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节
作者:津鸿一瞥      更新:2021-11-05 20:37      字数:4738
  赵先生心中虽然不舍,也只得如此。常氏此刻十分忐忑自己是小门户中人,不懂大家规矩,唯恐被丈夫嫌弃,看到夫君依依不舍的样子,心下略略安定了些。
  赵先生和常淑良的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忙昏盲嫁,是有感情基础的。再说,凡事怕比较,他前妻倒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可惜第一没有常氏清丽姣好的容貌,二没有诗词歌赋,满腹珠玑的才学,最主要的,没有常氏对他一腔火热的爱意。前妻和他一起,除了抱怨还是抱怨,赵先生在第一次婚姻里,除了自卑,就是愧疚,还有就是累,这也是他后来,再也不想成家的原因。
  和常淑良在一起,赵先生才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尤其是有了宝贝女儿,端着女儿软软的小身子,看着她红红的小脸时哭时笑,赵先生觉得此生不枉活了这一场。
  现在,他还有了儿子,可以告慰父母祖宗的在天之灵了。
  再赵先生的思想里,妻子是他生活中温暖的所在,还是他无愧于祖先的功臣,他怎可能有丝毫的嫌弃呢?
  赵夫人见丈夫对自己更加爱宠,即将赴任,一副依依不舍的模样,心里略略安定,却不想有人背后下绊子。
  赵家在安平城的,还有赵庆林和陆氏,他们见赵先生高中,都急匆匆送了厚礼过来。两人还真是一丘之貉,连礼物都出奇的一致,除了衣服金银,都有一个娇媚的侍女。
  赵夫人当场就一脸不高兴,但碍着丈夫,还不敢吭声,赵先生一生跌宕,此刻还有什么想不通的?他落难的时候,连吃口饭都成问题,寄生赵东臣这里,也只有常氏对他满腔爱恋,到了现在,他可不想在娇儿幼女还不懂事的时候,就给家里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再说,陆氏和赵庆林的东西,能那么好接受的?
  于是,连东西带人,都被送了回去。
  “我在安平,也没个府邸,馨园窄小,放不下这么多东西和人口。”
  赵庆林和陆氏,听到下人回来这么说,都生气地“呸!”了一声,“这是嫌弃他刚认祖归宗时,我们没有送礼,到了现在,锦上添花他不稀罕了。”
  赵先生在安平,认识的人也不少,那些衙门里的小吏,此刻哪里还敢和他称兄道弟,曾经拿了他的钱,吃了他的饭的人,都心惊肉跳地跑来,送了贺礼不说,还磕头行礼,言语间,全是希图赵先生能高抬贵手,不要计较昔日的那些小事。
  赵先生便趁机让他们多多关照赵东臣。
  “这是我亲亲侄子,若不是他鼓励,我还没心思去应试呢。”
  这些人唯唯应诺。
  赵先生也送了一份礼物给督军,还有王耀国,例行拜访之后,这才出发,去了任上。
  王耀国的妻子,王二夫人给赵夫人送来一个嬷嬷。是京城沈阁老夫人跟前的得力人儿,主子过世,她申请荣养,出了府,让王二夫人的请了来,专门教赵夫人规矩。
  叶儿趁机,也向人家学习一番,两个女人忙着照顾女儿,还要料理家务,再加上跟着嬷嬷学各种规矩、礼仪,以及和安平城里的夫人交往,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转眼,又是一年春草绿,叶儿和赵东臣商量着,该送赵夫人上路了。
  同时,也确定他们,该在金田发展什么方向的业务。南方人口味清淡,他们饭馆不适合那边,叶儿和赵东臣干脆决定开个丝绸方面的铺子。
  刚好有朝廷的御史去南方巡视,王耀国便拜托他们把赵夫人带上,赵东臣则做为随行护送的人员,一起前往。
  赵庆林这两年,把从卫城到京城的寺庙,都快翻过来了,还是没找到那个和尚,回头想想,怀疑是上当了。
  “肯定是这个赵庆彰的出身有问题,弄个假和尚出来,是蒙我的障眼法。”他恨恨地想。
  就在他再次安排,要人调查赵先生时,京城的状元楼那里,出了个蹊跷事。
  一个女人,牵了个瞎子,在京城卖唱,这样的人多了,但他们天天坐在状元楼附近,哪怕没生意,也坚持不走。
  慢慢有人听出了蹊跷,说是有个女人,和这位瞎子的哥哥有染,怀了孩子,骗了他们家的传家宝,跑了。
  瞎子的哥哥疯了,当弟弟的多方打听,几十年过去,才知道那女人跟着一个河东府姓赵的人氏走的。
  带着瞎子卖唱的,是他收养的女儿,这女人哭哭啼啼的,说他伯伯的亲生儿子,现在姓了赵,就是河东府卫城人。
  她不敢确定骗了伯伯的女人,是不是嫁的状元楼的东家的赵家,但既然状元楼的东家是卫城赵家的,她希望能帮着找一找。
  等这个消息传开时,那瞎子和女人也不见了,这一下,赵家炸了锅。
  赵庆林最初高兴得很,觉得这下可抓住赵东臣的把柄了。谁知,赵家的人一联想,只有沈氏是京城人氏,跟着赵进来的时候,抱着孩儿,他们一致怀疑,赵庆林出身有问题。
  赵庆林火冒三丈,也顾不得调查赵庆彰了,急吼吼地要找到这个瞎子和女人,还他娘沈氏的清白。
  那瞎子和女人,人间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
  自这时候起,赵庆林和沈氏,就和赵家人没完没了地打起了嘴仗,沈氏当年,是抱着赵庆林来到卫城的。当时她还很年轻,为何后来再无一儿半女?肯定是赵进已经年纪大了,没有能力,而赵庆林,就是沈氏和别人的孩子,然后骗了赵进,嫁到赵家。
  沈氏和赵庆林,实在没有能力压下这些猜测,再加上赵家几位族老,也都觉得事实如此。
  赵庆林和沈氏,自顾不暇,也没有精力再去调查赵庆彰了。
  就算他们查出什么来,又有几个人肯信呢?
  叶儿这一手策划,总算堵住了赵庆林的嘴,让他没办法成天想着咬自己一口,赵东臣不在家,她可不想被人莫名暗算了。
  就让沈氏和赵庆林手忙脚乱地去应付自己的麻烦吧!(未完待续)
  正文 104  母子分歧
  叶儿没想到她这次设计赵庆林,在卫城赵家引起那么大的波澜,赵庆辉在京城,花了很大精力派人调查沈氏和赵庆林,还真查处了些事儿。当年沈家一个仆人,犯了事儿被发卖出来,他给赵庆辉说,赵进那年来沈家,喝酒玩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反正第二天沈家大清早就去请大夫,一天之内连着来了三个,两个都是京城里大医馆的,光诊费都要十两银子的,其中一个大夫,刚开始天天来,两个月之后,变成几天一次,一直有大半年的光景。赵进一直住在沈家,京城铺子里的掌柜都不让见。沈氏已经嫁了,夫家不知为何,就在这时忽然把她送了回来,沈家人对此事忌讳如深,从来不让提起,只知道不久,她就在沈家嫁给了赵进,没多久生下孩子,据说不足月,孩子一直多病,成天请大夫,半岁时,随丈夫回家。
  二老太爷一听,就断言这赵庆辉不是哥哥亲生的,赵庆林来的时候,还不到一岁,虎头虎脑的,特别欢实,根本就没有任何麻烦,哪里是不足月生下的病秧子?虽然沈氏嘴上嚷嚷儿子身体不好,家里经常熬药,但赵庆林很少因喝药哭闹,奶娘也没喂他吃过药,沈氏曾经遮掩地说是她亲自喂的。
  赵庆辉一听爹爹这么说,想要挖出沈氏和赵庆林*的心就更大了,在京城到处打听,寻找当年为赵进看病的大夫。还寻找沈家当年的仆妇打听消息。
  赵庆林和沈氏如热锅上的蚂蚁,安平城的生意都不管了,双双跑到京城。和赵庆辉打擂台。
  叶儿只是觉得沈氏行事有疑窦,二十岁嫁给个五十岁的,而且赵进自从娶她回来,行径大变,才导演了那么一场小闹剧给他们添堵,哪曾想竟然还真的有问题。
  陆氏高兴不已,小姨当年到卫城。她并不知情。当时陆家已经完全败落,家里生计都难以维持。她订婚的人家迟迟不娶,嫌她没嫁妆,想闹退婚,就在这时。陆氏派身边得力嬷嬷过来,游说她娘,把她嫁到赵家去。
  刚开始陆家对沈氏千恩万谢,及至陆氏嫁进来,赵庆明刚开始虽然以礼相待,却并不热情,很快就发现自己上当,赵庆明再也没有搭理过陆氏。
  陆氏等于,年轻守寡。先守活寡,后是真寡妇。
  虽然锦衣玉食,陆氏的心里还是有怨怼的。沈氏比陆氏大不了多少,两人住在一起,终日相伴,沈氏深谙捧杀哲学,对陆氏总是好言好语,甚至在她取得七品夫人的朝廷诰命之后。处处表现陆氏第一,她身份高。是长房长子,又诞下赵家的长孙。
  陆氏在沈氏的恭维里,一面飘飘然,一面强忍着难言的冷寂,熬到了三十多岁。
  这时,忽然冒出个赵东臣,一步一步撕下了沈氏的面纱,露出她丑恶的嘴脸。陆氏才发现,自己和儿子,都是沈氏和赵庆林在赵家利用的武器,连大房有多少家产都不知道,整个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一对小傻瓜。
  现在看的沈氏和赵庆林抓狂,陆氏很高兴,在家里琢磨着,是不是落井下石,在这俩倒霉的时候,趁机夺回一些家产。
  赵东臣去了金田,家里的生意,小事情那些掌柜的来处理,大事就得报给叶儿,她便没有前一阵那么清闲,好在这些店子,各项业务都做熟做顺,真麻烦自己的倒不是很多。
  叶儿刚开始有钱时,派人给伯伯和伯母送了些,现在,她想让堂弟车成才夫妇过来帮自己打理一些家务事。
  车成才没读多少书,仅仅可以算清账目,又不是安平城的人,刚开始肯定缩手缩脚办不好事情,叶儿让他先给叶晨明打下手,一边在外面跑着长长见识,跟着学习交往的礼仪、说话技巧,一面跟家里的帐房夏先生读书,夏先生还是叶晨明出去办事遇到的,一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差点把儿子饿死了。这家伙很迂腐,不知变通,对叶儿和赵东臣叮咛的话,执行力度百分百,加上账目极清楚,叶儿对他很看重,让他教导府里年轻的小厮下人晚上念书,为此还特地给他一个月加了二百钱的俸禄。
  叶儿出钱,让堂弟把儿子车企望送到附近的一家私塾去念书,蒋氏高兴地一夜都没睡着。她刚来没几天,就碰上赵正显沐休回来。穿着一件蓝色的细布直缀,头发束到头顶,戴一顶蓝色的书生巾,前额正中缀了颗拇指肚子大小的方形白玉,他比较像叶儿,眉清目秀,嘴角含笑,礼仪周到,说起话来斯斯文文的,蒋氏羡慕得紧,恨不能立刻让儿子跟着有样学样。现在见大姑姐肯送儿子去读书,想着自己那个淘气包,跟着先生学习,能成为他表哥的那模样,那可真是上天垂怜,天大的幸事。
  赵正显很崇拜赵先生,就连说话做事,都刻意模仿,今年更是闹着要下场考秀才。
  “你才多大呀?早早考中没什么好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是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再说。”
  “娘,第一次下场,不见得就能中的,我们书院,就有十二岁去考的,不过,只有一个过了院试,你就让我试一试吧。”
  叶儿很耐心地给儿子说道:“科举考试,能中自然是好事,但你知道为什么要考这个?”
  “考中,就是为了做官呀,甘罗十二为宰相,少年英才,传下千古佳话。”
  “可是甘罗很快就死了,不管后人说什么天妒英才还是别的惋惜话语,娘亲认为,他若是年龄再大些,对人情世故认识更清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平衡,就肯定不会早死,那就可以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为百姓做下更多的好事。”
  “哼!娘,你所谓的保护自己、平衡,不就是不敢直面那些奸臣和龌蹉小人,在容忍他们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讨生活而已,那样的日子——”
  “放肆!”叶儿生气了,“你们书院的先生,自诩满腹经纶,却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便躲到书院,自认清白、正气,也要教了你们一身正气凛然,可你有没想过,他们是最不敢直面那些奸佞小人的?他们自己缩到角落里,对着外面的世界指指点点,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对,他有没胆子,敢站出来说话呢?娘亲承认,有人敢,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英名,可这些千古英名的人,有些细细追究起来,却并没有做多少事实,并没能造福百姓,而有些人,虽然名声不显,却有很多人受他的恩泽,得以幸福生活?”
  见儿子不说话,叶儿继续耐心地道:“就说你的祖父和米庆州知州钱大人吧,你祖父的名声,比他好多了,真正的清官,身先士卒领着百姓修河堤,确实是造福了一方人,可在娘看来,你祖父却没有钱大人的贡献大。”
  “钱大人是贪官!”赵正显气愤地跺着脚嚷道。
  “他一个赃官,领着米庆州的百姓,两年多就修起了大堤,跟你祖父修的一样牢固,他治下的百姓,还没有遭受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