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节
作者:
闲来一看 更新:2021-07-17 08:08 字数:4815
四寸。水池深一寸,广一寸五分。龙者能兴云雨,故以饰柱。柱在四维,龙下有山云,
俱在水平槽上,并铜为之。
游仪初成,太史所测二十八宿等与《经》同异状:
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黄道度与古同。旧《经》去极九十一度,今则九十三度半。
《星经》云:“角去极九十一度,距星正当赤道,其黄道在赤道南,不经角中。”今测
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黄道复经角中,即与天象符合。
亢四星,九度。旧去极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氐四星,十六度。旧去极九十四
度,今九十八度。房四星,五度。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心三星,五度。
旧去极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尾九星,十八度。旧去极一百二十度,一云一百四
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一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南
斗六星,二十六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牵牛六星,八度。旧去极
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须女四星,十二度。旧去极一百度,今一百一度。虚二星,十
度。旧去极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北星旧图入虚宿,今测在须女九度。危三星,十七
度。旧去极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北星旧图入危宿,今测在虚六度半。室二星,十六
度。旧去极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东壁二星,九度。旧去极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
奎十六星,十六度。旧去极七十六度,一云七十度,今七十三度。东壁九度,奎十
六度,此错以奎西大星为距,即损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为距,即奎、壁各
不失本度。娄三星,十三度。旧去极八十度,今七十七度。胃三星,十四度。昴七星,
十一度。旧去极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毕八星,十七度。旧去极七十八度,今七十六
度。觜觿三度,旧去极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毕赤道与黄道度同。觜赤道二度,黄道
三度。其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有十六度,尚与赤道度同。觜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
此即承前有误。今测毕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并依天正。参十星,旧去极九十四度,
今九十二度。东井八星,三十三度。旧去极七十度,今六十八度。舆鬼五星,旧去极六
十八度,今古同也。柳八星,十五度。旧去极七十七度,一云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
柳,合用西头第三星为距,比来错取第四星,今依第三星为正。七星十度,旧去极九十
一度,一云九十三度,今九十三度半。张六星,十八度。旧去极九十七度,今一百度。
张六星,中央四星为硃鸟嗉,外二星为翼。比来不取膺前为距,错取翼星,即张加二度
半,七星欠二度半。今依本《经》为定。
翼二十二星,十八度。旧去极九十七度,今一百三度。轸四星,十七度。旧去极九
十八度,今一百度。文昌,旧二星在鬼,四星在井;今四星在柳,一星在鬼,一星在井。
北斗,魁第一星旧在七星一度,今在张十三度。第二星旧在张二度,今在张十二度半。
第三星旧在翼二度,今在翼十三度。第四星旧在翼八度,今在翼十七度太。第五星旧在
轸八度,今在轸十度半。第六星旧在角七度,今在角四度少。第七星旧在亢四度,今在
角十二度少。天关,旧在黄道南四度,今当黄道。天江,旧在黄道外,今当黄道。天囷,
旧在赤道外,今当赤道。三台:上台旧在井,今测在柳;中台旧在七星,今在张。建星,
旧去黄道北半度,今四度半。天苑,旧在昴、毕,今在胃、昴。王良,旧五星在壁,今
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旧在觜,今在毕宿。云雨,旧在黄道外,今在黄道内七度。
雷电,旧在赤道外五度,今在赤道内二度。霹雳,旧五星并在赤道外四度,今四星在赤
道内,一星在外。土公吏,旧在赤道外,今在赤道内六度。虚梁,旧在黄道内四度。外
屏,旧在黄道外三度,今当黄道。八魁,旧九星并在室,今五星在壁,四星在室。长垣,
旧当黄道,今在黄道北五度。军井,准《经》,在玉井东南二度半。天椁,旧在黄道北,
今当黄道。天高,旧在黄道外,今当黄道。狗国,旧在黄道外,今当黄道。罗堰,旧当
黄道,今在黄道北。
黄道,春分之日与赤道交于奎五度太;秋分之日交于轸十四度少;冬至之日于斗十
度,去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之日于井十三度少,去赤道北二十四度。其赤道带天之中,
用分列宿之度;黄道斜运,以明日月之行。其冬至,洛下闳起于牛初,张衡等迁于斗度,
由每岁差分不及旧次也。
日晷:《周礼》大司徒,常“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东则景夕
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郑氏以为“凡日景于地,
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
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焉。”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
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为然。
谨按《南越志》:“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以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影居表南。
交州日影觉北三寸,林邑觉九寸一分,所谓开北户以向日也。”交州,大略去洛九千馀
里,盖水陆曲折,非论圭表所度,惟直考实,其五千乎!开元十二年,诏太史交州测景,
夏至影表南长三寸三分,与元嘉中所测大同。然则距阳城而南,使直路应弦,至于日下,
盖不盈五千里也。测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才出地二十馀度。以八月自海中
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图所不载,莫辨其名。大率去
南极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见。乃古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又按贞观
中,史官所载铁勒、回纥部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又有骨利干居回纥北方
瀚海之北,草多百药,地出名马,骏者行数百里。北又距大海,昼长而夕短,既日没后,
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东方已曙。盖近日出入之所云。凡此二事,皆书契所未载
也。开元十二年,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以水准绳,树八尺之表而以引度之。始自
滑州白马县,北至之晷,尺有五寸七分。自滑州台表南行一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
汴州浚仪古台表,夏至影长一尺五寸微强。又自浚仪而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
许州扶沟县表,夏至影长一尺四寸四分。又自扶沟而南一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豫州上
蔡武津表,夏至影长一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馀。
而先儒以为王畿千里,影移一寸,又乖舛而不同矣。
今以句股图校之,阳城北至之晷,一尺四寸八分弱;冬至之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
半;春秋分,其长五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分。凡度分皆以十
分为法。自滑台表视之,高三十五度三分。差阳城九分。自浚仪表视之,高三十四度八
分。差阳城四分。自武津表视之,高三十三度八分。差阳城九分。虽秒分稍有盈缩,虽
以目校,然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
度。枢极之远近不同,则黄道之轨景固随而迁变矣。
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朗州测影,夏至长七寸七分,冬至长一丈五寸三分,春秋分四
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长四尺四寸七分。按图斜视,北极出地二十九度半。差
阳城五度二分。蔚州横野军测影,夏至长二尺二寸九分,冬至长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
秋分长六尺四寸四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六尺六寸三分半。按图斜视,北极出地四十度。
差阳城五度二分。凡南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里九十步。自阳城至朗州,一
千八百二十六里百九十六步,自阳城至蔚州横野军,一千八百六十一里二百一十四步。
北至之晷,差一尺五寸三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七寸二分,自阳城至横野军,差八寸。
南至之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二尺一寸八分,自阳城至横野军,差三
尺一寸八分。率夏至与南方差步,冬至与北方差多。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
分,北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影长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长二尺九寸三分。差阳城
十四度三分,其径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国,日在天顶北六度六分强,北极之高十七度
四分,周圆三十五度,常见不隐。冬至影长六尺九寸,其径六千一百一十二里。假令距
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十七度四分,合与林邑与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
北极之高五十二度,周圆一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之龁四尺一寸三分,南至之龁二丈
九就十寸六分。定春秋分影长九尺八寸七分。北方其没地才十五度馀,昏伏于亥之正西,
晨见于丑之正东,以里数推之,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九千八百一十里,则五月极
长之日,其夕常明,然则骨利干犹在其南矣。又先儒以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
阳城为弦,考周径之率以揆天度,当一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馀。今测日影,距阳城五
千馀里,已居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宜三分去二,计南北极相去才八万馀里,其径
五万馀里,宇宙之广,岂若是乎?然则王蕃所传,盖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之义也。古人
所以恃句股之术,谓其有征于近事。顾未知目视不能远,浸成微分之差,其差不已,遂
与术错。如人游于大湖,广不盈百里,而睹日月朝夕出入湖中。及其浮于巨海,不知几
千万里,犹睹日月朝出其中,夕入其中。若于朝夕之际,俱设重差而望之,必将小大同
术而不可分矣。
夫横既有之,纵亦宜然。假令设两表,南北相距十里,其崇皆数十里,若置火炬于
南表之端,而植八尺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
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又置火炬于北表之端,
而植八尺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渐
与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复于二表之间,相距各五里,更
植八尺之木,仰而望之,则表首环屈而相会。若置火炬于两表之端,皆当无影。夫数十
里之高与十里之广,然则斜射之影与仰望不殊。今欲求其影差以推远近高下,犹尚不可
知也;而况稽周天积里之数于不测之中,又可必乎!假令学者因二十里之高以立句股之
术,尚不知其所以然,况八尺之木乎!原人所以步圭景之意,将欲节宣和气,辅相物宜,
而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历数之意,将欲敬授人时,钦若乾象,而不在于浑、盖
之是非。若乃述无稽之谈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阙疑而不质,仲尼慎言而不论也。而
或者各守所传之器以述天体,谓浑元可任数而测,大象可运算而窥,终以六家之说,迭
为矛盾。今诚以为盖天,则南方之度渐狭;以为浑天,则北方之极浸高。此二者,又浑、
盖之家未能有以通其说也。由是而观,则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何益
人伦之化哉!
又凡日晷差,冬夏至不同,南北亦异,而先儒一以里数齐之,丧其事实。沙门一行
因修《大衍图》,更为《覆矩图》,自丹穴以暨幽都之地,凡为图二十四,以考日蚀之
分数,知夜漏之短长。今载诸州测景尺寸如左:
林邑国,北极高十七度四分。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八寸
五分,夏至影在表南五寸七分。安南都护府,北极高二十六度六分。冬至影在表北七尺
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武陵县,北
极高二十九度五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寸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四尺三寸七分半,
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恆春分影在表北四尺八寸。蔡州上蔡县武津馆,北极高
三十三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二寸八分,夏
至影在表北一尺三寸六分半。许州扶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
五寸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汴州浚仪太
岳台,北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