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275
  六
  李白之前,萧衍曾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李白同时,杜甫也
  很佩服谢脁。他在《寄岑嘉州》诗中说:“谢脁每篇堪讽诵。”李白之后,
  … 页面 93…
  晚唐的李商隐也说:“谢脁真堪忆。” (《怀求古翁》)又说:“正是澄江
  如练处,元 (玄)晖应喜见诗人。”(《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
  下先寄上李使君》)可见,佩服谢脁的不止李白一人,但是,最佩服、最倾
  倒于谢脁的仍然是李白。
  … 页面 94…
  说王维 《终南山》诗中的“隔水”二字
  夜,读《王维集》,至《终南山》诗末二句,不禁掩卷沉思起来。
  为便于说明问题,抄录全诗如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
  处宿,隔水问樵夫。
  “隔水”,妙在何处?改成“路边问樵夫”,何如?思忖之下,觉得“隔水”
  二字实不可移易,改成“路边”,就点金成铁了。
  主人公一路置身在雄伟的终南山中,欣赏那似分还合的白云,似有若无
  的青霭,阴晴变化的峰壑,兴致正浓,不觉已近天黑,要找个有人家的地方
  住宿了。然而,四顾茫茫,万山重重,杳无人烟,主人公不禁有点着急了。
  忽然,水那边,有一个樵夫挑着柴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了。主人公高兴了,忙
  扯起喉咙,大声喊道:“喂——樵子!哪里有可以借住的人家?喂——”声
  音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山水哗哗,樵夫听不清,便歇下担子,侧着耳,
  聚精会神地听着,仍然无用,便也扯起了嗓子,大声喊道:“什么——大声
  点——”声音也在山谷中回响着,嗡嗡的。如此几番,最后主人公才得到了
  满意的回答。
  如果读者大体上同意我们对本诗意境的体会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隔
  水”虽仅两字,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生活内容,勾起了我们这么多的遐想,
  有这么多东西容我们去体会,去挖掘。而“路边问樵夫”呢?因为是在路边,
  距离近,又无山水的哗哗声,只须一问一答,寥寥数语,问题便可解决,主
  人公和樵夫便可各走各路,有何意趣!
  一个有容量,一个无容量;一个意境深远,一个意境浅露。
  作诗的目的不在于叙述或交代某些生活事件、过程,而在于创造出凝练、
  含蓄的意境,通过有限的形象表现出无限的不尽之意,所谓“情融于内而深
  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麓堂诗话》)是也。
  … 页面 95…
  两句唐诗的启示
  江南园林常常题有“曲径通幽”四字,它源于唐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
  禅院》,原诗云:
  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
  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据说,宋朝的欧阳修特别欣赏“曲径”一联,想模仿它而久不可得。
  常建的这两句诗写得确实好。吟诵之余,不由悟得了创作上的一条道理。
  树木丛生,花开似锦,如此美景,自当尽兴饱览为快。但这美景又被安
  排在园林深处,造园者绝不让你三步两步就走到它的跟前,也不让你一张目
  就尽收眼底,而是先隐隐约约地让你先窥见一点端倪,激起你探幽寻胜的强
  烈愿望,然后再引导你走上一条曲曲折折的途径,最后才豁然开朗,佳木名
  花,一气展现。
  创作何尝不如此?意境贵深不贵浅,情节贵曲不贵直。优秀的作品决不
  一下子把什么都和盘托出,决不让读者一览无余,看到上文就猜到下文,而
  是丰富多彩,曲折多姿。当你自以为山穷水尽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又是一个新的天地在招引你了。明人李梦阳有诗云:“浩浩长江水,黄州若
  个边?岸回山一转,船到堞楼前。”其所述意境差近。
  “曲径通幽”,该也算得是一条艺术规范吧!
  ① 曲径,一作竹径。
  … 页面 96…
  王充以后又一人
  ——一说李商隐
  提起李商隐,人们大体都知道,他是晚唐的一位著名诗人;很少人知道,
  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反传统思想的异端思想家,堪称王充以后又一人。
  李商隐有一篇《上崔华州书》,中云:
  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
  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所谓周公、孔子者所独能耶?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
  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
  意分出其下哉!
  中国人过去有两大弊病,一是好尊崇古代,一是好制造偶像。人们爱将夏、
  商、周说成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黄金时代,周公、孔子说成伟大得不能再伟大
  的超级圣人,于是,一切以古为法,以周公、孔子之言为准,似乎只有这两
  位才有发现和掌握真理 (道)的资格,他们的话,句句都是“道”的体现,
  人们只要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就可以了。然而,李商隐偏不信这个邪,说是:
  “道”并非周公、孔子“所独能”,我李商隐和周公、孔子同样是人,也都
  能发现和掌握“道”(俱身之耳)。因此,治国、平天下(行道)不必区分
  今古,写文章不必从经书、史书中找依据,也不必顾及当代忌讳。你看,李
  商隐的口气有多大,多么狂妄!幸亏唐代没有“四人帮”一类人物,否则,
  必定打翻在地,定成什么“反周、孔分子”不可。
  李商隐的上述思想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他还有一篇《容州经略史元
  结文集后序》,内称:
  论者徒曰次山不师孔氏为非。呜呼!孔氏于仁义道德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
  耳!次山之书曰:三皇用真而耻圣,五帝用圣而耻明,三五用明而耻察。嗟嗟此书,可以无书。
  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列耶!
  次山,就是元结,中唐时代的一位文学家。大概当时有人批评元结“不师孔
  子”,这当然是个极为严重的批评,严重得可以丢官、抄家,身毁名裂的,
  然而李商隐却不以为然,一句“孔氏于仁义道德外有何物”,表露出对孔子
  的几分不敬;又一句“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就将孔子摆到了一个正
  常的系列中。真理的发展是一条既漫长又宽阔的历史大道,在这条路上,前
  有逝者,后有来人,谁也不能垄断真理,谁也不能终结真理,不会几百年、
  几千年才出一个。“孔氏固圣矣,次山安在其必师之列耶!”在李商隐看来,
  三皇五帝各有其治国、平天下之道,各不相师,各因所宜,自然,孔子的那
  一套也不必师守不变。
  自汉代儒学定于一尊后,孔子的地位就日渐升高,于是,有王充出而挑
  战。中唐以后,韩愈作《原道》,把周公、孔子作为尧、舜以后代代相传的
  “道统”重要环节,孔子的地位再次升高,于是有李商隐出而挑战。
  明乎此,就会明白《旧唐书》为什么批评李商隐“恃才诡激”了。
  … 页面 97…
  古来情语爱迷离
  ——二说李商隐
  龚自珍《天仙子》词云:
  古来情语爱迷离,恼杀王昌十五词,楚天云雨至今疑。铺玉版,捧红丝,删尽刘郎本事诗。
  屈原的弟子宋玉写过一篇《高唐赋》,叙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中与巫山神女
  相遇,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来李商隐作诗云:“非关宋
  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龚自珍
  词中的“楚天云雨至今疑”即从李商隐诗脱化而来。
  龚自珍本人写过不少爱情诗,自然,他也读过不少古代的爱情诗。“古
  来情语爱迷离”,这一句话实在道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文人爱情诗词的
  共同特点。它们往往是“不肯吐一平直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
  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这种情况,尤以李商隐最为突出。
  何以然?前人好以恋爱对象的神秘来解释。这当然有其道理。恋爱,属
  于私生活,谁愿意说得明明白白!但是,也还有别的原因。
  和民间文学比较起来,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作品相当不发达。这一主题,
  在许多情况下被封建统治者和封建礼教窒息了。陶渊明的 《闲情赋》虽然自
  称目的在于“抑流荡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但萧统还是认为“白璧微瑕,
  惟在 《闲情》一赋”。元稹写过不少“古今艳体”诗,但他在给白居易写信
  时却要特别声明,目的在于进行思想教育。据他说,“又有以干教化者。近
  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
  首。”由此想到,今天的女士们可真幸福,她们在描眉画目,涂口红,着时
  装时不用担心挨批判了。
  唐代的礼教不像宋以后那样严酷,但对李商隐也不是没有影响。他的有
  些诗,明明写爱情,却偏要盖上政治的纱幕。例如,他写过一篇《西溪》: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色染妖娆柳,光含窈窕罗。人间从
  到海,天上莫为河。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京华他夜梦,好好寄云波。
  据考证,此前,李商隐死了妻子,本诗是悼亡兼怀念远在京都的儿女之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诗,被传到他的上司节度使柳仲郢那里去了,幸而他的
  上司相当开明,不但不以为件,反而和了一首。于是,李商隐上书致谢,但
  是他对写作本诗的解释却是:“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惜斜阳,聊裁短什。
  盖以徘徊胜境,顾慕良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就是不肯
  承认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
  情发于中,不能不写,但是,又不愿也不能写得显豁明白,于是,就只
  有让它“迷离”了。“迷离”的办法之一就是“无题”,不标题目,别人自
  然抓不住头脑。有些诗,只以首二字为题,事实上也就等于无题。“迷离”
  的办法之二是托之于花鸟虫禽和神话人物,如萧史、桃叶、王昌、阮肇、刘
  阮妻、萼绿华、杜兰香、洛神、巫山神女、卓文君、牵牛、织女,等等。迷
  离的办法之三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反正不让你看明白。
  李商隐的《无题》写的大都是一种艰难的、磨折重重的、无望的、但却
  又是一种真挚强烈、生死不渝的爱情。从诗中可知,相爱的男女主人公聚散
  离多,很难见面: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昨日》)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 页面 98…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
  不仅如此,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可能是受压迫、受摧残的:
  “狂飙不惜萝荫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深宫》)
  为此,主人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然而,越是痛苦,越是相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这是一种铭心刻骨的相思,一种至死不改的爱情。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将爱
  情悲剧写得如此强烈,如此缠绵动人的,只有一个李商隐。
  诗如其人,李商隐对妻子的感情相当诚挚。
  还是前述那位柳仲郢,大概是怜惜李商隐丧妻后生活孤寂,要送一位名
  叫张懿仙的歌伎给他,但李商隐不愿接受,上书谢绝说:
  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宿契。自安衰蒲,微得端倪。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
  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伏惟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
  在唐代,家里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