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123
  则被说成“理合如此”。
  通过以上三例,可以看出, 《水浒》作者在塑造宋江时受有传统儒学影
  响。
  …  08…
  宋江之死与忠义之道
  ——旁门说 《水浒》之二
  在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打方腊后,被封节度使,是个喜剧式的结
  尾。在 《水浒》中,宋江打方腊后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
  管,但不久,就被蔡京、童贯、高俅等贼臣陷害,吃了放进慢药的“御酒”,
  中毒身死,是个悲剧的结尾。
  两种结尾孰优孰劣呢?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水浒》写宋江之死,一方面
  是为了将所谓“忠”与“奸”的矛盾贯串全书,一方面则是为了按照儒学伦
  理规范,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说过:“困厄有轻重,力量有小大,若能一日十二辰,
  检点自己念虑动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怍,如此而不幸填沟壑,丧躯
  陨命有不暇恤,只得成就一个是处。如此则方寸之间,全是天理,虽遇大困
  厄,有致命遂志而已。”(《朱子学归》卷14)又说:“学者须于此处见得
  定,临利害时,便将自家斩锉,也须壁立万仞。” (同上)朱熹这里讲的都
  是道德修养问题,他要求人们能够经受各种大“困厄”的考验,即使碰到“将
  自家斩锉”、“丧躯陨命”的情况,也要站稳脚跟,毫不动摇,恪守儒学道
  德规范。
  《水浒》写宋江之死完全符合朱熹的这一要求。
  你看,宋江自饮“御酒”之后,已知中了“贼臣”们的奸计,于是,他
  “检点自己思虑动作”,叹道:“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
  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很有点儿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的意思。
  不仅如此,他还处处替朝廷着想,怕自己死后李逵“再去啸聚山林”,便连
  夜使人往润州唤取李逵,也与他慢药服了,从而消除了宋王朝的一个隐患。
  宋江虽然无辜被害,死在旦夕,而对宋王朝仍然忠心耿耿,自称:“我
  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
  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宋江死前的自白,够得上朱熹所说的“方寸
  之间,全是天理”的标准了。
  宋江是《水浒》作者全力歌颂的英雄人物。清末的燕南尚生在《新评水
  浒传》中说:“试思操纵予夺之权,耐庵之秃笔操之者也。使非第一流人物,
  何故安之于大统领之地位乎?”这是看出了《水浒》作者的用心的。在宋江
  身上,作者几乎堆砌了人间的一切“美德”,什么“及时雨”、“呼保义”、
  “孝义黑三郎”啦,什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啦,什么“仁、义、
  礼、智、信皆备”啦,等等。其中,《水浒》作者突出宣扬的是“忠义”,
  它是宋江思想的灵魂。 《水浒》写宋江之死,正是为了在死这一大关节上更
  充分地表现宋江的“忠义”之道,在完成宋江形象上涂抹上最后一道油彩。
  在表现宋江之死上, 《水浒》作者是颇费苦心的。李逵,这是个一贯主
  张“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革命派,又是个听说宋江抢了民女就拿起双斧
  “径奔宋江”的烈汉子,但是,却被宋江的“忠义”所感动,表示“死了也
  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吴用,是早期梁山事业的奠基者,晁盖的主要助手,
  不愿意投降,但受宋江之死的感动,居然和花荣双双自缢于宋江墓前。宋江
  死后,被“玉帝”封为“梁山泊都土地”,被宋徽宗封为“忠烈义济灵应侯”,
  四时享祭,祈风得风,祈雨得雨……在作者笔下,宋江真是死得感天动地,
  …  09…
  影响深远。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这是《忠经》中的一段话。
  《水浒》作者的上述安排,正体现了《忠经》的这一思想。
  旧史有所谓《忠义列传》,是表彰那些在生死问题上能经得住考验的“忠
  臣义士”们的。据旧时史官们说,“非死之难,处死之难”,意思是:死并
  不难,正确地对待死、处理死是难的,所以要表彰表彰,好给人们作榜样。
  《晋书》是首创《忠义列传》的一部史书,它表彰了不少“杀身以成仁”的
  人。此后,这一体例就被沿袭了下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北宋时,宋祁、欧
  阳修等修《新唐书》,将《忠义列传》的地位抬到各分类列传的首位。元朝
  在修宋、辽、金三史时,丞相脱脱特别集合“儒臣”讨论,议决“凡前代忠
  义之士,咸得直书而无讳焉”,也就是说,那些当年的敌人都可以表彰,于
  是,《宋史》的《忠义列传》就被浩浩荡荡地塞进了一百七八十人之多。明
  初,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不久,也匆匆忙忙地下令表彰前代的“忠臣义士”。
  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热心地提倡“忠义”呢?修《新唐书》的宋
  祁讲得很清楚。他说:“忠义者,真天下之大闲(闲,就是法度的意思)欤!”
  又说:“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砺生民,而窒不轨也。”原来,宋祁们
  要用“忠义”之道来磨炼人们甘心为皇帝卖命送死,又要用它来防止冲决冲
  击封建制度的“不轨”行为。
  《水浒》写宋江,正是按《忠义列传》的要求写的,所以《水浒》又叫
  《忠义水浒传》。
  然而,上述云云,只是事情的一面。还应该说明的是,《水浒》作者和
  旧史官们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他对造反的梁山好汉们有强烈的同情,
  因此才能那样饱蘸感情的笔墨,绘声绘影地写出了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将他
  们处理为英雄,处理为正面人物,而不是“乱臣贼子”,这是旧史官们所永
  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旧式的农民起义领袖被招安后,或是成为皇帝的奴才,得以苟全,或是
  仍被猜忌,不得善终。《水浒》通过写宋江之死,将一百单八将的命运写得
  凄凄惨惨,这就忠实地表现了一支农民起义部队从发展壮大到走向失败的历
  史全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所谓“招安”的欺骗性,在客观上否定了宋江
  的妥协投降行为,读者自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受招安之路不可走,那是绝
  路一条。这是现实主义的力量,也就是文艺学中通常所谓“形象大于思想”
  吧!
  还是将 《水浒》结局处理为悲剧好。
  …  10…
  《水浒》为何成了
  “断尾巴蜻蜓”
  ——旁门说 《水浒》之三
  《水浒》较早的本子是百回本,它包括了梁山泊聚义、受招安、征辽、
  打方腊等内容。明代万历年间。有人加进了打田虎、王庆的故事,成为百二
  十回本。到了明朝末年,金圣叹自称得着《水浒》的古本,认为招安以前是
  施耐庵所写,招安以后都是罗贯中所续。于是,把七十回以后一刀砍去,改
  原来第一回为楔子,增写了最后一回,这就成了“断尾巴蜻蜓”——七十回
  本。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金圣叹为什么要删‘招安’以
  后的文章呢?这大概也就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底影响。”
  金圣叹的“当世之忧”
  金批七十回本《水浒》出现于1641年,正是明王朝行将覆灭的前夜。这
  一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部队攻克洛阳。三年后,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国
  号大顺,改元永昌。不久,率师东征,于3月19日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的
  统治。
  金圣叹对《水浒》的批释中,有不少是针对明末政治现实而发的评论。
  例如第十五回,杨志对梁中书说:“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
  的。”金圣叹在此批道“借事说出千古官兵,可恼可笑。”这里,显然流露
  出金圣叹对明朝官兵镇压农民起义不力的不满。又如第五十一回,金圣叹批
  道:“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几肉,填不可
  限之溪壑,而欲民之不叛,国之不亡,胡可得也。”金圣叹这里所说的“今
  也”,同样指的是明王朝。当时,统治者纵容贪官污吏,肆意掠夺、榨取,
  连金圣叹都感到“民之不叛”、“国之不亡”是不可能的了。再如第六十九
  回,金圣叹批道:“然而世无伯乐,贤愚同死,其尤驳者,乃虽走险,至于
  势溃事裂,国家实受其祸。”“走险”,指的是投入农民起义军:“势溃事
  裂”,正是明王朝覆灭前夕的真实写照。
  可见,《水浒》虽然成书于明初,但金批《水浒》却产生于明末的政治
  土壤。
  在 《水浒序二》中,金圣叹写道:“虽在稗官,有当世之忧焉!”金圣
  叹的砍《水浒》乃是出于他的“当世之忧”。
  对农民起义,金圣叹主“剿”
  对付农民起义军,统治者历来有“剿”、“抚”两手,交互使用。所谓
  “剿”,即武力镇压:所谓“抚”,就是“招安”。二者的目的完全相同,
  只是由于形势不同,认识不同,统治者中会形成不同的策略重点,甚至会形
  成“剿”、“抚”两派的策略分歧。
  金圣叹属于主“剿”派。他一再表示,农民起义军为“王道所必诛”。
  他说:“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也。”在他看来,只
  有“剿”,只有“大正其罪”,才能“昭往戒,防未然,正人心,辅王化”。
  所以,他坚决反对招安。其理由:第一,他认为农民起义军受招安根本不可
  信。他说:“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又说:“夫招安,则强盗之变计
  也。”第二,他认为招安有损王朝威严,破坏国家法制。在《宋史目》中,
  他批评主张招安宋江的宋朝官僚侯蒙“一语有八失”,如“温语求息,失朝
  …  11…
  廷之尊”,“轻与议赦,坏国家之法”等等。金圣叹认为,强盗不办罪就不
  能治天下。在《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一回中,他借嵇叔夜之口骂道:“万
  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搜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
  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后日再以何法去治
  天下!”不仅如此,金圣叹又直接出面批释,誉之为“不朽之论”。第三,
  也是最主要的,金圣叹认为,对农民起义军实行招安,就起不到警戒作用,
  不能防止农民革命的再起。在他看来,招安的结果,农民军“进有自赎之荣,
  退有免死之乐”,“有罪者可赦,无罪者生心”,造反的便会越来越多。他
  说:“彼一百八人而得幸免于宋朝者,乌知不将有百千万人思得复试于后世
  者乎?”基于以上考虑,金圣叹就坚决而强烈地反对招安了。
  在 《水浒》中,宋王朝后期对梁山泊起义军采取的是招安政策,这正是
  金圣叹所反对的。于是,他砍去了宋江等受招安等内容,另外编一个卢俊义
  的“恶梦”,预示凡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都要一一明正典刑:“将宋江、卢俊
  义等一百零八个好汉在于堂下草里一齐处斩。”金圣叹并在这段文字后面批
  道:“真正吉祥文字”。
  明王朝招安政策一再失败的结果
  任何人的思想总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总要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金
  圣叹之所以砍《水浒》,原因在于明朝政府实行招安政策的一再失败。
  1630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曾发给农民起义军以“免死牒”,企图招
  安当时正遍布关中的王嘉胤等起义军。王嘉胤等拒绝受“抚”,进一步壮大
  革命力量。  1631年,起义军发展为36营,拥有20余万之众的浩大队伍。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以主“抚”失策的罪名逮捕杨鹤下狱。
  1634年,农民起义军高迎祥部误入车箱峡绝地,向总督河南、陕西等五
  省军务的兵部侍郎陈奇瑜要求“招安”,当农民起义军走出栈道时,一齐杀
  死了明朝政府的“安抚官”,继续坚持战斗。于是,明朝政府逮捕陈奇瑜,
  充军边地。
  1638年,总理南京、河南等地军务的熊文灿向农民起义军赠送鱼肉,张
  贴招安文榜,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去农民起义军中“招抚”,但最终还是失
  败了。熊文灿因此被明朝政府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