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卡车      更新:2021-07-12 22:23      字数:5161
  九月的沙河集,天高云淡,父亲带着他刚满十九岁的妻子张淑兰,开始了回家的征程……
  从一九四六年四月离开滁县,到一九四七年九月回到沙河集又离开,父亲一年半的宪兵生活结束了。然而
  ,这一年半的磨难并没有结束,这段当宪兵的生活经历像一个更大更隐蔽的绊脚石,在十年后的反右斗争中和
  二十年后爆发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大革命中,让一辈子信仰共产主义并积极要求入党而且比许多党员干了
  更多应该是或者像是党员干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被敬爱的党组织吸收的父亲,栽了更大的跟头,坐进了大
  牢,差点丢了身家性命。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如果用什么语言来形容的话,可能就是“用热脸凑了个冷屁股 ”。这是后话,打住。
  逃兵(2)
  父亲回家的路就是一个逃兵的路。
  这次回家,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他真的成了一个逃兵。
  一回到老家,那位写信给父亲的仁壁老先生,看中父亲的胆识和才气,苦苦哀求父亲不要再回沙河集再回
  杭州当什么宪兵,而是请父亲帮他这个户尊料理家族的各种事务,支撑门面,以求家族兴旺发达,对得起列祖
  列宗。年轻气盛耳朵根软的父亲经不起先生长辈的规劝,毅然留下,做了逃兵。据说,在一个月后,唐育之营
  长还专门派两个宪兵到沙河集,来抓父亲。好在父亲早已回到了安庆怀宁。逃兵是要杀头的,父亲躲过了一劫 。
  灰黑色的货车徐徐开动了。
  父亲带着妻子张淑兰挤进了这露天的老火车。
  这一天,喀嚓喀嚓的铁轨载着我的父亲母亲和他们没有爱情的婚姻起程了。
  穿着宪兵制服的父亲站在货车上穷苦的人群中,如鹤立鸡群。
  而那个没有回去过的老家,就像一盏灯火在远方跳跃着,吸引着他……
  这是父亲第一次带着他的妻子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自己的出生地独自远行,一切是那么的遥远而又新鲜,
  陌生而又好奇……一排排熟悉的房屋一个个熟悉的村庄,都擦着地面向身后飞去,一轮朝阳正冉冉地升起,秋 雾蒙蒙,秋风习习,秋水依依……
  父亲的恋爱时代,到此结束。
  路见不平(1)
  亲爱的读者,本书到了这里,我还要给你讲一个父亲带着母亲在回家的路上,也就是在这辆破旧的火车上
  发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让我没出过远门的母亲不仅流了血吃了苦头,而父亲又经历了一次直接威胁着生 命的惊险。
  火车慢慢地行驶着,过了一个又一个小站。
  在一个名叫担子的小站停下来之后,上上下下的旅客很多。主要的还是当地的一些农民。就在这时一个手 臂上佩带“绥靖”二字的国民党的下级军官挤上了车。
  这个军官上了车就摆出一副臭当官的架子,对穷苦百姓有些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味道。因为刚上车,大家
  也都没有站稳脚跟。这位官老爷为了占据有利位置开始折腾。
  他先是站到车后头的一个高高的行李架上,可能是感觉不舒服了,他就双脚一跳,准备跳下来换一个地方
  。谁知这一跳不要紧,正好跳在了下面一个老农的一小筐柿子上,把柿子踩了个稀巴烂。
  这时那老农自然也就不高兴了,说:“长官,你看你把俺的柿子全踩烂了,你这叫俺怎么卖呀!你得赔我 的柿子。”
  “赔?呸!俺还要你赔俺的皮鞋和裤子呢!你看看,你的柿子把俺的衣服皮鞋搞得多么脏,要你赔,你赔 得起吗?”这个官老爷自己心里也还窝着一肚子的火呢。
  “长官,你看你怎么这么说话呢!是你先把俺的柿子踩烂的,也不是俺把柿子砸你身上的。”老农也不示 弱。
  “什么?什么!你还敢顶嘴!老子扇你!”说着,就是一巴掌向老农打过来。
  这老农也还灵光,巧妙地一闪,躲过去了。
  谁知这官老爷一下子用力过猛,火车正好咯噔地晃了一下,他一个趔趄头刚好摔进了一个鸡笼里。这下子
  ,他更是恼羞成怒,好不容易爬起来,就挥舞着拳头向老农打了过来。
  这次,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刚刚出手的拳头就停在了半空中好像被一只钳子夹住了似的,不能动弹了。等 他回头一看,他也吓了一跳。
  他看到了一张比他更年轻的军人的愤怒的脸。
  这张脸,不用猜就是父亲的。
  舍我其谁呀?这就叫性格。性格就是命,与运无关。
  这官老爷再认真一看,只不过是个小宪兵,一个上等兵,于是开始反抗:“放开我!你这多管闲事的家伙 !放开!”
  “放开?好,你说你对得起你这身军装吗?”
  “放屁!你他妈的活腻了不是!”这家伙鸭子烧熟了还嘴硬。
  “俺活腻了,你得先给人家赔礼道歉,赔钱!不然,今天俺不放过你!”
  “你凭什么?”
  “凭什么,凭良心!你赔不赔!”父亲一个擒拿动作,一把将他的手腕转过来,抵在了他的后背。
  “不赔!老子今天看你怎么着!等会到了俺的地盘上看俺怎么收拾你。”这家伙还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好,你不赔,你就别怪老子今天不客气。”说着,父亲轻轻一用力将他的手臂往上一抬,那官老爷顿时
  疼得哇哇叫起来,“你再不赔,老子今天就送你上西天!”说着,父亲就一把拧起他的脖子,往火车边上拖。
  这时,一些老百姓看着事情要闹大了,就出来劝阻。那个被欺负的老农也吓得直哆嗦。一些好心人就告诉
  父亲,还是放了他吧,再过三四站,前面就是他们的军营,到时候你也不好过。
  父亲冷静下来一想,也是,这份闲事是不是管大了点。再说自己这次出门跟以往不一样,还带着老婆,出
  门在外,这安全还是第一。唐育之营长说的这江湖义气也的确要收敛收敛了。
  火车缓缓地靠进了一个叫花旗营的小站。父亲觉得赶快让这家伙下车,要不然,等到了他的地盘上,就要 吃大亏了。
  “那好,看在乡亲们的面上,老子今天饶你一条小命。不过,你现在就得给俺下车,快点给俺滚,不要再 让老子碰到!”
  说着,父亲就把这个官老爷押送到车门口,命令他下了车。
  火车又开动了。
  谁知这小子,一下车就猖狂起来,破口大骂:“狗日的,你别高兴得太早,你跑不出俺的手掌心的!你跑
  ,你飞也飞不掉。”说着,他随手从站台上拾起一块大焦炭,瞄准着父亲狠狠地砸了过来。
  父亲眼疾,头一低,焦炭就擦着父亲的后背重重的砸下去,却正好砸在站在身后的母亲的脚上。这焦炭像 石头一样,当场就把母亲的脚砸得鲜血直流。
  而这倒是小事,更惊险的还在后面。
  这家伙下车后,立即拨电话,通知他的部队,在下一个车站进行了严密的搜查。
  火车很快就到了下一站。远远地父亲和车上的人们都看到站台上增加了许多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们的手臂
  上同样也带着“绥靖”二字。父亲知道,这是冲着他来的。怎么办?跑,这是不可能的。再说,还有妻子。
  不行,得换个打扮。反正那家伙还没来,这些士兵又不认识父亲。父亲主意一定,就赶紧把宪兵制服全脱
  了下来,装进一个破口袋里。这时那个刚才受欺负的老农和许多善良的老百姓,也都纷纷从口袋里给父亲拿出
  自己包里的破旧衣服,给父亲换上。父亲就故意从中挑了两件最破旧的衣服,又找了一顶破帽子戴在了头上。
  那老农觉得父亲化装得还不像,就顺手从车箱地上抹了两把煤灰,抹在了父亲的脸上。这样一来,父亲还真的
  变了模样。大家都为父亲捏着一把汗。母亲更是提心吊胆:要是被认出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呀!留下她一 个人,那该怎么办?年轻又可怜的母亲不敢想下去。
  火车是不紧不慢地靠站了。
  一进站,那些荷枪实弹的士兵走上火车,每节车厢两名。士兵们东张西望,一个个盘查:“有没有看到一 个穿黄军装的人?”
  “没有。”大家似乎都非常的冷静,回答也很干脆。士兵们在车上转了两圈,在真的没有发现“穿黄军装 的人”以后,就下了火车。
  好在火车停靠的时间比较短暂,十分钟后,就离开了那个可怕的站台。父亲回头看看,那群荷枪实弹的士 兵正在那里排队集合……
  好险的一幕!
  六十年后的今天,每每提起此事,母亲仍然责怨父亲:“就是他多管闲事。”
  列车终于到达了终点:浦镇火车站。这里就是父亲一九四五年坐水牢之前考铁路工人的那个地方。现在叫 浦口。
  下车后,父亲搀扶着砸伤了脚的母亲,一瘸一拐地渡过长江,来到南京。接着,父亲就和母亲买了船票, 乘船逆流而上,于两天后到达了安庆……
  站在轮船上,迎着猎猎的江风,江鸟在水面上盘旋鸣叫,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在轮船下滚滚而过,父亲 的心也恰似这一江波涛,汹涌澎湃……
  人这一辈子呀,就像一条船,下了水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岸上了。顺水顺风也好逆水逆风也好顺水逆风
  或者逆水顺风也好,要么说是恨也好爱也好有爱无爱有恨无恨也好,总有一个港口让你怀念终生,总有一个码 头等你到地老天荒,总有一段情感让你铭心刻骨。
  六十年后,父亲把一九四七年携妻回家的那次乘船后的经验总结成上面这段话。他说,人这辈子其实就是
  在水上活着,这水,流到哪里你就漂到哪里,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水比人聪明多了,水的低 处就是人的另一种高处,而且是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父亲的话,发人深省。
  水的流向或许是对人的一种暗示吧?
  水的流向其实是对人的一种暗示,我想。
  二○○三年三月至五月初稿
  二○○四年六月二稿
  二○○五年元旦凌晨两点第三次修订
  于北京北太平庄
  或者一个儿子的思考
  这本书,写到这里,该是尾声了。
  应该说,这是一本回忆青春时代的书,是一个男人和他的爱情之间的命运,也是四个女人和她们爱情之间
  的归宿:迷迷糊糊的岁月,羞羞涩涩的恋情,如歌如泣的痛苦。
  青春就是这样的一扇门。
  从父亲的十七岁到二十岁,我们看到的是父亲最美好又最丑恶、最张狂又最无奈、最透明又最混乱的青春
  期。而这一切恰好与那个最丑恶最无奈最混乱的时代有了时空上的吻合。
  父亲,在本书中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但父亲毕竟是我的父亲,我对他对母亲的爱也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来说,这本书里的故事,绝对是父亲的“绝对隐私”。
  而我却成了揭父亲老底的人。
  父亲为什么要把他的“绝对隐私”公开示众?六十年了,父亲说,这是一份情债,是他的青春期债务——
  是一辈子也偿还不了的债务。我佩服父亲的勇气。父亲还说,这也是一份诅咒,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诅咒!
  父亲的隐私,受伤的是母亲。尽管母亲在六十年前已经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但时间在爱和嫉妒面前往往是
  停滞不前的。可我私下里却觉得,在父亲的恋爱时代,相比较而言,母亲是个胜利者,是笑到最后的人。书中
  的四个女子,安姐姐、张玉兰和林玉华,或为了爱没有出嫁前就悲惨死去,或委曲求全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
  男人,或隐苦含痛一辈子不嫁走完孤单的一生;而只有我的母亲,命中注定她成为父亲的妻子,把一场无爱的
  婚姻坚持到底,直至胜利。这个中的滋味回溯起来再静坐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