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更新:2021-10-11 20:40      字数:4803
  铩H铩⑸先镏庥胧秩锿?br />
  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曲池
  合穴,属土。
  【别名】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肘髎
  【别名】肘尖。
  【穴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手五里
  【别名】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头冲,颈冲。
  【穴义】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肩髃
  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巨骨
  【穴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天鼎
  【别名】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扶突
  【别名】水穴,水泉。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19口禾髎
  【别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迎香
  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