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86
  气绝。由绛而紫。紫而转黑者。络瘀化毒。血液已枯。不治。若舌本无苔。隐隐若罩黑
  光者。平素胃燥舌也。烟家多有此舌。此为察色辨舌。当分舌色淡浓之要诀。
  【廉勘】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
  而生。故胎或作苔。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层。或浮黄苔一层。夏月湿土司令。苔每
  较浓而微黄。但不满不板滞。其脾胃湿热素重者。往往终年有浓白苔。或舌中灰黄。至
  有病时。脾胃津液为邪所郁。或因泻痢。脾胃气陷。舌反无苔。或比平昔较薄。其胃肾
  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无苔。或舌尖舌边多红点。若舌中有红路一条。俗称鸡心苔。血
  液尤虚。此平人舌苔之大较也。凡临症察看苔色舌色。必先问其平素舌苔何如。始有准
  的。
  【荣斋按】舌苔无论何色,皆有治法,惟舌质变,则为难治。然舌质既变,亦要察
  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气血之有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
  ;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辨舌色当中
  ,以辨舌之黑色最难,然亦有“难里找易”的方法;如黑而干焦、肿硬、卷缩、芒刺者
  ,属实热证;其脉必洪数沉实,证必大热狂躁,宜白虎、承气等方。黑而白、黑而灰、
  黑而紫、湿润软滑者,属虚寒证;脉必微弱,证必恶寒,宜四逆辈。此辨黑舌之方法,
  古今医学文献中都有这样的
  记载,特把它举出一个例子如上。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六节·辨舌质
  属性:辨质者。辨明其舌之木质也。其质虽满舌属胃。而内含经络甚多。与心脾肝肾实互
  相关系。凡病之虚实。症之吉凶。多于此中诊断之。故辨质较观形察色。尤为扼要。
  凡舌质坚敛而兼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舌质浮胖而兼娇嫩。不拘苔
  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此辨舌质老嫩。断病虚实之要诀。
  凡舌质柔软。伸缩自由者。气液自滋。舌质强硬。伸缩为难者。脉络失养。但舌强
  与舌短不同。舌短者舌系收紧。舌强者舌质坚硬。此辨舌质软硬。察液润燥之要诀。
  凡看舌质。先辨干滑燥润。干者津乏。扪之而涩。滑者津足。扪之而湿。燥者液涸
  。扪之而糙。润者液充。扪之而滑。如病初起而舌即干者。津竭可知。病久而舌尚润者
  。液存可识。望之若干。扪之却滑者。若湿热蒸浊。其色黄亮。若瘀血内蓄。其色紫黯。
  望之若润。扪之却燥者。若气浊痰凝。其苔白浓。若气虚伤津。其苔白薄。他如阴虚阳
  盛者。其舌必干。阳虚阴盛者。其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阳虚阴
  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润。此辨舌质干滑燥润。断病津液充乏。阴阳盛衰之要诀。
  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白黄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凡病多吉。舌质
  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
  而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凡病皆凶。此辨舌质荣枯。断病吉凶之要诀。
  凡舌圆大碎嫩。其质红润者。皆属心经虚热。病尚可治。舌枯小卷短。其质焦紫者
  。皆属肝肾阴涸。病多速死。此辨舌质圆嫩枯短。断病虚热阴涸之要诀。
  凡舌色如朱柿。光如镜面或如去膜猪腰子。或敛束如荔枝壳。或干枯红长。而有直
  纹透舌尖者。病皆不治。尚属显而易见之舌质已枯。更有生气虽绝。而舌质上面。反罩
  一层苔色。洁白似雪花片。呆曰如豆腐渣。或如嚼碎饭子。 白兼青。枯白而起糜点。
  视其舌边舌底。必皆干晦枯痿。一无神气。乃舌质已坏。脏气皆绝也。病皆速死。此辨舌
  质无神无气。断病必死之要诀。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七节·心法提要
  属性:凡以舌苔之五色。分察五脏。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测四时杂感之变症。惟以苔色
  之白黄灰黑。舌色之红绛紫青。察六经传变之症候。确凿可凭。历验不爽。医家把握。
  首赖乎此。
  凡舌上苔。有垢上浮是也。不论白黄灰黑。必先区分燥润及刮之坚松者。以定胃肠
  津液之虚实。此为要诀。若无苔而舌色变幻。多属心肾虚证。或肝胆风火证。甚则脏气
  绝证。尤必察色光之死活。及木质之荣枯。辨其脏真绝与不绝。以决变症坏病之死生。
  最为要诀。
  凡以手扪舌。滑而软者病属阴。粗而糙者病属阳。固已。然虚寒者舌固滑而软。而
  邪初传里。及真热假寒。亦间有
  滑软之舌。实热者舌固粗而糙。而血虚液涸。及真寒假热。亦或有粗糙之舌。其辨别处
  虚寒症。必全舌色淡白滑嫩。无余苔。无点无罅缝。邪初传里症。全舌白滑而有浮腻苔
  。寒滞积中者。舌亦相类。真热假寒症。必全舌色白。而有点花、罅裂、积沙各实苔
  不等。而舌上之苔。刮亦不净。舌底之色。却多隐红。若重刮之。沙点旁或少许出血。
  实热症。及邪火入阴经症。全舌必有或黄或黑。积滞、干焦、罅裂、芒刺等苔。血虚液
  涸症。全舌必绛色无苔。或有横直罅纹。而舌短小不等。真寒假热症。全舌虽或有灰黑色
  及干糙焦裂芒刺浓苔。但松浮而不及边沿。一轻擦即脱净。舌底必淡白而不红。或淡红
  而舌圆大胖嫩。此以舌辨寒热虚实。活法推求之要诀。
  凡舌短由于生就者。无关寿夭。亦无药可治。若因病缩短。则邪陷三阴。皆能短舌
  。先当辨其苔色。如舌红短而有白泡者。少阴血虚火旺也。宜滋阴降火。舌黑短而苔干
  焦者。厥阴热极火逼也。宜急下存阴。尚可十救二三。惟舌短而卷。男子囊缩。妇人乳
  缩。乃脏腑热极而肝阴已涸也。虽多不治。能受大剂清润泻药者。亦可十救一二。至于
  舌硬。有强舌、木舌、重舌、肿舌、大舌之分。强舌多痰热症。木舌重舌多心经燥热
  症。肿舌大舌多脾经湿热症。总属实热。无虚火。尤以心经血热为最多。此辨舌短舌硬
  之总诀。
  凡看舌苔。黄苔易辨。但有表里实热症。绝少表里虚寒症。表症风火暑燥。皆有黄
  苔。伤寒必邪传里入胃。其苔始黄。黑苔均属里症。无表症。寒热虚实各症皆有。亦有
  烟苔染苔。较为难辨。灰苔则黑中带紫。有实热症。无虚寒症。有湿热传里症。有时疫
  流行症。有郁痰停胸症。有蓄血如狂症。其症不一。若淡灰即淡黑。黑中带白。多寒中
  脾肾症。霉酱苔则黄赤兼黑。凡内热久郁。夹食中暑。夹食伤寒传脾。皆有此苔。不论
  何症何脉。皆属实热里症。无表分
  虚寒症。若白苔尤多错杂。辨病较难。表里寒热虚实症皆有。且多夹色变色。有合并症
  。有半表里症。最宜详辨。总之察看苔色。必先辨刮舌情形。凡舌刮后。有津而光滑。不起
  垢腻。底见淡红润泽。均属无根之浮苔。属表属虚属寒者多。刮不净。或刮不脱。及刮
  去垢腻后。舌底仍留污质。薄如浆糊一层。腻涩不见鲜红。均属有根之真苔。属里属实
  属热者多。次辨有无朱点罅纹芒刺。及板贴与松浮。初起由白变黄。由黄变灰变黑。由
  黄黑变霉酱。舌中起苔。延及根尖。有朱点芒刺罅纹。而板贴不松者。均属里症实症坏热
  症。若由淡白滑苔。忽然转灰转黑。其初无变黄之一境。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状。
  然刮之必净。湿之必润。无朱点。无罅纹。其形浮胖者。皆属真寒假热之虚苔。此以苔色
  辨表里寒热虚实之总诀。
  凡有舌色。全舌淡红。不浅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则为病。表、里、虚、实、热
  症。皆有红舌。惟寒症则无之。舌红虽皆属热。而有红 、红痿、红短、红硬、红星、红
  、红战、红圈、红裂、红碎之各殊。必参现症以明辨之。舌紫有表里实热症。无虚寒
  症。虽有寒邪化火。温疫内发。酒食湿滞。误服温补之种种病因。总属肝脏络热症。若
  淡紫中夹别色。则亦有虚寒症。惟舌见青色。多凶少吉。若青滑有薄苔者。多属寒中
  肝脏。犹可用温药救治。妇人胎死腹中者。亦可用下药救疗。若纯青无苔而光者。脏
  腑生气已绝。决死不治。若舌淡红而现蓝色纹。胃有寒食结滞者。尚可急投温补温通药
  救之。此以舌色辨寒热虚实吉凶生死之总诀。
  总而言之。察舌断症。初无男妇老少之殊。而观舌凭目。虽较手揣脉象为有据。尤
  必检查病源。明辨现症。询其平素为阴脏。为阳脏。为平脏。始能随机应变。对症发药
  。温凉补泻。无或偏畸。审慎于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字。鉴别
  至当。庶几常变顺逆。乃有通经达权之妙用。若不将病源症候。一一明辨在先。遽谓舌
  苔之征实。不比脉象之蹈虚。而以探试幸中之药品。妄事表彰。断定某药可治某舌。亦多
  误人之弊。后之学人。必小心谨慎之。
  【荣斋按】察舌为望诊当中一个有力的帮助,所以凡血液之变调(血热则舌红而边
  有瘰,瘀热则绛而紫之类。)体液之盛衰(如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或枯萎如油腰
  子之类。)皆有形可征;而苔垢又为消化器病变的最显著部分。章虚谷说∶“观舌质可
  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此为观察舌与苔的大法。进一步说
  ∶如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以此为辨,则
  为虚为实,是假是真,虽未参症切脉,而也可了解其大概。虚实既分,用药的补泻自有
  定律。然虚实各有阴阳,舌质与舌色,也各有分别,例如∶阴虚阳盛者,舌必干;阳虚
  阴盛者,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阳虚阴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
  湿。如此分别,则为阴为阳,为虚为实,灼然可见。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八节·察舌辨症歌
  属性:(归安吴坤安先生撰。越医何廉臣增订。)
  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法看。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廉勘】吴氏曰。凡诊伤寒。当先察舌苔形色。分别足经手经。在表在里。卫分营
  分。再参脉症施治。此为辨症真传。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胆灰黑主脾经。肾脏紫赤兼圆嫩。焦紫肝阳阴又青。
  【廉勘】吴氏曰。凡临症。见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阳表症。若黄苔阳
  明里症。鲜红少阳胆火。灰黑太阴脾湿。绛主手少阴心经。紫赤属足少阴肾经。焦紫厥
  阴阳邪。青滑厥阴阴邪。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更歧。次将津液探消息。润泽无伤涩已亏。
  【廉勘】吴氏曰。白苔主表。当汗。黄苔主里。当下。舌绛主营分之热。宜清。忌
  表。舌白主卫分之邪。宜汗。忌清。再辨其舌之燥润。验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
  以润泽为津液未伤。燥涩为津液已耗。最宜深察。
  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白内兼黄多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廉勘】吴氏曰。凡外邪之入。先到卫分。不解。然后入气分而营分。不解。然后
  入血分。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不可早用清营药。白苔兼红。乃温邪犯肺。灼伤肺
  津。不可辛温过表。只须轻清凉散。此即叶氏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
  汗之。到气始可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营泄热。转出气分而解。至入于血。就恐耗血
  动血。直须凉血清火是也。
  白黄气分留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
  泄卫两和间。
  【廉勘】吴氏曰。凡舌苔白中带黄。日数虽多。尚在气分留连。可冀战汗而解。若
  舌红绛仍带黄白等色。是邪在营卫之间。当用犀羚以清透营热。葱豉荷翘以辛散卫分。
  两解以和之可也。以上三歌。总论舌苔之白黄红绛。邪之在表在里。卫分营分。此为
  叶氏独得之心法。吴鞠通、王孟英、林佩琴、石芾南。悉遵此以辨症。窃思卫行脉外而
  主气。营行脉中而主血。凡全体手足六经。奇经八脉。十五大络。一身孙络。贯乎脏腑
  之内。运乎躯壳之中。连续贯通。为之道路以传变周流者。皆卫与营气与血之作用也。
  故外邪之入。无不先到营卫。亦无不先伤气血。必营卫气血之功用失。而后脏腑之体质
  乃伤。此必然之理。叶先生以此辨症。真独出心裁。活法推求之捷诀矣。
  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廉勘】吴氏曰。此辨风寒与风热治法不同。凡风寒初入太阳经。舌多无苔。或
  生苔白润而薄。此津液不亏。可从足经用辛温药。轻如羌、防、苏叶。重如麻黄、桂枝
  之类。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此风热犯肺。先伤气分。津液已少。不可过
  汗。当于手经用轻清疏解药。如桑叶、杏仁、焦栀、豆豉、连翘、薄荷、前胡、桔梗、
  栝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