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11-17 19:34      字数:4780
  章邯虽然败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是仍然顽强地坚守了十个月。直到彭城大战后,因汉军水淹废丘,他才兵败自杀。
  以计功封王的原则衡量,章邯可以封王。但是,把他封于秦地为王,执行项羽以秦人治秦地的方针,却是项羽大分封中的又一大败笔。
  另一位秦降将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秦王的分封,都是错封。章邯的错封仅仅在于封地不当,不该封在秦地;司马欣、董翳不仅不该封在秦地,而且根本就不该封王,属双重错封。
  三秦王错封的后果极为严重。汉元年四月诸侯分封完毕,刘邦八月杀回关中,除了章邯进行了殊死抵抗外,司马欣和董翳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项羽利用三秦王遏制刘邦杀回关中的愿望完全落空。从此,关中富饶的土地,秦代以来形成的耕战结合的组织方式,为刘邦提供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源源不断的兵员、物资,成为刘邦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三秦王除章邯外,司马欣、董翳都是庸人;而且,关中百姓都因项羽坑杀二十万秦降兵而独独留下他们三人,对他们恨之入骨。项羽偏偏在关中封了这三位秦将,所以三秦王的部队全无战斗力。
  15。 功臣失封 叛乱蜂起
  酿恶果误在何处
  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
  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 他资助了陈馀叛楚;
  2。 他煽动了彭越叛楚;
  3。 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对陈馀。
  陈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馀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才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项羽仅仅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可见,项羽分封诸侯的错封、失封,给他自己带来了重大灾难。
  上面我们所谈的都是项羽失败的政治原因。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军事被动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人们一般都认为项羽是一位名将,英勇善战,但是,在楚汉战争中他却一再表现出军事上的被动。项羽在军事上为什么被动,又是怎样被动的?
  请看:生死决战。
  16。 两军对阵 拼死一搏
  在古今人们的印象之中,项羽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对自己的军事生涯作了评估:
  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的概括,后人也多认同这一观点。项羽的军事才能真的像他个人所说的那样吗?
  17。 杀庆救赵 威震楚国
  庸将误战事
  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楚王派宋义为大将,项羽为次将——也就是副将,率领五万楚军救赵。宋义原来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幕僚,由于他观察到项梁骄傲必然招致失败,曾向项梁提出过戒骄戒躁的建议,但是,项梁听不进去,还嫌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宋义路遇齐国使者,便告诫齐国使者,别走那么快,走快了必然赶上项梁兵败之祸。这位齐国使者果然目睹了项梁的兵败,因此在楚王心面前大夸宋义懂得军事,宋义的口才又使楚王对他十分赏识。所以,在项梁兵败身亡之后,宋义成了楚军的最高统帅,号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如同称“公子”;“冠军”,即是最高统帅。项羽只当了个“次将”。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宋义率领楚兵来到安阳(今山东曹县),驻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主张迅速进兵,楚攻其外,赵应其内,一定可以大破秦军。但是,宋义却主张坐山观虎斗:让秦赵先打,秦攻赵国,打了胜仗,军队一定十分疲惫,我们正好利用它的疲惫攻击它;如果秦军打了败仗,我们正好乘胜追击。
  宋义只是一介书生,并没有实战经验;他懂得骄兵必败,所以看出了连续大胜秦军的项梁所面临的危机;但是,从本质上讲,宋义并不是救赵的合适人选,只是因为项羽受压抑,宋义受信任,这才使宋义轻轻松松地当了上将军,率楚兵救赵。宋义还对项羽压根儿就看不起,处处以军令压制项羽。
  项羽认为,宋义是一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刚刚成立的赵国,赵国必败无疑;而且,楚国刚刚打了大败仗,整个楚国的安危都在此一战。所以,宋义这种做派,绝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正在这时,这个“卿子冠军”宋义派他的儿子到齐国担任国相,自己天天喝酒作乐,不顾士兵饥寒。
  斩首夺将旗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项羽采取“斩首行动”: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密令我诛杀了他。
  项羽之前从未玩过政治手腕,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刘邦相比,项羽一生玩这类政治手腕实在是太少了。
  项羽通过“斩首行动”震慑了宋义手下的将领,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一直追到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怀王至此也只能承认现实,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杀庆救赵”。“庆”,指卿子冠军宋义。
  斩杀最高军事长官,这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巨大的魄力;而且,这种行动必须出自公心。
  项羽列举了宋义的三大罪状:
  第一,贻误军机;
  第二,错估形势;
  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长期滞留,不思进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现宋义所谓的秦军战后“承其敝”的状况;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不恤士卒。
  “杀庆救赵”的斩首行动,对反秦斗争而言:项羽正式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反秦武装,改变了战场上的攻守之势;对项羽而言:为项羽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知名度,为他下一步发挥名人效应奠定了基础。《史记》记载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的影响是:“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陈馀在张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围,结果全军覆灭。前来增援赵国的燕国臧荼、齐将田都也都不敢出战,都驻守在陈馀大营的周围观望。
  18。 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1)
  破釜沉舟
  谈到项羽的军事才能,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个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能体现项羽军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项羽“杀庆救赵”,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项羽首先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锅;甑,是蒸米用具)。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作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司马迁的《史记》一连用了两个“无不”描写这场战斗的惨烈: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用两个“最”评价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统帅诸侯
  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项羽给予秦军的巨大军事压力。
  解除了巨鹿之围后,项羽率部驻守在漳水南岸,诸侯军驻守在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给章邯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双方对峙相持约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程,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其次是章邯的备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为章邯兵团屡屡战败,秦二世频频派人斥责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长史司马欣回京城汇报军情。当时,秦朝宫廷是宦官赵高专权,赵高大玩“指鹿为马”的游戏,震慑大臣,猜忌领兵的将帅。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司马欣见势不妙,赶快逃走,还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不但未见到秦二世,还差一点被赵高所杀,于是赶快逃回来,劝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劝降信的巨大威力。
  当章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时,陈馀给他写了一封劝降信,以秦将白起、蒙恬立有大功最终被杀之事劝章邯投降,告诫章邯现在的处境是“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为什么不和反秦大军联手,“共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