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节
作者:
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68
恶心干呕。手足厥冷。六脉微细。元阳脱在顷刻者。速宜景岳镇阴煎。(别直参三钱、附子二钱、紫 桂八
分、拌捣大熟地六钱、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泽泻各钱半、炙甘草一钱。)益气固脱。滋阴纳阳。以救气随血
脱之危症。失血狂吐之候。临证时每有所见。不可不知此急救之法也。
【荣斋按】“夹血伤寒”,俞氏指出“一名伤寒夹瘀”。秀山先生更明白地说∶“先有瘀血在内,因感
时病,引动痼疾,谓之夹血。与太阳病当汗不汗,邪陷暴结而为蓄血者,仍同实异。”在此,我们可以知道
本症与蓄血不同,与伤寒兼失血亦各异。不过、举一反三,同中求异,了解其有关方面的证治,我们是应该
争取的。关于伤寒兼“失血”,廉臣先生已作了详细的介绍,分“衄血”“咳血”“呕吐血”“齿血”“便血”
“溺血”六种,论证清楚,治法都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只“蓄血”症未曾提及,特作如下补充。考《伤寒论》
说∶“凡太阳病不解,其邪由经入腑,热结膀胱,则血凝蓄,血瘀则心气结,其人故如狂;血下者愈,邪从
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下之。”
又说∶“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结胸者,热结下焦也。其人发狂,小腹
硬满,小便自利
者,以太阳随经瘀血蓄于里也。抵当汤下之,则愈。”从这两条经文中可以看出“蓄血”的证状,
是∶“如狂”,“小便自利”,“小腹急结”,甚则“发狂”,“小腹硬满”;许学士又补出“蓄血在上
则喜忘,蓄血在下则为狂。”至于治法,在经文里可以看出有两个阶段;桃仁承气汤是治瘀血初结的阶段,
抵当汤是治瘀血已结的阶段。从前后两条经文里观察证状,也显著地分出轻重;前条说“小腹急结”,
后条说“小腹硬满”,“硬满”原较“急结”为重。前条说“如狂”,后条说“发狂”,“发狂”原较
“如狂”为重。前条有“血下者愈”,后条须下其血乃愈,较血能自下者为重。前条不言脉,我意当在浮而
数之例,后条则“脉微而沉”,原较前为重。前条用植物性药,后条用动物性药,动物性药的功能原较
值物性药为烈。这都是彰明较着的事实。《伤寒第一书》则加以分析说∶“蓄血一症,虽病在血分,亦须
分别阴阳治之。如血瘀上焦为阳,血蓄下焦为阴;太阳失表,热瘀于里,血蓄下焦为阳,太阳误下,阳气
下陷,血蓄下焦为阴。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发 而蓄血也,其脉人迎必紧,紧者,数而有力之象也。
外证面红舌燥,发躁欲狂,或头摇目瞪,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
桃仁、生地、赤芍、归尾、丹皮、丹参、郁金之类,清之行之。下焦阳证蓄血,即仲景所称热结膀胱之证,
桃仁大黄之属下之是也。若下焦阴证蓄血,乃因误下阳气下陷,阴血受伤,血因寒而凝也。其见证面白唇
青,眉皱目瞪,寒战口噤,舌苔白滑,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温补之。
如人参、附子、白术、当归、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类,温补以升阳气。”这又是掌握原因,分析现证
的医疗方法,是值得采取的。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五节·夹阴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房劳)
【因】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
【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
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
【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陶节庵所谓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
而软。或空大而散。甚则重按全无。皆为色欲内伤。猝受寒邪。阴气独盛。阳气以衰是也。
【治】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汤。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
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
如脉沉迟。身疼足冷。下利清谷。俗呼漏底者。速用附姜归桂参甘汤去当归。加白术、肉果、砂仁、升麻。破阴
回阳。提气止泻。如脉沉微。手足指甲皆青。四肢冷过肘膝。舌卷囊缩者。速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萸、坎气、肉桂、
姜汁。温补命阳。热壮脾肾。一俟阳气将回。病势已有转机者。但用附姜归桂参甘汤。双补气血。调和阴阳。
次用理阴煎加砂仁、红枣。滋补肾阴。温运脾阳。终用左归饮。峻补肾阴以善后。总之、夹阴症。不分热与不热。
面赤面青。凭脉下药。最为切当。
【秀按】不但房劳不谨后。感冒风寒者。谓之夹阴伤寒。即曾犯房室。及冒雨涉水伤肾。一起即身热面赤。
足胫逆冷者。亦当参夹阴例治。伤寒夹阴。由太阳少阴二经同时受病。较直中寒证尤危。盖夹阴者。虽患表邪
发热。其中必夹虚寒。所以尺脉必不能实。足胫必不能温也。乃世俗混称夹阴。医者亦漫不加察。岂知伤寒阴
证有三。一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二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既犯
房室而得寒证。则阴寒极甚。温剂宜重。俞君于发表温里药中。每兼热药破阴以回阳。阳回而阴寒自散。寒散
而元阴自固。庶不致阴下竭。阳上厥。酿变虚脱危候。况末路理阴左归等剂。填补真阴。以复房室所伤之元
精。治法井然。可为夹阴伤寒之标准。虽然。予每见春夏感寒夹阴。足冷阳缩者。骤用四逆汤辛热回阳。多致
烦躁血溢而死者。以阴中既虚。不胜附子之雄悍也。故《伤寒秘旨》治夹阴伤寒。凡诊尺脉迟弱。而足冷
阳缩者。但于黄 建中汤内。用附子汁炒黄 以温卫气。肉桂酒炒白芍以调营血。不应。改用麻附细辛汁炒甘
草以汗之。若尺中弦数而多虚火。面赤戴阳者。但于小建中汤内。用党参汁炒甘草以助胃气。丹皮、酒炒白芍以
降阴火。不应。加连附汁炒黄 。略加葱豉以摄之。方药较俞君所用虽轻。而稳健则过之。亦其人阳气虽虚。
本无大寒伤犯。阴邪尚轻。犹可收敛。若夹阴伤寒。病于严冬。则真阳惫极。阴邪亢甚者多死。故许学士述古
谚云。伤寒偏死下虚人。至若曾犯房室。而遭风溺水。最忌热酒火烘。但宜温暖覆盖。原其溺水之时。必多惊
恐。心肾受伤。虽有发热头痛。骨节烦疼等症。治必解表药中。兼通心肾。在冬月用麻附细辛汤。以麻黄发汗
通心。附子温经通肾。细辛通彻表里之邪。更加苓、半以开豁惊痰。若在夏月。当以五苓散加葱、豉、辰砂。
因惊则气乱。故于发汗利水中加辰砂以镇之。或脉浮而见表症多者。五苓散加羌、防、益元。微汗以疏利之。
至于暴怒悲号。投河跃井。虽有表证当解。只须香苏葱豉汤加木香、乌药、川芎、郁金。理气发汗为要。兼有
跌伤作痛者。方中去木香、乌药。再加当归、桂枝、桃仁。活血去瘀以止痛。
【廉勘】房劳后得外感病。病适至行房。不过比他人略重。寒证则发寒更甚。热证则灼热尤极。在医者识时
审证。辨体立方。宜发表则发表。宜温中则温中。宜清里则清里。察其受病之浅深。决其用药之轻重。量其素
体之阴虚阳虚。于发表温中清里等法之中。兼顾其虚而补托之。如辨其人真阳素虚者。阴寒为本。邪多挟水而
动。除表寒症外。必兼为呕为咳。或腹痛下利。甚或面青足冷等症。发表药中。急宜加附子桂枝等品。如参附
再造汤。助阳破阴以发汗。庶免逼汗亡阳之患。如辨其人真阴素虚者。阳亢为本。邪多挟火而动。除新感症
外。必兼口燥咽干。或心烦不寐。甚或面赤肢厥等症。发表药中。亦宜加生地、麦冬。如七味葱白汤。养血滋
阴以发汗。始能津津汗出而解。表邪解后。阳虚者中气必亏。温中药中。早宜加肉桂、附子等品。如附子理中
汤加肉桂。以助阳而御阴。庶免中阳暴脱之患。阴虚者元精益亏。清里药中。亦宜加生地、麦冬。如导赤清心
汤。以救阴而生津。庶免元精暴绝之虞。即或有寒入精室。其症阴肿足冷。小腹绞痛。面赤阳缩。筋惕肉 。
犹可用真武汤。加两头尖、韭白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烧 散。(即妇人 裆近阴处、剪取一块、烧灰、
调入药汤中服、妇人病取男子 裆、如前一般。)回阳摄阴。兼通阴浊。以救济之。外罨通阴达阳法。(用
来复丹二钱、研末、放入脐中、上罨活杀白鹁鸽对剖半只、内去肠杂、外不去毛。再加软绵扎紧、约三小时即
去之。)或用生姜汁一碗。浸肾囊。汁渐收干。肾茎即出。或用回阳散二三分。放入脐中。外贴阳和解凝膏。
即痛除而茎出。如热入精室。即俗称夹阴温病。较夹阴伤寒尤险。由欲火与伏火交蒸。深恐转瞬阴竭。急宜
救阴泄浊。峻泻其交蒸之火。以存真阴。如陶氏逍遥汤及滋任益阴煎加减。(本方去砂仁、熟地、炙草、
加烧 散、槐米、白薇、生甘细梢、熟地露代水煎药。)神气昏厥者。外用通窍透邪法。(用安宫牛黄丸
两颗、研细、用银花露调和成饼、安入心下、上罨对剖白鹁鸽半只、用帛扎紧、一俟鸽有臭气、即揭去之。)
犹可十救三四。
【炳章按】宋爱人曰。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今之医者曰。有人入房之后。或遗精之后。其复感冒风
寒而发热者。谓之阴证。不问其见证若何。总用参、术、附、桂、姜、萸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
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由太阳经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盛。兼以躁闷烦闷。尤宜清热解邪。岂可反用热药。
若果直入三阴。则断无发热之理。必有恶寒蜷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也。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者。即
如伤寒瘥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人。复患大证。根据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
古人治之。仅用竹茹一升煎汤后。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症状况。如果六脉沉迟。表里皆寒。的系三
阴寒证者。即使其人本体强壮。又或绝欲十年。亦从阴治。若使所见脉证。的系阳邪。发热烦渴便闭。并无三阴寒证
者。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劳过度。亦从阳治。如《伤寒论》中。阳明大热之症。宜用葛根、黄芩、
白虎、承气之类。设使转瞬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若阴症转变阳症。治法亦可于温补后。改
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
喻嘉言治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十余日厥逆。医将投以姜桂温散之药。作阴症治矣。喻氏改进调胃承
气汤。而厥还热透。继以大柴胡汤。而热退身安。归而告门人曰。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
便闭。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
证。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厥
者。万万不同。如是证先犯房事。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
卒至阴竭莫救。尚不知悟也。夫房劳而至伤寒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甚。头
痛则痛之剧。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盛无阳之比也。伤寒初起。便觉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
是以治阴症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治当看其人之血肉充甚。阴分可受阳药者。
方可还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腑脏。则阴已先尽。何阳可还耶。故见厥除热。存津液之
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劫阴乎。
江苓友《伤寒辨证广注》曰。人身一阴阳耳。而阴阳之根蒂。皆本于肾。好色之徒。两肾受伤。阴虚
者多。阳虚者少。阳虚者、命门火衰也。阴虚者、肾中水竭也。凡人入房过度。则精多所遗。所遗之精。
皆为水而属阴。况其作强之时。心火必炽。火炽则水流。水愈流则火愈炽。五内燥热。外复伤寒而病邪热。
两热相交。肾水必枯。其人发烦躁。而舌黑生芒。则就死矣。语曰、伤寒偏打下虚人者。正此谓也。或
曰诚如子言。则是人病伤寒。无所为阴症矣。余曰有之。阴症中寒也。其症乃是阳虚。阳虚之人。命门火
衰。其平日必言语低微。饮食
不化。四肢痿厥。腰以下冷。前阴不举。小便清白。此为正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