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5389
  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
  复  习  思  考  题
  1、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
  3、在中医诊断学发展情夫中有那些主要代表著作?
  第二章  四  诊
  目  的  要  的
  1、了解四诊的概念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
  2、掌握四诊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主  要  内  容
  1、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临床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内容可概括为观察人体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主要是根据生理性声音的异常改变和病理性声音等的音质、音量特点测知病情。
  嗅气味包括病体孔窍和分汾物、排泄物所散发出的气味。
  4、问诊包括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一切内容。
  5、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两部分,如脉搏形态、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按压肌肤、手足、胸腹、俞穴的意义。
  6、通过四诊所得到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本章重点。
  第一节、望  诊
  目  的  要  的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望形体、姿态、头面、五官、颈、皮肤等的基本内容。
  4、掌握舌质变化、舌苔形成的基本理论;正常舌象和异常舌象的识别;常见异常舌象的临床意义。
  5、熟悉望排泄物和望分泌物,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
  主  要  内  容
  1、望诊的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及分汾物、排泄物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
  2、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分总体和分部望诊两部分。
  神的不同临床表现及意义。
  常色、病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肢体的形态、头项、五官九窍、皮肤、脉络、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舌诊方法,舌的生理、病理改变及意义。
  3、望诊的注意事项:要在温暖适宜的环境,间接日光下进行。医生要有细微而敏捷的观察力,按整体到局部顺序望诊。
  一、望  神
  (一)望神的内容:
  1、面色、表情变化。
  2、意识状态,清楚、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3、形体动作:反应是否灵敏准确,行动是否健稳协调。
  4、呼吸状态。
  5、眼神。
  (二)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得神(有神):
  '临床表现'两目精彩,鉴识精明,神清色荣,体态自如,反应灵敏,动作灵活,呼吸平稳,语言清晰,肌肉不削。
  '临床意义'表示精气充盛,脏腑未衰,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
  '临床表现'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呼吸异常,形体瘦削,甚至出现不同的意识障碍,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目合口开,遗尿等。
  轻度失神又称少神,表现精神不振,嗜卧懒言,身疲乏力,动作迟缓。
  '临床意义'精神衰竭,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假神:
  '临床表现'久病重病原已失神,突然转为“有神”,面目光彩,言语清亮不休,精神旺盛,思见亲人,两额泛红如妆,食欲旺盛。
  '临床意义'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病情危笃。
  4、神志异常:
  '临床表现' 包括烦躁不安,神昏谵语以及癫、狂、痫等不同异常表现。
  烦躁:胸中热郁不宁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燥。
  癫病:精神痴呆,表情淡漠,抑郁寡言,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狂病:狂躁不宁,妄自尊大,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痈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一如常人。
  '临床意义'神昏谵妄,多为实热内扰心神。
  烦躁,可见于邪热客于心肺,或阴虚火旺,内扰心肾。
  癫病,因痰气凝结,阻蔽心神所致。
  狂病,多由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痫病,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二、望  色
  以面部色诊为主
  (一)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1、《灵抠?五色篇》分法:
  面部分部名称:
  鼻——明堂;眉间——阙
  额——庭(颜);
  颊侧——藩;耳门——蔽(见图1)。
  面部分属脏腑名称:
  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
  ——肺;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
  ——胆;肝下(准头)——脾;
  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
  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
  小肠;
  明堂以下——膀胱子处(见图2)。
  2、《责问?刺热篇》分法:左颊
  ——肝;右颊——肺;额——心,颈一
  鼻一一脾。
  (二)面部色诊原理
  1、面色是脏腑气血之外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所以,不仅心之华于面,其他脏腑之精气也通过经脉面上荣于面。
  2、五脏应五色: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
  3、色随气华:气属阳,色属阴,气为生机,色为血色才能彰然予皮肤之表,所以,凡五色具有光明润泽,为气至;气不至,不论何色,都为病重。
  4、望色可以察神:五色光泽为有神气,神旺色旺,神衰色衰。
  (三) 望色十法:
  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
  十法具有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的临床意义。
  (四)望色的内容:
  1、望色调,即青、赤、黄、白、黑五色诊。
  2、望光泽,即明亮度变化,如晦暗、润泽等。
  (五)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五色变化可知邪之所在,察色泽明暗可知脏腑气血盛衰。
  1、常色
  '临床表现'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有胃气,即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病色由于时间、气候、环境及其遗传等因素,又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和肤色一生不变。
  即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又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窖色。面色和肤色随自然界的时间、环境等相应改变。
  '临床意义'常色无论主色、客色都是生理现象。
  2、病色
  患病期间,除常色之外一切面部色泽变化,均属病色。
  '临床表现'病色有善恶和五色之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临床意义'病色显露既可反映赃腑病变,也可推断病证性质。
  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为“气至”之征,
  恶色,说明脏腑或有败坏,或胃气已竭,不能荣润,为“气不至”之征,预后多不良。
  善恶转化:色由善转恶,是病情加重,色由恶转善,是病有向愈之机。
  病色交错:病色交错是以五行生克为理论基础的。若某脏病相应见其脏色,为正病正色,属病色相应,见于疾病的正常发展规律中。若某脏病反见他色,病与色不相应,称病色交锗。根据病色交错的相生、相克变化可判断病之顺逆吉凶。
  以肝病为例,说明病色相应,病色交错(相生、相克)规律如下:
  病色相应:肝病,见青色,属病之常变。
  病色相生:肝病,见黑色,为色生病(水生木);肝病,见赤色,为病生色(木生火)。
  病色相生
  色生病,吉中大顺
  为吉、顺征。
  病生色,吉中小逆
  病色相克:肝病,见黄色,为病克色(木克土);肝病,见白色,为色克病(金克木)。
  病色相克
  病克色,凶中顺
  为凶、逆征。
  色克病,凶中逆
  表l  病色交错规律
  五    脏 正  病  正  色 病    色    交    错
  色生病 病生色 病克色 色克病
  肝 青(木) 黑(水) 赤(火) 黄(土) 白(金)
  心 赤(火) 青(木) 黄(土) 白(金) 黑(水)
  脾 黄(土) 赤(火) 白(金) 黑(水) 青(木)
  肺 白(金) 黄(土) 黑(水) 青(木) 赤(火)
  肾 黑(水) 白(金) 青(木) 赤(火) 黄(土)
  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属虚热。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态的内容
  望形体:形体强弱、胖瘦、肢体、体型。
  望姿态:观察动静姿态变化。
  (二)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形体
  '临床表现'可有强壮、瘦弱、肥胖、鸡胸、龟背、罗圈腿、体型瘦长、矮胖、适中等。
  '临床意义'身体强壮: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虽病预后良好。
  形体衰弱:为气血不足,体弱多病,预后较差。
  形体肥胖: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多属脾虚有痰,多发中风。形瘦多食,属胃热,食少为中气虚弱,瘦而肉削若骨,此为津液枯涸,脏腑精气衰竭,无神之恶候。瘦人阴虚血少,多劳嗽。
  畸形: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或后天脾胃虚弱。
  体型瘦长,阴虚阳盛,属脏阳人;矮胖,阳虚阴盛,属阴脏人;体型适中,气血调匀,属阴阳和平之人。
  2、姿态
  '临床表现'有动态和静态不同表现,
  (1)动态
  运动障碍,颤动,抽搐,战栗,手足痿弱,关节活动因难,偏瘫或口眼歪斜。
  运动障碍体神志异常: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卒然昏倒,或伴有肢体运动随碍。
  特殊姿态,行动前倾,以手护腹;行动弯腰曲背以手护腰;行进间突然以手护心胸不敢行动,蹙额捧头。
  (2)静态
  坐位:喜伏、喜仰、不得卧、坐而欲起不安、但卧不得坐。
  卧位:向外喜仰面伸足,向内喜蜷卧不动。
  '临床意义'
  (1)动态
  运动障碍:
  颤动,以头、胎、面、唇、指(趾)、手、足等部位多见,证主外感热病发痉先兆,或内伤气血不足,园津亏损等内风证。
  抽搐,多见于因热极、温病热入营血及小儿惊风等肝风内动证。
  战栗,见于疟疾或战汗将发。
  手足痿弱,属痿证。
  关节活动因难,因疼痛而致属痹证。
  偏瘫、口服歪斜,属中风证。
  运动障碍伴神志异常:
  无意识动作,如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病属失神危证。
  突然昏倒,如伴肢体运动障碍、面瘫,属中风证,若无上症,可见于阙证,夏季中暑证。
  特殊姿态,手扶护部位多见局部不适疼痛症。
  (2)静态
  坐位:
  喜伏而坐,属肺气虚。
  坐而喜仰,为气逆肺实证。
  坐而不得卧,见于肺胀咳哨、水饮内停胸腹。
  坐卧不宁,属烦躁证,水饮内停,腹胀疼痛。
  卧位:
  喜卧,属气血虚损证。向外不安为阳热证;向内蜷卧不欲转侧,为阴寒证。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颈五官九窍的内容
  1、望头面颈项与头发:包括形态、色泽等变化。
  2、望目:色泽、形态和眼神。
  3、望耳:色泽、形态和耳内分泌物。
  4、望鼻:色泽、形态。
  5、望口唇、齿和齿龈、咽喉:观察这些部位的色泽、形态以及其他异常改变。
  (二)头颈五官九窍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面
  '临床表现'头形过大或过小,囱门下陷、高突或迟闭,头摇不能自主,面肿,腮肿,口眼歪斜。
  '临床意义'头部大小畸形,见于小儿先天不足或大脑积水症。
  囱门变化亦为小儿病证:下陷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虚损不足;高突见于实热证;小囱门迟闭见于佝偻病。
  头摇不能自主,无论成人或小儿均属风病。
  面肿,可见于水肿病,抱头火丹,大头瘟等病。
  腮肿,见于痄腮、发颐。
  口眼歪斜,属风邪中络成风痰痹阻阳明经脉。
  2、颈项
  '临床表现'颈前颌下生长瘘瘤,颈侧颌下生长瘰疬,颈项强直或软弱无力,颈动脉动甚。
  '临床意义' 瘘瘤病,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瘰疬病,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