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当当当当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5382
③小便失禁:病人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
④遗尿:睡时不自主排尿。
'临床意义'
①小便涩痛,见于淋证,多由湿热蕴结膀胱,使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②余沥不尽,见于老年人,属肾气不固。
③小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则病属危重。
④遗尿,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九、问妇女
(一) 问妇女内容
1、月经。
2、带下。
3、妊娠。
4、产育。
(二) 临床表现及意义
1、问月经
月经初期年龄为13~15岁,周期为28天左右,持续时间为3~5天,经色正红无块,经质不稀不稠,绝经期年龄约在49岁左右,并须询问末次月经日期。
(1)月经不调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发生异常改变。可分下列三种情况:
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
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8~9天以上。
③月经前后不定期:月经前后不定,差错在8~9天以上者,又称为月经衍期。
'临床意义'
①月经先期,多因邪热迫血妄行所致;或因气虚不能摄血而成。
②月经后期,属血虚,是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所致;属寒经,是由感寒经血凝滞,不能按时而下所致。
③月经前后不定期,属气郁,是因情志郁结,肝失调达,气机逆乱所致;属脾肾虚损,因脾肾虚衰,冲任失调所致。
(2)行经腹痛
'临床表现'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发生阵发性下腹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并伴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
'临床意义'经前小应胀痛,行经后痛减,属实证,多因气滞血瘀所致,经后小腹隐痛,属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肾虚,胞络失养所致;行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属寒证,是因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所致。
(3)经闭
'临床表现'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在三个月以上。
'临床意义'多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病引起。
(4)崩漏
'临床表现'月经忽然大下不止谓之“经崩”,长期淋漓不断为“经漏”。“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
'临床意义'多属热证;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所致。
2、问带下
在正常情况下,妇女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带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带下病。
'临床表现'
(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
(2)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
(3)赤带: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
'临床意义'
(1)白带,同寒湿,是脾虚不运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属湿热,是由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所致。
(3)赤带,多因情志不好,肝郁化热,损伤胞络所致。
若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可能由癌变引起,应及早诊治,以防延误病情。
3、问妊娠
'临床表现'已婚妇女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而无病理表现,脉象滑数冲和,应考虑妊娠。
(1)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
(2)胎动不安:妊娠后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酸痛,或兼见漏红。
'临床意义'
(1)妊娠恶阻,是因胃气素虚,妊娠后冲脉气盛上冲,胃失和降所致;或因肝部化火,肝火犯胃所致;亦可因痰浊上逆,胃失和降引起。
(2)胎动不安,为堕胎或小产先兆。多为肾虚不能顾护冲任所致;或为气血亏虚不能养胎所致;亦可因外伤,损伤冲任所致。
4、问产后
'临床表现'
(1)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持续二十天以上。
(2)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
'临床意义'
(1)产后恶霸不绝,可由气虚、血热、血瘀等原因引起。
(2)产后发热,可由感受外邪,火邪内盛,阴虚生热等因引起。
十、问小儿
(一) 问小儿内容
1、一般问诊情况。
2、出生前后情况。新生儿应着重询问母亲妊娠期及乳期的营养健康情况和是否难产、早产等。
婴儿应着重询问小儿的喂养情况和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迟早。
3、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
4、问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应着重询问小儿的喂养情况,是否受惊,着凉等,有无吐泻,惊叫,发热,咳喘等表现。
(二) 问小儿临床表现及意义
1、问出生前后情况,可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及小儿后天营养是否充足和发育是否正常。
2、问预防接种,传染病接触史:小儿六个月至五周岁之间,先天免疫力已消失,而后天免疫力尚未形成,且接触感染机会较多,易患儿科传染病。小儿已作过某种预防接种或已患过具有长期免疫力的某种传染病,则虽症状相似而不易患该种传染病;如对某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而最近又与该病患儿密切接触,则易患该种传染病。
3、问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婴幼儿神志发育不完善,易受惊吓,易致高热惊风;脾胃嫩弱,消化力差,易于伤食;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易患外感病。
复 习 思 考 题
1、说明问诊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3、何谓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包括哪些内容?
4、问现在症状有何意义?主要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5、何谓恶寒发热?怎样从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分辨病位与病性?
6、但寒不热,寒热往来见于何证?
7、何谓壮热,微热?可见于那些病理改变?
8、何谓潮热?可分几种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都是什么?
9、何谓气虚发热?有何临床意义?
10、表证辩汗包括那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11、何谓自汗,盗汗,大汗,战汗?有何临床意义?
12、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3、怎样根据头痛部位不同,辨别病在何经?
14、怎样从胸胁脘腹等处的疼痛分辨疾病的病位?
15、怎样分析耳鸣,耳聋的病情虚实?
16、说明重听,目眩,目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7、问口渴与饮水包括那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18、问食欲与食量包括哪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19、何谓除中?有何临床意义?
20、问口味包括部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21、说明失眠,嗜唾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2、便次异常包括那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2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排便不爽,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滑泻失禁,肛门气坠?各有何临床意义
24、尿量异常包括哪些内容?临床意义如何?
2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有何临床意义?
26、何谓经闭,痛经,崩漏?临床意义是什么?
27、问带下有哪些临床意义?
28、何谓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病因有哪些?
29、说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0、怎样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进行问诊?
第四节 切 诊
目 的 要 的
1、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脉的形态及其主病。
5、掌握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的顺逆和从舍。
6、熟悉其他按诊的一般内容。
主 要 内 容
1、脉象形成原理和临床意义。
2、脉诊的部位。
3、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平脉、病脉的意义,以及病脉和相兼脉的主病。
5、按诊。
一、脉 诊
(一) 脉象形成原理
脉搏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结果。
血液的流动则取决于五脏的功能协调来完成,其中各脏的作用是,
心,主血脉,经宗气作用,为血行主导动力。
肺气,敷布。
脾气,统摄。
肝气,调节。
肾气,原动力。
所以,脉象形成与脏腑(主要是五脏)气血密切相关。
(二) 脉诊的临床意义
诊脉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哀情况,从而提供以下二点诊断疾病的依据。
1、判定病位,确定性质和邪正盛衰。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三) 脉诊的部位
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1、遍诊法(素问?三部九候法):切诊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而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其具体部位如下:
上 部
(头部)
上部上——两额之动脉(加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中——耳前之动脉(加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下——两颌之动脉(如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中 部
(手部)
中部上——手太阴(如寸口脉),以候肺。
中部中——手少阴(如神门穴),以候心。
中部下——手阳明(加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
下 部
(足部)
下部上——足阙阴(如五里穴或太冲穴),以侯肝。
下部中——足太阴(加箕门穴或坤阳穴),以候酪(目
下部下——足少阴(如涌泉穴),以候肾(见图6)。
2、三部诊脉(伤寒论诊法):三部,
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三部意义,寸口候十二经,人迎和肤阳候喂气(或有加足少阴太溪穴侯肾)。
以上二种诊法现在一般已不再采用,只是当病危或寸口无脉时才使遍诊法或三部诊法,以诊胃、肾之气存亡。
3、寸口诊法
(1)寸口诊法形成:始见子《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2)脉的部位:寸口(气口、脉口)在腕后挠动脉处。见图7。
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稍为内方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有浮中沉(举寻按)三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3)寸关尺分候脏腑
《内经》、《脉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都有记裁,内容基本相同,唯在大、小肠和三焦有些区别,现将临床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①以《内经》的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身躯下部)原则为依据:左寸候心与膻中;右寸候肺与胸中。左关候肝与膈;右关候脾与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同左。
②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法:左脉候心肝肾,右脉候肺脾命门
此法在病危重,以求根本,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多用。
寸关尺分候脏腑,是候脏腑之气非脉出部位。
(四)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时间:随时可以诊脉,但以清晨为最好。
2、诊脉体位: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上,向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3、指法:医生一般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前,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注意:
(1)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充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2)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劈长则布指宜疏,身矮臂短则布指宜密。
(3)部位取准后,方能总按和单按。总按指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其余微微提起为之单按,临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常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因为小儿寸口脉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4)举按寻:所谓举按寻就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用指轻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指不轻不重,或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又叫中取;诊脉时用不同的指力,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这是学习脉诊必须掌握的。
应当区分的是:三部脉有独异时,逐渐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