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节
作者:
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98
太阴。用苦辛淡温法。热多湿少。侧重阳明。用苦辛淡凉法。湿热俱多。则太阴阳明并
治。当开泄清热。两法兼用。其法已详于伤寒兼湿勘语中。兹不赘。
【荣斋按】“湿温伤寒”是一个大症,俞氏所说,不够全面。秀山先生按语中提出
了“须从湿未化热与湿已化热,及有无夹食、夹痰,随证酌治,庶免贻误。”这是应该
的,也是必要的。《绍兴医学卫生报》发表何廉臣先
生主编的《湿温时疫治疗法》,学说属性,是很符合秀山先生的要求的。节载如下,以
资补充∶湿温本症。当须分别湿多热多之界限。现症与治法。判分两歧。试详述如下。
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发自太阴肺脾。多兼风寒。
【舌色】苔必白腻。或白滑而浓。或白苔带灰。兼粘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粘腻。
或兼黑纹而粘腻。或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
【脉象】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
【神色】多沉困嗜睡。
【症状】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
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午后
寒热。状若阴虚。小便短涩黄热。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
【治法】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
俱化。宜用藿朴夏苓汤。疏中解表。使风寒从皮腠而排泄。芳淡渗利。使湿邪从内肾膀
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湿开热透。表里双解矣。虽然。湿热自内而出。恒结于中焦
而成痞满。必有痰食错杂其间。前方中痰郁加星香导痰丸。食滞加沉香百消曲。或生萝
卜汁和生姜汁少许最妙。既开浊秽之郁闭。亦消痰食之停留。随症均可加入。若兼神烦
而昏蒙者。此由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前方去蔻仁、浓朴。加细辛二三分。白芥子
钱许。鲜石菖蒲根叶钱半。辛润行水。豁痰开蒙。再加水芦二三两。灯心钱许。轻清甘
淡。泄热导湿。蒙闭即开。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湿阻气滞。或夹痰涎。前方去藿、朴
、豆豉。加蔻仁拌捣栝蒌仁。苏子拌捣郁李净仁等品。此皆味辛质滑。流利气机。气机
一开。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矣。
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虽或外兼风邪。总属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此时气分邪热郁遏灼津。尚未凝结血分。
【舌色】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紫少白。或
黄糙起刺。或苔白底绛。黄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伏邪重甚者。苔亦
浓而且满。板粘不松。
【脉象】数滞不调。
【面色】或如油腻。或如烟熏。
【症状】必心烦口渴。渴不引饮。甚则耳聋干呕。口秽喷人。胸腹热满。按之灼手
。甚或按之作痛。
【治法】宜先用枳实栀豉合刘氏桔梗汤。再加茵陈、贯众之清芬解毒。内通外达。
表里两彻。使伏邪从汗利而双解。渐欲化燥。渴甚脉大。气粗逆者。重加石膏、知母、
芦根汁等。清肺气而滋化源。其次用清芬辟疫汤。辛凉芳烈。轻清甘淡。泄热化湿。下
行从膀胱而解。外达从白 而解。或 疹齐发而解。即或有邪传心经。神昏谵烦。亦须
辨明舌苔。如舌苔黄腻。仍属气分湿热。内蒙包络清窍。宜用昌阳泻心汤。加竹沥和姜
汁少许。辛润以达之。苦寒以降之。清淡以泄之。使湿热浊邪。无地自容。其闭自开。
极重者再加太乙紫金丹。如昏蒙而厥者。可用厥症返魂丹。如舌色紫干。或纯绛。或圆
硬。或黑苔。神昏谵语。或笑或痉。甚则晕厥。闭目不语。此由湿温化火。窜经入络。
内陷心脏。陡动肝风也。治宜大剂犀地清神汤。重加瓜霜、紫雪。清心透络。泻肝熄风
。或用加减神犀汤合犀珀至宝丹。清营解毒。通血宣窍。急救得法。尚可十全三四。根
据编者经验。凡昏蒙痉厥。多属胃热蒸脑。脑筋起炎。神即昏蒙。头摇目瞪矣。延及脊
脑筋亦发炎。则手足发痉。甚则角弓反张矣。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目。
其悍气上冲于头。循咽喉。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所以胃热蒸脑
。无不发现神经诸病也。治宜辨明舌苔。如黄燥黑燥而有质地。此
胃肠实火。浊热壅闭。清窍因之亦闭。宜犀连承气汤急下之。以决壅闭。阴虚者。加鲜
生地、元参、活水芦根、鲜冬瓜子等。轻清滑利之品。滋燥养阴足矣。若阴柔滋腻药多
。虽用大黄亦恐不解。是滋阴转致伤阴也。如舌苔黄浓而滑。脉息沉数。中脘按之微痛
不硬。大便不解。此粘腻湿热。与有形渣滓相搏。按之不硬。多败浆色溏粪。宜用小陷
胸汤合朴黄丸。或枳实导滞丸等。缓化而行。重者合神芎导水丸。或陆氏润字丸等。磨
荡而行。设使大剂攻下。走而不守。则必宿垢不行。反行稀水。徒伤正气。变成坏症。
若舌苔黄如沉香色。或黄黑而燥。脉沉实而小。甚者沉微似伏。或四肢发厥。或渴喜热
饮。脘腹按痛。痞、满、燥、实、坚悉具。痞满者湿热气结。燥实坚为燥矢。甚则上
蒸心脑。下烁肝肾。烦躁谵语。舌卷囊缩。宜犀连承气汤急下之。阴伤者。加鲜生地、
元参、知母、川柏之类足矣。盖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若舌色黑润。少腹按痛。
大便色黑如漆。反觉易行。其人喜笑如狂。小便色黑自利。是胃肠蓄血。累及膀胱。宜
桃仁承气汤急下之。或合犀角鲜地黄汤。以凉血逐瘀。发黄、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
蒿汤缓下之。其间有气虚甚而邪实宜下者。参黄汤。阴亏甚而邪实宜下者。《千金》生地黄
汤去芒硝。或养荣承气汤缓下之。即极虚不任下者。宜用雪羹加鲜生地汁、鲜冬瓜汁、
元参、栝蒌仁、蜂蜜等汁、稍加姜汁之类。咸滑以去着。辛润以清燥。慎勿当下不下。
徒用滋腻。俾邪无出路。转致伤阴。亦勿迟回顾虑。致令失下。失则邪愈盛。正愈衰。
后即欲下而不可得矣。以上皆湿温伤寒之疗法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九节·春温伤寒
属性:(一名客寒包火。俗称冷温)。
【因】伏温内发。新寒外束。有实有虚。实邪多发于少阳膜原。虚邪多发于少阴
血分阴分。当审其因而分
为少阳温病。手少阴温病。足少阴温病。以清界限。
【证】膜原温邪。因春寒触动而发者。初起头身俱痛。恶寒无汗。继即寒热类疟。
口苦胁痛。甚则目赤耳聋。膈闷欲呕。一传阳明而外溃。必灼热心烦。大渴引饮。不恶
寒。反恶热。甚或神昏谵语。胸膈间 疹隐隐。便闭溺涩。舌苔初则糙白如粉。边尖
俱红。或舌本红而苔薄白。继即舌红起刺。中黄薄腻。甚或边红中黄。间现黑点。若温
邪伏于少阴。新感春寒引发者。在血分。初虽微恶风寒。身痛无汗。继即灼热自汗。心烦
不寐。或似寐非寐。面赤唇红。手足躁扰。神昏谵语。或神迷不语。或郑声作笑。内陷
厥阴肝脏。状如惊痫。时时螈 。四肢厥逆。胸腹按之灼手。舌苔初则底红浮白。继即
舌色鲜红。甚则紫绛少津。在阴分。初起微微恶寒。身痛无汗相同。惟面多油光。尺肤
热甚。口干齿燥。烦躁狂言。腰疼如折。小腹重痛。男则梦泄遗精。女则带下如注。小
便赤涩稠粘。状如血淋。兼厥阴肝病。气上撞心。时时欲厥。厥回则痉。痉后复厥。筋
惕肉 。甚则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舌苔初则紫绛而圆。继即胖嫩。根黄黑。
终则深紫而赤。或干或焦。甚则紫而干晦。色如猪腰。
【脉】左弦紧。右弦滑而数。此外寒搏内热。《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俗称冷温是也。若右洪盛而躁。左
反细弦搏数。此《内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亦即喻西昌所谓既伤
于寒。且不藏精。至春同时并发是也。
【治】膜原伏邪。由春感新寒触发者。法当辛凉发表。葱豉桔梗汤。先解其外寒。
外寒一解。即表里俱热。热结在里。法当苦辛开泄。柴芩清膈煎。双解其表里之热。如
热势犹盛。 疹隐隐者。新加白虎汤。更增炒牛蒡、大青
叶(各三钱)、速透其 疹。 疹透后。但见虚烦呕恶。心悸不寐者。尚有痰热内扰也
。只须蒿芩清膈煎去广皮。加北秫米(三钱)、辰砂染灯心(三十支)、轻清以息其余
热。如 疹既透。依然壮热谵语。大便闭结。溺赤短涩而浊者。热结小肠火腑也。急与
小承气汤去川朴。加川连、木通(各一钱)、清降其小肠之热结。则二便利而神清矣。
兼胸闷痰多者。陷胸承气汤。加益元散(四钱包)、淡竹叶(二钱)、峻下之。下后热退
身凉。则以《金匮》麦门冬汤(原麦冬、北秫米各三钱、西洋参、仙半夏各一钱、生甘草
六分、大红枣二枚)、加生谷芽(一钱)、广橘白(八分)养胃阴。醒胃气。以善其后
。若少阴伏气温病。骤感春寒而发者。必先辛凉佐甘润法。酌用七味葱白汤。加减葳蕤
汤二方。以解外搏之新邪。继进甘寒复苦泄法。酌用犀地清络饮。导赤清心汤二方。以
清内伏之血热。如兼痰迷清窍。神识昏蒙者。急与玳瑁郁金汤。以清宣包络痰火。服后
如犹昏厥不语。急用犀羚三汁饮。以清宣心窍络痰瘀热。调下至宝丹。或冲入牛黄膏。
其闭自开。开达后。如肝风内动。横窜筋脉。手足螈 者。急用羚角钩藤汤。熄肝风以
定螈 。惟阴分伏热。热入精室。较热入血室为尤深。欲火与伏火交蒸。转瞬间阴竭则
死。俗称夹阴温病。即属此证。切忌妄与发表。亟亟清里救阴。陶氏逍遥汤(西洋参、知
母各三钱、鲜生地一两、辰砂五分拌包飞滑石三钱、生甘细梢八分、韭根白两枚。两头
尖四十粒、盐水略炒包煎、先用犀角一钱、青竹皮一两、煎汤代水、小便点滴痛甚者、
加杜牛膝三钱、当门子三厘冲)。急泻其交蒸之火。以存阴液。继与加味知柏地黄汤。(
知母三钱、川柏五分、萸肉一钱、山药、浙苓各三钱、丹皮、泽泻各钱半、犀角汁
、童便各一杯冲、先用熟地八钱、切丝泡汤代水煎药)。滋阴降火。以交济心肾。
后与甘露饮加减。(淡天冬、提麦冬各二钱、生地、熟地各四钱、藿石斛
三钱、生玉竹四钱、炒橘白八分、建兰叶三钱)。终与坎气潜龙汤。滋填任阴。以镇
摄浮阳。如已液涸动风。急与阿胶鸡子黄汤。育阴熄风。以平其螈 。然虚惫至此。亦
多不及救。即幸而获救。不过十救一二而已。
【秀按】春温兼寒。初用葱豉桔梗汤。辛凉开表。先解其外感。最稳。若不开表。
则表寒何由而解。表寒既解。则伏热始可外溃。热从少阳胆经而出者。多发疹点。新加
木贼煎。加牛蒡、连翘以透疹。热从阳明胃经而出者。多发 。新加白虎汤。加牛蒡
、连翘、以透 。疹 既透。则里热悉从外达。应即身凉脉静而愈。若犹不愈。则胃肠
必有积热。选用诸承气汤。急攻之以存津液。病多速愈。此伏气春温实证之治法也。若
春温虚证。伏于少阴血分阴分者。其阴血既伤。肝风易动。切忌妄用柴、葛、荆防。升
发其阳以劫阴。阴虚则内风窜动。上窜脑户。则头摇晕厥。横窜筋脉。则手足螈 。如
初起热因寒郁而不宣。宜用连翘栀豉汤去蔻末。加鲜葱白、苏薄荷。轻清透发以宣泄之
。气宣热透。血虚液燥。继与清燥养营汤加野菰根、鲜茅根。甘凉濡润以整肃之。继则
虚多邪少。当以养阴退热为主。如阿胶黄连汤之属。切不可纯用苦寒。重伤正气。此伏
气春温虚证之治法也。俞君厘清虚实。按证施治。于虚证侧重热入精室。尤治下虚之要
着。虽然。夹阴伤寒。已为难治。夹阴温病。更多速死。全在初诊时。辨证确实。用药
精切。心思灵敏。随机策应。庶可急救此种危证也。
【廉勘】春温兼寒。往往新感多。伏气少。每由春令天气过暖。吸受温邪。先伏于肺。猝感
暴寒而发。叶先生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初起时头痛。身热。微恶寒而无汗
者。仿张子培法。银翘散略加麻黄。辛凉开肺以泄卫。卫泄表解。则肺热外溃。气分化
燥。不恶寒。反恶热。咳嗽烦渴。小便色黄。须展气化以轻清。叶氏荷杏石甘汤加味。
(薄荷、杏仁、石膏、生甘草、桑叶、连翘、栝蒌皮、焦栀皮。)乍入营分。神烦少寐
。脉数舌红。犹可透营泄热。仍转气分而解。叶氏犀地元参汤为主。(犀角、鲜生地、
元参、连翘、桑叶、丹皮、竹叶心、石菖蒲。)入血。即舌深绛。目赤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