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81
  之则有六。(一)下利谵语。两目直视。(二)下利厥逆。烦躁不眠。(三)下利发热
  。厥逆自汗。(四)下利清谷。肢厥无脉。灸之不温。脉终不出。(五)下利一日十数
  行。脉反实。(六)下利脉弦。大热不止。此六者。虽对证施治。竭力挽救。效者甚鲜
  。不效者多。虽医圣如仲景。《伤寒论》具在。善用其方者。亦未必方方奏效也。食古
  不化者。其亦深长思哉。
  【荣斋按】“漏底伤寒”是伤寒症中的一个证候,不是伤寒外另有所谓漏底伤寒。
  这个名称,深入在一般医
  家和病患的心目中,成为习俗的、可怕的一个病名。上海丁仲英先生把它的病状、病理
  和治法,简单介绍出来,他说∶“有人于此。初起一二日。身发大热。至三四日。热甚
  而为焦渴烦躁。至五六日。躁甚而至于四肢忽然厥冷。甚则过于肘膝。厥甚。则神情烦
  躁者。至此转为呆钝。当此之时。设大便忽尔泄泻如注。甚则纯下清水。按其脉。轻举
  不可得。重手按之。始觉指下跃跃大动。参其证情。似为三阴虚寒之证。然无初起发热
  之理。无以名之。乃巧立漏底伤寒之名。证情如此。无经验之医家。必以为非救逆回阳。
  不足以挽回。于是以参苓 术补其虚。附桂萸姜温其阳。恐其厥之不回。利之不止。而
  卒至厥冷不回。利下不止。以至撤手长逝。医家病家。卒不致悟。遂委为此症之难治。
  故一闻漏底寒伤。莫不惊惶相告。以为九死一生。回春无计矣。不知所谓漏底伤寒者。
  大多为热结旁流之证。《内经》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伤寒论》云。下利谵
  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大黄、川朴、枳实)又云。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浓朴、枳实)此明示人为热结旁流
  。急当用下法。去其实热。病可转机。热结旁流之原因为肠受,疾病之影响。失其蠕动
  作用。粪积不下。久则腐解。其毒素、上冲于巅。扰乱清明之府。成为厥逆之象。腐解
  之后。夺路而出。成为下利。故其治法。宜用承气。下其燥粪。若投以温中回汤等法。
  无异火上加油。变生顷刻。”这篇文本,丁先生发表在一九三三年《新闻报医药副刊》
  中,针对当时所谓“漏底伤寒无治法”或用“温补法治漏底伤寒”的错误任务法,予以
  有力的抨击。强调指出“漏底伤寒”是“热结旁流”,治宜“急下”。这种去火抽薪的
  疗法,足补俞氏所不及。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二十一节·脱脚伤寒
  属性:(一名刖足伤寒。又名肢脱)。
  【因】大约有三。一跣足踏雪后。骤用热水洗足。逼令寒湿深入肢节。二伤寒化热
  转燥。渴饮冷水过度。身
  不出汗。水气溢入肢节。三农家粪地上。经烈日晒过。赤脚行走。受其毒瓦斯。骤用冷水
  洗足。逼令热毒深入肢节。皆足以致肢脱。
  【证】初起寒热足肿。状类香港脚。惟皮色紫黯。肢节木痛。继即趾缝流水不止。足
  趾肿疼。似溃非溃。即防溃烂堕落。舌苔多起白腐。或黄腐而现黑点。若热毒深入肢节
  。两胫多红肿 痛。呻吟啼哭。昼夜不寐。舌多紫红起刺。
  【脉】左弦紧。右沉弦而涩者。寒湿或水气下注足胫也。若两尺弦滑搏数者。热毒
  留于足胫也。
  【治】由于寒湿及水气者。内服大橘皮汤。加生苡仁、鲜车前草(各二两)、杜赤
  小豆(一两、三味煎汤代水)。畅利小便以逐水湿。外治先用洗法。(羌活、防风、白
  芷、角刺、红花、降香、桂皮、川乌各五钱、川芎、艾叶、樟木片、油松节、桑枝、
  葱白各一两、水煎数沸、先淋洗、继擦患处、避风、日洗三次、夜两次、食后洗更宜
  、药冷、加开水泡葱白汤和温之、重可转轻、竟有因洗而散者)。次用隔蒜灸法(用独
  头大蒜、切片置患处、以艾茸放蒜上灸之、每三壮换蒜。务令不痛者灸至大痛、痛者灸
  至不痛、痒者灸至不痒、不痒者灸至极痒为度。若口干烦躁、甚或头项浮肿神昏、不必
  疑惧。此阴证转阳、而阳暴回之象、切不可大用凉药、只宜用生绿豆一两、麦冬粳米各
  五钱、生甘草一钱、煎汤服之即瘥)又次用掺药法(千年锻石一两、白芷二两、共研细
  匀、少许掺之、稠水涌出、出尽即愈)。内外谦治以防其脱脚。七日收功。若热毒蕴伏肢节。
  内治以大橘皮汤去桂术。加酒炒防己(二钱)鲜贯众(五钱)、忍冬藤、梗叶、嫩桑枝(各二两先煎代水)。凉通小便以
  驱热毒。外治以鸭毛煎汤冲入皂矾(一两)
  乘热洗足。日三次。避风。三日即愈。
  【秀按】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称足面。)足后跟曰跟。足指曰趾
  。(趾者、别于手也、足之趾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核突者名
  核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足下面着地者为踵。(俗称脚底板)予
  所见脱脚一证。有脱一足者。有脱两足者。统称肢脱。有仅脱足趾者。初起色白麻痛。
  或不痛者。名脱疽。初起色赤肿痛。如汤泼火烧者。名敦痈。肢脱由秋夏露卧。为寒所
  袭。 热内作。搏于肢节。痛彻于骨。遇寒尤甚。以热熨之稍减者。主以大防风汤。(
  防风二钱、当归、熟地、生黄 、川杜仲各三钱,党参、白术、羌活、川芎各钱半、淮
  牛膝、生赤芍各一钱,淡附片、官桂、清炙草各五分。)肢脱由霉雨湿地。跣足长行。
  水气浸淫。留于肢节。隐隐木痛。足跗胖肿。趾缝出水不止者。主以消趺汤。(生米仁
  、带皮苓各二两、绵茵陈、泽泻各三钱、酒炒防己、木瓜各一钱、官桂、苍术各钱半。
  )脱疽由沉寒痼冷。阴毒搏于趾节。屈不能伸者病在筋。伸不能屈者病在骨。或生于趾
  头。或生于趾缝。初虽色白。继则色黑。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足背脚跟。白腐黑
  烂。痛不可忍。法当内外兼治。外治。以活蟾蜍剖去肝胆肠杂。但用其皮。用线扎缚足
  趾以拔毒。内服驱毒保脱汤。(当归一两、 羊胫骨三钱、桂心、生甘草各一钱。黑炮
  姜、麻黄、明乳香、净没药各五分。)活血和阳以散其阴毒。敦痈。由湿热下注。亦当
  内外兼施。外搽清凉渗湿膏。(用矿锻石化于缸内、次日水之面上结一层如薄冰者、取
  起、以桐油对调腻浓、每日搽上二三次、数日全愈、忌食猪肉)。内服仙方活命饮。(
  银花五钱、花粉、赤芍各钱半、防风、白芷、广皮、归尾、皂角刺、生甘节、川贝各一
  钱,蛤粉、炒穿甲、净没药各八分)。加生淮牛膝(三钱)以解毒壅。如痒痛相兼。破
  流黄水。浸淫成片。甚至腿肉浮肿。皆属脾肾亏损。主以补中益气汤加防风、独活。痛
  加丹皮、焦栀、炒川柏。兼服六味地黄丸。外以贯众煎汤淋洗。五倍子细末津调。于逐
  疮四围涂之。自外收内。每日一
  次。渐渐自愈。不可妄投攻发。俞君分别三因。对症发药。殆亦多所经验欤。
  【廉勘】脱脚伤寒一症。就外科医治者多。临证三十余年来。从未经验。见诸前哲
  方书者亦鲜。惟洄溪老人。载刖足伤寒一案。述嘉善黄姓。外感而兼郁热。乱投药石。
  继用补剂。邪留经络。无从而出。下注于足。两胫红肿大痛。气逆冲心。呼号不寐。余
  曰此所谓刖足伤寒也。足将落矣。急用外治之法。熏之蒸之。以提毒散瘀。又用丸散内
  消其痰火。并化其毒涎。从大便出。而以辛凉之煎剂。托其未透之邪。三日而安。大凡
  风寒留于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上为发颐。中为肺痈。肝痈。痞积。下为肠
  痈。便毒。外则散为 疹疮疡。留于关节。则为痿痹拘挛。注于足胫。则为刖足矣。此
  等证俱载于内经诸书。自内外科各分一门。此等证遂无人知之矣。王氏《温热经纬》谓
  今人不读《内经》。虽温热暑疫诸病。一概治同伤寒。禁其凉饮。浓其衣被。闭其户牖
  。因而致殆者。我见实多。然饮冷亦须有节。过度则有停饮肿满呕利等患。更有愈后手
  指足缝出水。速投驱湿保脱汤。(生苡仁、浙茯苓各三两、生白术一两、车前子五两、
  桂心一钱。)连服十剂。可免脚趾脱落。此即谚所谓脱脚伤寒也。亦不可不知。沈岷源
  《奇证汇云》。一男子患脚跟骨脱落。动之则痛。艰于行步。叶天士先生视之曰。此湿
  伤筋络也。以炒苦葶苈四两。炒防己、广木香、茯苓、木通、人参各二钱五分。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汤下。名圣灵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则以观之。一为
  痈肿内溃。一为水气下注。一为湿伤足筋。皆足致肢节脱落。而病因各异。治法悬殊。
  盖一病有一病之法。医学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有对证方药。非可以泛治之
  方。希图侥幸。但不明理之医。则偏僻固执。又方法绝少。安能肆应不穷。所以动手辄
  误。病变日增。而药无一验。即束手无策矣。
  【荣斋按】“脱脚伤寒”(严格地说,是∶脱趾伤寒。因所脱的,是趾,不是脚)
  。多系病毒下注所致,巢氏《病源论》记载,一为∶“伤寒毒攻足候──此由热毒瓦斯从
  内而出,循经络攻于足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
  出手足指,故毒从脏腑而出。”一为∶“伤寒毒流肿候──人阴阳俱虚,湿毒瓦斯与风热
  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气血不散,气血不散则邪热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也。
  ”这两条,我认为是“脱脚伤寒”之始。它原因是为了“伤寒”而“脱脚”,但病名叫
  做“脱脚伤寒”,这种“倒因为果”的说法,中医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吴坤安《伤寒
  指掌》所说∶“若发热一身尽痛,而兼四肢微肿者,此风湿流注手足也。宜二陈加米仁
  、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黄之类;足胫红肿合二妙。”这条我认为是“
  脱脚伤寒”之渐,不过“仅肿未溃”而已。此处强调着“执果溯因”,意在“防微杜渐
  ”,使患伤寒的不致脱脚。
  又按∶王肯堂《医论》载《启东秘旨》说。“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
  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广胶一两
  ,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
  中,将糟捣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
  ,糟醋须三四倍于葱汁)”此方经顾晓澜实验,都有疗效,并补出一个内服药方。他说
  ∶“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余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后药,而赴任务
  ;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
  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
  钱,鲜车前为引。)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治多人,皆获全瘳。”这里所说的
  “截足风”,与“脱脚伤寒”是同一症状,可以归纳在一起。内外方治,应予推展,以
  明确疗效。
  第九章·伤寒夹证
  属性: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以杂病二字。统括全体脏腑
  之内伤证。外感时病者。言其病从外受。非专指正伤寒也。内伤杂病者。言其病从内生。非但属虚损病也。
  伤寒最多夹证。其病内外夹发。较兼证尤为难治。凡伤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
  夹而致。或夹食。或夹痰。或夹饮。或夹血。或夹阴。或夹哮。或夹痞。或夹痛。或夹胀。或夹泻。
  或夹痢。或夹疝。或夹痨。或夹临经。或夹妊娠。或夹产后。必先辨明因证。刻意精别。用药庶无差误。
  故前哲善治伤寒者。其致力虽在杂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临证不
  博者更不知也。其证约计十六。条治于后。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一节·夹食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食 或名停食感冒)
  【因】伤寒夹食。十常七八。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
  变证百出。
  【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剧则昏厥不语。舌苔
  白浓。或兼淡黄。或兼灰腻。
  【脉】左右俱紧盛有力。沉涩似伏者。食填膈上。仲景所谓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是也。右数而滑者。食积
  胃肠。仲景所谓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是也。紧如转索无常者。
  宿食中结。仲景所谓脉紧头痛有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