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
当当当当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5106
(二) 气分病证
'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
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
'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
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热入心包:神昏谵语。
'证候分析'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温热入营,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
热伤营阴病机:邪热入营,灼伤营阴,真阴被灼,故身热夜甚,口反不渴,舌质红绛,脉细数。若热窜血络,故见斑疹隐隐。
热入心包病机:营气通于心,心神被扰,轻者心烦不寐,重则神昏谵语。
(四) 血分病证
'临床表现'血分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共症。临床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血分实热证:多由营分证候不解传来,亦有以气分移热直中血分而致的。病变偏重心、肝两经。临床症状以营分证加重,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语等。另见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出血症见吐、衄、便、尿血等。舌质紫或深绛,脉细数,或兼有动风症状、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窜视、牙关紧急、脉弦数。
血分虚热证:多由实热证演变而来,或由营分证迁延而成。病变偏重于肝、肾两经。临床以肝肾水亏、阴津竭枯、虚风内动为重要表现,症状为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肢体干瘪、舌煤少津、脉虚细,或手足蠕动、瘈疭等。
'证候分析'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的最深重阶段。心主血,肝藏血,故邪热入于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两经;而移热久羁,以致耗伤真阴,病又累及于肾,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临床表现除营分证候加重外,更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和失水为突出特征。
血分实热证:热邪久羁血分,灼伤肝肾之阴,阴虚内热,故低热持续,或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阴津被灼,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舌干少津;精亏不能上充,则耳聋失聪,神失所养故神倦;精血不足,肢体失养,故干瘦;脉道不充,故脉虚细,血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则手足蠕动、瘈疭。
血分虚热证:邪热入血,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热极,迫血妄行,故现出血诸症;热炽极甚,则昏谵、斑疹紫黑;血中热炽,故舌质深绛或紫;热伤阴血,故脉细数;热灼肝阴,肝风内动,故现诸风动之症。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一) 一般规律
卫,气,营,血依次相传。
(二) 特殊传变规律
1、起病无卫分证,而即出现气分证、营分证或血分证。
2、卫分证暂短,立即传入气分、营分或血分。
3、卫分证未解,而气分证已出现。
4、气分证未罢,营分证、血分证同时出现。
5、卫分证不经气分证,直入营血。
复 习 思 考 题
1、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各证候的临床表现及病机。
3、血分证分几个证型?临床如何认证和分析病机?
4、卫气管血证的传变规律。
5、怎样鉴别气分证与阳明腑实证的神昏谵语?
6、卫气管血证所病脏腑都是哪些?
第七节 三焦辨证
目 的 要 的
1、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
2、了解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
3、了解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主 要 内 容
1、三焦辨证的概念:对外感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三焦所属脏腑病理的概括一种辨证方法。
2、三焦辩证的意义,三焦辨证不仅把外感温热性疾病分为三个不同证候,而且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病程,确定病位和认识其传变规律。
3、三焦证候: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
一、三焦辨证
(一) 上焦病证
'临床表现'表热症状,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火热伤阴,不渴而咳,午后热甚;邪陷心包症状,舌謇肢厥,神昏谵语。脉数或两寸独大。
'证候分析'上焦病证,是温邪自口鼻而入,病在肺卫的表现。正邪交争于表,则有风热表证;温热内舍于肺,肺气化不利,故多兼肺系症状;火热伤阴,或可见于午后热甚,温邪在上焦卫分,故脉浮,两寸独大。
若上焦温热之邪径直入心包,则使心阳气内阻,而肢厥;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
(二) 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邪入中焦,主要以脾胃病证为主。可分为以下两种证型:
阳明燥热证:面红目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舌焦,苔黄焦黑,脉沉涩。
太阴湿热证: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溏泻,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相表里,同属中焦,五行为土。但胃喜润而恶燥,属阳,故病多从阳而燥化,表现为热盛津亏内燥特点。
脾喜燥而恶湿,属阴,故病多从阴而温化,表现为阳虚阴盛,湿热中阻,气机不畅等特点。
(三) 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全身阴虚内热症状: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虚风内动症状: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温病后期,邪入下焦,重在伤肝肾之阴。温邪伤津,真阴亏损,虚火内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之症。水亏火旺,筋脉失于濡润,故虚风内动,变生诸症。
二、三焦病证传变
(一) 传变规律
1、顺传:温热病邪从上焦证发病,依次为中焦证和下焦证。
2、逆传:温热病邪发于上焦,不入中焦,直陷心包。
3、其他传变:
(1)病自上焦而愈,不再下传。
(2)病自上焦,不经中焦而直入下焦。
(3)起病即为中焦太阴病证,或直接为厥阴病证。
(4)上焦转入中焦,经入肝肾。
(5)两焦互见或三焦弥漫。
(二) 传变因素
取决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阴虚体质,正气偏盛,或邪气偏盛,则病多从燥化,为阳明燥化证,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
阳虚体质,正气不足,邪气偏寒,则病入中焦多寒湿,为太阴湿化证,入下焦,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三) 传变意义
1、表示为三个不同病程:上焦证为湿病初期;中焦证为温病极期,下焦证为温病末期。
2、预示病情轻重,顺传多佳,逆传多属病证较重。
复 习 思 考 题
1、三焦证候各有何特点?病机如何?
2、中焦证为何有燥化和湿化不同?
3、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有何联系?
4、三焦传变规律如何?为什么?临床有什么意义?
'附2' 辩证的思维与分析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解剖、生理、病理等和临床治疗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说,现代医学非有明确诊断(即确定病名)不能正确治疗,那么,中医学则是不明辨证(即确定证候),就无从施治。因此,辨证犹如轴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枢纽。
为了能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辨证学,现仅就辨证的思维与分析方法介绍如下。
一、辨证的一般认识
辨,是辨别区分;证,是论证确认。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临床四诊所获得的一系列尚未系统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总结,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即所谓“证候”或称“证型”。证侯是对临床四诊资料的高度理性概括,因此,具有指导论治(也是唯一的)的重要意义。
由于中医学的漫长发展道路,历代医家创建了许多辩证方法。目前,应用较为普通的有“八纲辨证”,这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是诸般辨证的核心,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因此,是最重要的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是一种主要做为辅助其他辨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主要针对外感寒邪和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辨证方法。再有“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运用中常常相互补充完善,不能截然分开。如何运用好这些辨证方法,还有一个临床思维与分析的艺术。
二、辨证的几种思维与分析方法
临床上,疾病表现并不象书本理论那样条理,常是错综复杂的。面对若多的临床资料有时却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症状分析才好,也不知该怎样使用各种辨证方法。实际,辩证也和处理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如何入门的问题。既然入了门,也就不难发现其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了。
(一)正证法
首先叙述与症状表现有联系的脏腑、气血津液、邪气性质等相关的生理,从中引出病理异常应出现的临床变化,最后总结证候。
正证法,适用于症状产生于直接或间接病理结果,临床表现症状虽多,但病证比较单一,病理变化并不太复杂的病症。
正证法公式:
①生理阐述+②病理分析=③证候结论
举例:头痛
临床表现: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遗精早泄,舌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①脑为髓海,其主在肾,②肾虚则髓不上荣,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①腰为肾府,②肾虚不能主骨,故腰膝无力。②肾虚则精关不固,改造精早泄。舌红,脉细无力,③均属肾阴虚之证头痛(标有圆圈的数字与公式中一致,以便对照,下同)。
从上面的辩证分析来看,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都是产生于肾主骨髓和肾主骨失常的病理结果;而遗精早泄,则是肾虚不固的直接病理影响,再结合舌、脉情况,就不难确定本证头痛为肾阴亏损了。
这种辨证分析方法论理层次清楚,对每一个具体临床表现都有透彻分析,是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二)反证法(假设法)
对临床表现中的某个(或几个)只用正证法难以圆满解释的症状(疑似症状),提出有鉴别意义的证候假设,故又称“假设法”。并罗列出这一假设证候的必要症状、体征作为依据,如果四诊所得资料难以提供使假设证候成立的必要依据,那么,这种假设证候肯定是错误的。经过这样一次、二次对错误证候结论的筛选剔除,最后便可确定出能对临床表现做出恰当地病理解释的正确证候。
反证法,适用于大多数症状可用正证法,但少数(一个或几个)症状因常见于其他证候之中,以致病情复杂干扰难辩的病证。
反证法公式:
①假设证候+②假设证候依据及否定=③正确证候结论。
举例:虚劳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据上症分析,脘腹胀满,时便溏,虽属脾虚之症,但每又多见于肝脾不调证候之中。①设本证确系肝病及脾,②必有肝气郁结症状同见,诸如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叹息等。今虽有胀满,时便溏,但余症缺如,兼观它症及舌脉,可知非肝脾不调,而是③脾气虚弱证无疑。脾虚不运,故食后胀满,大便溏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不足,故有少气懒盲,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缓弱。
上病例,脘腹胀满,时便溏薄,既可见于脾气不足证,又可见于肝脾不调证候中,而且脾病又多从肝病而传,故是辨证中首先要认准的疑似症,辨别清楚后,余下症状病理单纯,而随之可解。
可见,这种辨证方法的关键是“疑似症”的分析,而要做到认证准确,则必须四诊合参,才不致一叶障目,判断片面。
直入法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