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096
试陟峰颠看霄汉,银河泻露洗我头,森森寒芒动星斗,光射龙穴龙为愁。蛮烟一扫海如镜,
清气长此留炎州。
林则徐写本诗时,正处于与英国鸦片贩子决战前夕,诗中流露出对胜利的充
分信心。诗人期望,能就此扫荡烟雾,使神州长留清气。“大宣皇威震四裔,
彼伏其罪吾乃柔。”只要鸦片贩子们“伏罪”,林则徐就准备与之和平相处。
林则徐不了解的是,清王朝其时已经如日之将夕,灯之将枯,无威可宣了。
在现存林则徐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本诗末二句原有自注,大意是:宋朝的真宗皇帝听说隐者杨朴诗写得好,召
见时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答道: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
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皇
帝大笑,放杨朴还山。后来苏东坡被皇帝下令逮捕入狱,妻子送出门时,哭
了。苏东坡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吗?”苏妻不禁失
笑,苏东坡于是出门上路。
1841年6月,清政府以“办理殊未妥善”为名革去林则徐的官衔,从重
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途中,适逢黄河闹灾,又奉命到河南治河;河
… 17…
工告竣,清政府仍命林则徐往伊犁“赎罪”。 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在
西安与妻子、家人告别,他想起了坎坷颠簸的禁烟经历,也想起了北宋时杨
朴和苏东坡的故事,因作此诗抒怀。
当时,林则徐虽然心情郁闷、痛苦,充满牢骚,但仍然故作宽慰之词,
流露出诗人性格中豁达、幽默的一面。中国古代提倡写诗要“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风格。不过,使这首诗传诵不衰的并不
在此,而是其“苟利”两句。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因从事改革受到国人诽
谤,子产不以为意,曾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的这
两句诗从子产的话脱化而来,但不仅脱化得自然、巧妙,而且有创造,有发
展,是活用历史故事和古人语言的成功例子。它集中表现了林则徐尽心为公,
不计个人利害的崇高品质。这种品质,同时又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优秀道德理念。它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献
身,林则徐的这首诗也将会流传千古,成为不朽名篇。
去新疆途中,林则徐在兰州逗留了几天,受到甘肃布政使程玉樵的殷勤
招待。9月8日,程在衙署后园——若己有园设宴款待林则徐,并作诗相赠,
林则徐作诗奉和。诗云: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近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
赤手谁麾岭海云?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欢宴中,程玉樵对林在广东的功绩大为推崇,林则徐则表示惭愧。当时,南
京条约已经签订,故诗中有“闻道狼贪今渐戢”之语,但林则徐认为,外敌
“蚕食”之心有增无减,必须严防,显示出高度的清醒。“白头”、“赤手”
二句,寄意远大,感慨良深,表现出林则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
又无可如何的悲凉。诗是要讲比、兴的,不能太直、太露,诗中的“岭海云”
之喻,既形象,又贴切,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天地。
出塞之后,林则徐的悲凉之感愈深,其《塞外杂咏》之一云:
砂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劳薪,比喻车轮;顽铁,比喻车轴。本诗写在砂砾中行车,车箱中的人颠簸
不已,如同箕中之粟一般。它虽系写实,而对当权者的不满以及无法掌握自
身命运的牢骚尽在不言之中。
林则徐的塞外之行是不幸的,能给他安慰的只有瑰丽的风光。其《塞外
杂咏》又云: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诗中,林则徐将天山拟人化,在想像中与山灵对话,感叹于彼此的“白发”
都难以消溶。但是,一个“笑”字,却在苍凉的气氛中输入了欢愉气息,使
人于苦涩中得到诙谐的熨帖。
邓廷桢是林则徐禁烟的战友,同被遣戍伊犁。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清廷先行释放邓廷桢回籍,林则徐喜而赠诗道: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著喜公归。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漫道识途仍骥伏,
都从遵渚羡鸿飞。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
邓廷桢虽然被释放回家,但是鸦片战争功罪未定,邓廷桢并未起用。因此,
林诗仍充满感慨。“白头”二句,既表现了对邓的深厚情谊,又对历史将如
何定案表现了深沉的疑虑。
令人欣慰的是:青史毕竟有是非,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大都会在历史的长
河中得到昭雪。
… 18…
海外偏留文字缘
在日本东京都琦玉县野火止平林寺书库中,保存着大量中日文人笔谈遗
稿。
1877年,清朝政府任命何如璋为出使日本大臣,张斯桂为副使,黄遵宪
为参赞。一行人抵达日本后,受到了日本友人的热烈欢迎,源辉声、石川英、
龟谷省轩、青山延寿等一批文人经常来访。由于语言不通,而日本友人大都
能写一手流利的汉字,因此,双方便作笔谈。每次谈话完毕,源辉声便将笔
谈纸片装裱成册。其中,有关黄遵宪部分已由日本和新加坡的研究者整理成
书,并由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出版,这就是《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
遗稿》。
《遗稿》记载了黄遵宪与日本友人交往的情况,反映了源辉声等热爱中
国文化的感情,是中日文学交流的历史证物,也是研究黄遵宪的重要资料。
据日本友人记述,黄遵宪到日本后,在紧张的使馆工作之暇,曾精心研
读 《红楼梦》,一边读,一边“加圈子”,1878年7月,他以《红楼梦》一
部赠给日本友人。9月,他又向石川英等热情介绍这部文学巨著。他说:“《红
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论其文章,宜与《左传》、《国
语》、 《史记》、《汉书》并妙。”此后,源辉声读了《红楼梦》,准备通
过该书学习中国语言,黄遵宪又盛赞《红楼梦》的语言成就,他说:“编《红
楼梦》者乃北京旗人,于一切描头画脚零碎之语,无不通晓,则其音韵腔口,
较官话书尤妙。”
日本友人也向黄遵宪介绍了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认为其作意与
《红楼梦》“能相似”。黄遵宪则遗憾地表示:“恨不通日本语,未能读之!”
他赞美日本的戏剧艺术道:“贵国演戏,尽态极妍,无微不至,仆亟喜观之。”
当时,不少日本作者用汉语写诗。龟谷省轩向黄遵宪谈到日本汉诗作者
中“近来纤靡成风”,表示要联络同志,“矫之以宋、唐”,希望得到黄遵
宪的帮助,“一振颓风,以扶大雅”。对此,黄遵宪表示:“何敢当此。愿
得随诸君子之后,力着一鞭耳。”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作家的“性”和“习”
的作用,认为诗风纤靡的主要原因在于“习”,即作家的取法和学习状况。
他建议日本友人们多读一点杜甫、韩愈等大家们的作品,“广其识”,“壮
其气”,“观其如何耳”。笔谈中,黄遵宪特别提到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问
题。他说:“诗之为道,至博且大;若土地焉,如名山大川,自足壮人;则
一丘一壑,亦有姿态,不可废也。”现实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美学趣味是
多方面的,自然,诗也不能拘于一种风格,一个腔调。
此外,黄遵宪还和日本友人探讨到了生活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九世纪
初,日本高僧空海曾随遣唐使访问中国,归去后,书法艺术大进。石川英在
谈到此事时,表示希望能像空海一样游历中国,“得观天台、雁宕、西湖、
嘉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说:“妄以想像写江南风景,其实心
不安。若一游,写其真,亦必胜前时乎?”黄遵宪立即充分肯定了石川英的
这一看法,他说:“空海云云,稍似英雄欺人语,然核其理,则太史公所谓
游名山大川以壮其气也。此理自不可诬。”黄遵宪反对单纯追求技巧。他认
为,对于一个作家说来,“胸襟气识”第一。他说:“文章之佳,由于胸襟
气识,寻章摘句,于字句<间>求生活,是为无用人耳。”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写作中,他虚心地向日本友
… 19…
人请正。据《遗稿》记述,黄遵宪曾以诗稿一卷赠给作家龟谷省轩,“索其
序,并乞其细阅详校,有错引典籍与事不当者告知,待改”,又曾请源辉声
“改润”。
黄遵宪的诗文得到了日本友人的热爱。1878年,源辉声曾要求黄遵宪将
来日前后的诗文稿交给他编辑。次年,记述日本历史、风物的《日本杂事诗》
出版,为了留作永恒的纪念,源辉声征得黄遵宪的同意,将《日本杂事诗》
的初稿埋藏于墨江畔的家园中,刻石树碑,题曰:“《日本杂事诗》最初稿
冢”。源辉声去世后,埋葬于琦玉县平林寺,其子也随之将诗冢迁移到了该
处。
除《日本杂事诗》外,使日期间,黄遵宪也已开始了《日本国志》的草
创工作。从 《遗稿》中可以看出,为了写这部书,黄遵宪曾向石川英、龟谷
省轩、冈鹿门等进行过调查,日本友人都积极赞助,石川英还承担了代译日
文《国史略》等资料的任务。因此,《日本国志》不仅是黄遵宪的个人劳动
成果,其中,也凝结着日本友人的心血。
《遗稿》中,还有若干片断,反映了黄遵宪对孔丘、孟轲、宋儒、西方
科学和平等、自由学说的看法,是研究黄遵宪思想的有价值的材料。
黄遵宪诗云:“海外偏留文字缘。”据日本学者报道,平林寺书库及其
他地方发现的此类笔谈遗稿共八种,约七十余册,其中有关于这个时代中日
两国政治、风俗、学问、文艺等多方面的谈论。我们希望日本学者们继续爬
梳抉剔,加强对这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使之在新时期中日友好和文学交流
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 20…
谭嗣同的 《狱中题壁》诗
有的诗,读者可能并不十分理解它,但却非常喜爱。谭嗣同的《狱中题
壁》就是这样。全诗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本诗写于一百年前,是诗人的绝命诗。它虽只是一首七言绝句,但意象阔大,
磅礴有力,充斥着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谭嗣同的人格美和诗歌的悲壮
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谭嗣同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激进派。年轻时漫游南北,养成了慷慨任
侠的性格。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爱国热情
更加激昂,改革中国的愿望也愈加迫切。他在所著《仁学》一书中,激烈地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号召“冲决网罗”。1898年在湖南参预创办
南学会,推行新政。同年秋入京,任军机处章京,参预变法活动。西太后发
动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避难,曾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
月25日被捕入狱,写下了上述诗歌,28日,从容就义。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人,任山阳东部督邮,因弹劾为非作
歹、残害百姓的宦官侯览,受到社会敬重。后被迫逃亡,看到有人家的地方
就去投宿,人们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本句写对流亡在外的康有为、
梁启超的思念,期望他们像当年的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接待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人。安帝初年任郎中。当时邓太后临
朝执政,重用外戚,杜根上书太后,要求归政皇帝,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
在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