一起死亡的共11人,这11具尸体被尤罗夫斯基连夜弄到郊外的树林中焚毁。7月25日,叶卡捷琳堡被叛军如期攻陷。
  这种未经法庭审判就枪杀沙皇全家的所作所为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何况他的儿子和仆人也被枪杀,殃及无辜,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谁会将沙皇全家枪杀呢?
  许多苏联的书,包括权威性极高的大百科全书均有记载:白军已攻围了叶卡捷琳堡,危在旦夕,为使尼古拉二世不被劫走,只有将他们就地正法,乌拉尔州的苏维埃政权于是就下命令枪杀了沙皇及其全家。
  可是也有人对此表示出巨大的疑问。乌拉尔州苏维埃真有枪杀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权力吗?这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瑞士人皮埃尔·日里亚尔从1906年开始就担任俄国宫廷的法语教师,从尼古拉二世被关押就一直呆在沙皇左右,到皇子阿历克塞离开托博尔斯克为止。在叶卡捷琳堡攻陷后,他也非常关注沙皇安危,主动参加白卫当局的调查工作。1921年日里亚尔写了《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下达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是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的。由于日里亚尔是内幕的参与者,因此其说法颇有说服力。
  后来,更有人指出,尼古拉二世地位和身份非同一般。下令处决他命令的不是斯维尔德洛夫,而是列宁。此观点在西方国家极为流行。1991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派斯普教授在莫斯科举行的“列宁与20世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就宣称,列宁下令枪杀了尼古拉二世。
  西方国家是否出于攻击列宁的目的而提出这种说法呢?这一点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了。而末代沙皇的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三部分:政事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杀人狂希特勒草菅无辜并不奇怪,但是1936年6月30日凌晨,曾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在一串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之后随即在“世间蒸发”,遭受到了同样的噩运。以参谋长罗姆为首的冲锋队对希特勒来说不可不算是自己人。那么对自己人为何还要下此毒手?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不少考察,大致归纳出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冲锋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用什么途径,冲锋队必然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去。
  其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既可以说是患难之交,但两人同时又有很大分歧。
  罗姆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仅加紧发展冲锋队,而且叫嚷着进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他的这些企图使纳粹政权无法容忍,希特勒便考虑着如何把冲锋队解决掉。
  其三,冲锋队与党卫队的斗争。于1925年成立的党卫队,即黑衫党,原是冲锋队的下级组织,作为希特勒铁杆卫队的党卫队,在冲锋队膨胀的同时亦迅速发展壮大。在争权取宠的竞争中这两支政治力量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特别从1929年希姆莱担任党卫队全国首领后,双方的矛盾更为激化。
  其四,冲锋队不被国防军所容。德国军队在一战后受到限制,在冲锋队成立之初陆军方面出于使德国武装起来的目的,对冲锋队采取的是扶持态度,把它作为后备军。但随着罗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意图的日益暴露,军界意识到其特权受到了威胁。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对冲锋队给予一定的限制,把冲锋队排斥在武装部队之外,只把国防军作为“武器的惟一持有者”。希特勒在决定如何取舍二者的过程中,按理说应较为偏袒他的发迹资本冲锋队,但这样做有两大棘手的问题:一是若保留庞大的冲锋队,他将很难向欧洲各国作出恰当解释,他的外交将因此而陷入难堪境地;二是如果把国防军得罪了,继承危在旦夕的兴登堡的总统职位的野心就难以达到。所以,经再三权衡希特勒最后决定让冲锋队牺牲掉。事实上在血洗冲锋队之前,希特勒已得到了军界将支持他继任总统的承诺。
  于是希特勒便以冲锋队阴谋“二次革命”为借口,顺水推舟地将除掉惹是生非的冲锋队和取悦资产阶级这两个目的在政治清洗中“毕其功于一役”。毫无疑问,上述四点都是事件背后的原因,但最后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决心、付诸行动的又是由何事直接引发的呢?火药桶之导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历史学家们还在孜孜不倦以求之。
  第三部分:政事二战时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吗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于1946年5月30日登了这样一则让人震惊的新闻: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一项秘密议定书,而且对其内容予以了披露。
  不少西方学者推测1939年《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例如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等人编的《大战前夕,1939年》一书载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主要条款。法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在其《外交史》中断言:《苏德条约》存在着无可争议的秘密议定书。原纳粹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叙述了关于希特勒将部分波兰领土划给苏联、对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不表示兴趣的问题,他实际上谈到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一些内容。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在其《苏德战争,1941~1945年》一书也有《苏德条约》附有一份草率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的叙述。美国学者威兼·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中还对《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列举。奥地利的布劳恩塔尔也对《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说法持肯定态度。
  中国一些学者近年来也认可《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有些学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内容。
  但是,有关《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苏联的出版物中至今尚未见到。1948年2月,苏联情报局在题为《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的文件中对英、美单方面公布德国外交文件予以反对。收入《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四卷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没有涉及秘密附属议定书的条款。阿赫塔姆江等人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在谈到《苏德条约》时对秘密议定书没有提及。鲍爵姆金领导编写的《外交史》第三卷和维戈兹基等人编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只字未提秘密附属议定书。萨姆索诺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也持同样说法。曾参与1940年苏德谈判的别列日柯夫在其回忆录中不仅没有提《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而且认为:“对1939年苏德条约问题,虚假报道堆积如山。”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苏联《消息报》所发表的《苏德条约》的条款,不但对秘密附属议定书一点儿也没提到,而且批评说:“资产阶级世界有人陷于伪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继续就条约和苏联的目的撒谎。”
  中国学术界在有关苏联对《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苏联并未否认其存在;另一种是认为苏联否认其存在。
  这样,1939年《苏德条约》是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战前国际关系、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政事克里普斯在二战期间为何突然访印
  正当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国的英国的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克里普斯却在1942年春,带着解决印度问题的《宣言草案》(亦称《克里普斯方案》),风尘仆仆地飞往新德里访问。在大战关键时刻,英国当权人物为何要采取这一行动?他们又有什么目的呢?会谈为何失败?谁该负责?
  英国战时联合内阁为什么要派遣克里普斯访印呢?目前,在国内外学者和史学家的著述中,大致有四说。一曰“丘吉尔决定说”。一般认为,是丘吉尔本人作出的这一决定。而这一决策又同当时战局关系重大。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日本加速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日本先后占领了新加坡、仰光,并且威胁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印度的东大门——孟加拉和马加拉斯也随时有沦陷的可能。素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而著称的丘吉尔首相,为了维护自己的印度殖民地免受日军蹂躏,当机立断,派遣克里普斯访印,以此来加强英国的地位。
  第二种是“罗斯福干预说”。美国一些学者并不完全同意上述说法。持此说者认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影响和干预促成了这一行动的实施。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同日本对南亚次大陆的争夺更加激烈了。当时,中美两国政府首脑考虑到盟国的共同利益以及印度所处战略地位,曾多次要求丘吉尔早日解决印度问题,以争取印度人民尽快投入反法西斯战争。
  第三种是“工党压力说”。众所周知,战时英国联合内阁中,在对印行政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工党内出现一股势头,要求丘吉尔改变以往的政策,放弃僵硬政策,缓和矛盾,争取让印度也加入到战争中来,特别是克里普斯,力主改善英印紧张关系。丘吉尔害怕内阁分裂,在工党的压力下,被迫作出上述决定。
  第四种是“印度呼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3天,即1939年9月3日,林利思戈总督没经各党派的同意,就擅自宣布印度参战。全印度人民奋起抗议他的这一决定,反英反战情绪高涨,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萨普鲁等人也联名上书,直接呼吁丘吉尔本人要求英国采取实际行动,以缓和日趋尖锐的英印矛盾。
  然而,不论克里普斯访印的真实原因如何,这件事和它那不可解释的原因连在一起,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泛了泛水花,便悄无声息了。
  第三部分:政事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意图何在
  原子弹的横空出世无异于上帝毁灭之手的突然降下。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就是见证。
  如此具有杀伤力的武器,美国为何要选择在日本投放?
  传统的观点认为: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避免美军伤亡,同时对苏联炫耀一下原子弹的威力。而且,在投放原子弹后的第二天,杜鲁门就发表声明,要日本接受提出的条件,早日投降,否则的话,日本只会自取灭亡。
  但是有些日本学者对上述的看法提出了质疑。1986年3月,金子郭朗在日本《文艺春秋》特别号上发表《美国选择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原因》一文。
  文章说,日本驻华盛顿的7名记者通过查阅美国国会公文文书馆、当时美国政府的有关机密文件和有关人员的日记、著作后发表观点:避免100万美军阵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当时美军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准备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