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
冷如冰 更新:2021-08-14 15:28 字数:4697
褪切醋攀裁础W盍钊司炔灰训氖悄芩纸兄樗恪K担笫职沃椋沂旨钦史奖悖芴岣吖ぷ餍省K馔怀黾寄埽沟霉稚降厍绷ā?br />
他身着洗旧了的黄卡叽中山装,头戴老掉牙的兰色旧尼子鸭舌帽,见人只抬头微笑一下,三言两语又低头忙他的事去了。一见到他,会使你油然联想到梁生宝、朱老忠、或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他是谁?他就是龙洞村电站股东董事会董事长兼集资办会计的宋万玉。
宋万玉是杨启森的老庚,一同小学毕业,一同没跨入中学门,一同回村与父老乡亲跌打滚爬。当过合作社社长、村书记,更多的是当会计,一般人说会计工作枯燥,他酷爱着它,曾经调他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他不去。就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一日。账务不仅没有出过差错,还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多年来村里的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的草拟、抄誉等都由他承担,可谓是龙洞村的一支笔杆子头上三分之一的白发和额上深深的皱纹述说着他几十年在龙洞村创业历程的艰辛。他的青春与生命岁月融于龙洞村创业史篇章之中。他只有一个儿子,一家五口过着节衣缩食生活攒下的钱,全投入共同的电业发展大业之中。
与杨启森、宋万玉携手创业的刘大贵,现年逾半百,不仅在龙洞村创业史上增光添彩,还继往开来,至今仍担任着支书和王家山电站施工副指挥,我多次与之相约采访,他始终不得空,杨启森、宋万玉老一辈创业者和年轻村长对他各有评说:
“前些年,他担任村里工作,一身兼几职,各项工作都干得好。”
“现在任村支书、会计、施工副指挥,每天跑去跑来,跑上跑下,没有分份内份外,会计工作也无任何差错,群众满意。”
闵宗林,这位老采购员,在龙洞村创业的艰苦年代,苦干实干劳累奔波20余年,仅有极其微薄的报酬,为工作需要,宁愿自己吃泡菜也要掏腰包办来关心电业人的招待或垫支出差费;而今大业已成,他却因年龄不饶人,早已默默离开了工作岗位,过着清贫日子。
龙洞村老一辈创业者们不仅建起了一条龙电站,创下千秋大业,为龙洞村造福万代,缓解了峨眉用电紧张状况,还培训了六期共300余人能熟练掌握水轮机操作规程的电业技工,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培养了一批掌握了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综合技术的电业骨干。现有助工4人,技术员3人,会计3人;他们还特别重视对青年一代思想素质的提高。70年代,仅有党员2人,现在已发展到18人。随着创业的成功,以电业为龙头,竹、商、旅、运输等业的综合发展,教育与医药卫生也相应发展。1994年花去43万元改建了村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村已有高中毕业生20余人。1995年,评为小康村,红旗村。1996年评为社会治安模范村,综合治理模范村。让我以小诗赞颂他们永不泯灭的创业精神:
峨眉山天长地久
人是匆匆过客
一生勤俭踏遍青山
昨日梦已成现实
青松不老
晚霞灿烂
五
老一辈龙的传人在创业中体现了龙的精神,龙的气魄,他们培养带领的第二代龙的传人又怎样呢?
王加全,46岁,龙洞村电站总负责人,很自谦,不健谈,更不喜欢谈自己的业绩,只说,“我文化不高,小学毕业回村参加了修电站专业队,十几岁就干起,参加培训过两次,平时边干边学,理论方面自学了机械原理,无线电、有线电基础,机电安装、调试等方面的书籍几十册,就是这些。”他谈得很淡然,然后沉默。老村长杨启森发话了:“他的机电科技专业和知识与操作技能都达到了大专水平,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整套技术,还自制成功了自动化电机保护系统,为电站做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经国家考核达标,评为助理工程师。修成的几个电站都有他的汗滴,一直表现很好,所以选为村电站总负责人,称他为厂长。现又是王家山建站指挥部成员,本村工作不太忙时,还到外乡外县去帮建电站;家庭副业也搞得好,开煤窑,建鱼塘,种药材,搞养殖,真是一专多能。是村里富裕户,由于他家底厚,为我们电站投入20多万资金。”杨启森停了一下又说:“我还要谈谈10组原组长杨昌元,现是王家山测技员,不仅在建站中贡献大,修曾板沱电站时,在土地、荒山等方面作了无私奉献。一是领导支持,二是广大群众忍苦耐劳战天斗地,才有今天的龙洞村。”
1998年5月的一天,在王家山电站施工工地见到了杨昌。怀村长他说:“这电站即将在10月建成。它位于海拔1400至1700米的山岩上,比峨眉山市的小锲头电站还高250米,距峨眉城40公里。与王家山对峙的是洪雅城的李家山。”王、李两山都是悬崖峭壁,重峦滴翠,瀑布垂悬,山花烂漫,泉水叮咚,溪流潺潺,汇于峡谷,遇阻溅起“飞雪”,他们就在这样艰险的悬岩上修建电站。几个施工队摆开了阵势:修池的修池,修渠道的修渠道,架管道的架管道,修机房的修机房,真是如火如荼。
我想,王家山电站修成后,那飞龙般的管道,渠道、公路、…
高、低压电线将为这素有小山峡美称的峡区增添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
“你们为何要把电站修在这么高的山崖上?多难多险呀!”我问杨村长。“这里水源充足,水位高,落差大,才能带动发380电量的水轮机组。建这座电站我们进行了两条管道线3
路的勘测。第一次花去一个半月,测量了一条七千余米的渠道路线,需安管口直径一米大,1700余米长的管道;第二次,花去两个月时间勘测了2400米的渠道路线,只需900米长的管道。决定采用第二条路线,为村里节约了几百万元。”杨昌怀停了停又说:“万事开头难,这高山上建水电站,勘测算是最艰辛的一道工序。成天攀山越岭,披荆斩棘,手、脸、衣服被挂破,吃干粮,饮山泉,住帐篷;日晒、雨淋,摔滚跌爬。一天爬测十几公里。最令人心惊胆颤的是遇上山蚂蝗、蛇、野猪、雄等凶物。所以,我们除了带绳子、飞抓、飞钩等之外,还要采取些防卫措施。勘测近乎探险。有难,有险,也蛮有趣的。十几号人在山崖上钻来钻去。刚才一条蛇从谁的脚下溜下山,大家惊魂未定,忽然丛林中冲出一队美丽的野鸡、画眉之类,给大家一个惊喜;一个早晨,我们吃罢干粮,从帐篷走出,看见二、三十米远处,有一只熊正摘树果吃,我们没惊扰它,等它听到说话声,扭身向山后跑去。”我说:“幸好没有咬你们啊!”“至今还没听说过峨眉山的熊咬过人哩,峨眉山熊与人和平共处,互不伤害,它只吃树果、山芋、玉米等”。停了停,他又说“要不是为修电站勘测,哪有机会欣赏到这险峰上的无限风光呢。”高中毕业的杨昌怀会声会色饶有兴趣地叙述和他的伙伴勘测生涯,哪里流露出半点儿苦味?倒是被他激动的情愫所感染,我不无遗憾地说:“唉,要是我能与你们一道去体验体验该多好啊!”
建王家山这样规模的电站,照国营正规编制,仅指挥部和后勤一般要配备二、三十个脱产人员,单正副指挥就要十来个。可眼下整个工程没有一个脱产指挥的。就以村长杨昌怀、支书刘大清、文书刘大贵为“龙头”,下设办公室、测量、施工、财务、后勤等组,组长挂帅,指挥部副职率外县请来的几百名施工人员,犹如一条龙在王家山游动。指挥部人员大多一身兼几职,还要顾及村里工作。工程末期安装调试也是他们。很多时候,他们晚上都没回家,要找一个干部谈谈是很难的。一打听,村民们都会异口同声说:“在工地上。”杨昌怀的妻子、杨茶房电站站长王宗莲说:“自他当村长以来,很多时间没空回家,即使回家,早上七点钟就出了门。若从自私出发,我就是不让他当村长。”
修王家山电站,是全村人的愿望,从1994年开始筹备,1996年6月正式成立了指挥部,可需用资金1800万元,筹集有困难。杨昌怀受命于艰难之中——1997年4月被选为村长,因他对事业的忠诚、才智与机遇,不到半年时间,就争取到国家低息贷款1000万元,村民集资800万元,建电站有了新的转机,正式上马。
杨昌怀上任遇到的第二件棘手事,是亏损十余万元已倒闭了的玻纤厂的所有权问题。他将已败诉的官司,上诉中级人民法院,最后以村胜诉告终,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二十多万元。杨昌怀为何有如此才智、胆识与魄力?还是让我回顾一下他虽短暂而不平凡的经历吧:从小聪明好学,品学兼优,中、小学阶段都是班长或班委、好团员。1977年高中毕业回村参加建电站专业队,两年后应征入伍。在部队是好战士、班长、受过嘉奖,转业后当民办教师。后自费学驾驶,从事个体运输,每年收入几万元。后来村里电站买了汽车,需要他回村开车。他放弃了嫌大钱的个体运输业,服从村领导安排,每月二、三百元工资。由于表现好,回村后选为村委员,当民兵连长,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有人说他傻,有人又问他:“你在沿海地方当海军几年,到那些地方开车,每月至少也能拿到两千元,为何不去?”他怎么说呢?“到外面找个工作没问题,个人收人是多一点,但没有事业。峨眉山是我的根,是千百人向往的地方,应该把它建设得更好。老前辈为我们艰苦创业,为我们栽了树,我们不能只乘凉,我们应守业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子孙后代创业,个人富没什么意思,要领导大家富才算好汉。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发展电业,还打算开发龙洞景区发展旅游业,本地实业发展得越多越好,为峨眉山增光添彩”。
杨昌怀至今没有建新房,每年积攒的钱大部分投入电业,他借了些给贫困亲友、邻舍,实在无力还的就算了,不逼不问。
刘大清,也是杨、宋等老一辈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党员,助理工程师,王家山电站施工指挥长。不健谈,实干家,身兼几职。家里开着饭店,很少回家过问。几番寻觅,一天,墨黑的晚上,他才从工地回来,“刘支书,你们龙洞村搞得很不错,能谈谈吗?”“创业难,老一辈艰苦拼搏了大半辈子;今天,我们接过了他们的班,要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守好业,再创业。我们这一班人上台两年来没有辜负老前辈和全村人民期望,独当一面担起了王家山电站建设工程,而且进展很快,除保持以前的一些荣誉称号,1977年又评为科普村,卫生村;1998年3月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这是老一辈为我们打下良好基础和全村人民连续作战分不开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道理很简单,各级领导都应造福一方。中央领导要为建设好中国努力,省、地、市、乡要为搞好省、地、市、乡努力,而我们作一村带头人,搞好一个村,让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和为社会作贡献是我们的天职,这就是我们放开家事,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持久不下火线的指导思想。”
“妇女半边天”,“男人的成功有女人的一半”。这是人们的口头禅。确实是如此,男人们在外流汗,女人们在家忙得团团转,咬紧牙关默默顶起半边天。妇女们活得很累,是不是每个人,尤其是男人们都能理解她们呢?我的读者,请听听该村妇联主任曹秀娥的诉说:1987年选为村妇女主任,十多年来也做了些工作,可有人没把妇女主任当村委中的一员。一次,一位村委召开村民会,事先我也不知开什么会,我坐在会场上,他明明看见我在场,可却说:“今天,村干仅我一人在家,谈几件事”我想,要是一位男村委坐在那里,他起码不说村干部只有他一人。村里有些事本该与妇联主任通起研究,但没有这样做,事后反认为我工作不主动。真难!虽说妇女没扛大锤、爬电竿什么的,妇女工作也是很辛苦的,单是“计生”工作就够搞,吃尽苦头不说,有时还挨骂,甚至以“打”威胁。不管怎样,还是为妇女同志们排忧解难。一次接生,婴儿出生,大人未脱险,从早上七点守到下午五点,她完全脱险才回家。一天,乡政府通知明天上午九时开会,可凌晨四、五点钟有人喊接生,急忙跑去,待到大人、婴儿脱险后,又急忙赶到乡里开会,早、午餐一并吃,下午开完会回家已晚,喘不过气来,连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