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
团团 更新:2021-06-17 09:39 字数:4761
乩唇隹?br />
这一盒录像带,因为当时只有这个能引起她的兴趣。她每天不厌其
烦,反复地倒着看,一天看数遍。看到兴奋处,跟着影片中的情节,
↓ 和爱丽丝“亲密交流”,英语进步快
模仿影片中的语言对话,和着音乐,手舞足蹈,又喊又叫,一会儿跳到沙发上,一会儿跳到地下。刚开始,吃晚饭时,她常使劲回忆学校里为难了她的几句英语,或者是《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几句对话,让我解释。过了个把月,她就不再问有关英语的问题了。不到一个学期,这个看了几百遍的故事已经滚瓜烂熟,她能够记得整个片子里的对话和音乐,一字不漏地背下对白,每段乐曲也都能唱出来。到后来,她常常只是把电视录放机开着当伴奏,随着影带里的角色一起“与带共舞”。
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她靠了一盒录像带,就高效率地学到了基本的英语!
语言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亲密交流”中学习。幼儿学语言是在与大人的日常交流中,通过亲密接触、模仿而学成的。这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心理学家极力推崇。高倩在和录像带“亲密交流”的实践中,也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5岁初到美国时学英语的美好经历,给女儿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以至于她11岁时写的英文书《西方到东方》出版后,有记者采访时问她,以一个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新移民,来到这个英语国家,她是如何走过学习语言,直到用英文写作并且出版的道路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起的就是这个故事。那位记者第二天就在报纸头版上发了一篇题为《〈 爱丝漫游仙境 〉影响了少年作家》的报道。
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高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好不要涉猎太多,而是用同一种教材,反复进行模仿,不求多但求熟练,通过不断重复巩固,滚瓜烂熟以后,再扩大到面。这时,学生不仅没有心理障碍,而且信心大增,以后可以学得非常顺畅。
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
一个学期过去,又一个学期开始,女儿的书包里除了一叠叠的贴画剪纸外,慢慢地多了几本薄薄的书,那是文森太太借给她看的。文森太太的教室里有上百本图书,都是些图文本儿童读物。
从那时开始的很多年里,我们几乎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在饭桌上长时间的交谈,常常一谈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每天,她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且每次总是以“爸爸,你知道吗”开始的。
到了我们该收拾饭桌的时候,她就从书包里抽出那些图书读了起来。为了刺激她的学习欲望,增强她的自信,一开始,我装作对她的读书能力表示怀疑,或者根本就不信她能读得懂。我总是问她:“你能看懂吗?”
“当然能看懂!”
↑ 偶尔对弈
“你是只能看懂一个一个的单词呢,还是真的看明白了整个故事?”
“当然是看懂了整个故事呀。”
“真的吗?”
“真的!”
我打开书,指着其中一篇。
“你能把这个故事说给我听吗?”我问她。
“当然可以。”接着,她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书里的故事。
听完她讲的故事,我带着非常夸张的表情,瞪大眼睛,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看看她,一会儿再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她,说:“真不敢相信!你真能看懂?真看懂了!太了不起了!你怎么能看懂呢?谁教你的呢?”
“我自己看懂的,要不要我接着读下一篇,读完了再讲给你听?”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
她看起来颇为得意,只需稍稍花些工夫,就把爸爸给震了。
为了一再地让我“震惊”,她书读得越来越起劲,专门找难的、字数多的书看,看完一本之后,就给我讲故事。
我在多年以后,看到她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讲到,她为我讲故事,每次得到表扬,都受到很大的激励,就想讲得更多更好。她写道:“每次读完一本书,就在家里,苦苦地等着爸爸回来,讲故事给他听。”
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对孩子的赞赏能够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就是这么哄着她,让她给我讲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她因“上当受骗”而读书上瘾,从此养成了此后十几年不变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我很幸运,不但没有像许多忙碌的中国家长那样,在承受工作生活的压力之外,还要去找一个又一个故事,自己先读,然后,把孩子拉到桌前,不管他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他是不是打瞌睡,辛辛苦苦讲给孩子听。实际上,那样做,不仅家长太劳累,效果也不一定好。相反的,我偷了懒,还比较轻松地从她那儿“学”到很多,听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故事。在她讲故事的时候,我所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瞪大眼睛,微笑,大笑。当然,我也是真正地享受了女儿的故事。听完了故事,我该做的事就是,提问,再提问,赞扬。
多轻松的事儿,家长们为什么要勉为其难,给自己添麻烦呢?每天辛苦工作,下班回来,理当放松放松,抓紧享受人生,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再为教育孩子加一次班?
此后,在女儿6岁那年,我给她买了一本厚达750页的《麦克米兰儿童词典》,又给她买了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366夜睡前故事》。这本书收集了366个世界著名的故事,有家喻户晓的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还有个中国古代故事叫《皇帝的画眉鸟》。书中的故事,短的两三百个字,长的上千字。借助词典,她天天都认真阅读,把这本两百页的书看完了。在那之后的一两年里,是她给我补课,为我讲述许多我从未听过的故事。而当她正正经经地告诉我,这些故事那么有名,“爸爸你是‘应该’要知道的呀”时,颇让我汗颜。只是,那时的她哪里知道,她爸爸是大有毛病的教育制度下的产品。
她在我所构筑的这种“学术”气氛下,终于认认真真“诲人不倦”地把那300多个故事讲完了。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女儿读的是英文书,给我讲故事用的是汉语,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英译汉的翻译过程。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调动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综合性训练。
我曾经让来美读高中,寄住在我家的孩子每天讲一篇《时代周刊》的文章,只不过几个月,他的英文水平就大大提高,与父辈学一二十年英语,拿起《时代周刊》好像看天书相比,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家长在“听故事”的整个过程中,只须老老实实地充当一个认真、忠实的听众,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给您带来的愉悦和知识。提问,表扬,赞美,这就是您该做的。
何乐而不为呢?
为孩子找好书
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很小就培养起来。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好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效果。
一天,我到大学书店里转了转,意外的发现把我乐坏了。我看到了北京语言学院编的1981版的《实用汉语课本》。
这套书是编给在中国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用的,第一、二册共有50课,每册都有500多页。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英文解释,书中许多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小故事也全都是英文。对于英文能力已能阅读经典文学原著的女儿,用这套教材自学中文当然最好不过。
我在书店里把这套书认真看了看,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套十分完美的好书。这几本书当年在中国书店的售价总共不过是几元人民币。但是,在美国大学的书店里,每册卖15美元。
我认为,好书是无价的,只要从书中真正获益,就绝对值得。书是文化“软件”,不能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啊。前几年我去哈佛看女儿,在她的宿舍里看到这一套书还放在她的书架上,就知道它们的价值了。由于选对了教材,她几乎不需要辅导就可以自学。她有时一天看几十页,学两三课,而且每道练习都做,每条解释和每个文化背景故事都读下来。
按一般人的看法,学一门外语,总该有个老师吧。不过,我不这样看,我跑到大学的书店,看了大学生使用的法语和西班牙语课本,随手翻一翻就把这两本书一起买了回来,同时,还买了和这两本书配套使用的习题集,又到大学的语言室录制了几十盘录音带。
对于理解力强的小孩子,学习外语可以直接使用大学的教材。好的大学教材浓缩度高、系统性强、知识点完整,什么内容都包括在里面了,可以解决所有的基础知识问题。对于阅读理解力强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买专门为孩子写的教材。靠那些儿童课本学外语,要想学到一定的高水平,犹如缘木求鱼!那些简易教材,知识点太离散,学完一本再找下一本,知识点既有重复的,也可能不一定衔接得好,最后可能是买回一大堆书,看着让人头大,信心都没了。
我为女儿小时候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准备的书,是使她成功地学习两种语言的好教材。我选的法文和西班牙文课本,是美国很多名牌大学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教材。这两本书都是硬封面精装,大开本,小字体,内容丰富。虽然都是从最基本的会话开始,但是课程内容进展很快,覆盖4 500多个词汇,除了语言外,每一章都有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这两本书都是编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用英文。美国好的教科书有一个特点:极为详细。只要有一副好头脑,再有一本好书,基本上是可以自学的。这两本书和配套的辅助书都是集培养听、说、读、写4项能力为一体的教材。选择好的教科书,是使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的保证。
选择那些可能影响思想行为和道德文化修养的书,是家长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孩子童年、少年期,那时候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任职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30年的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以“大反对家”著称于世,他写下了许多灿烂的法律文本,是美国史上资格最老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离职时年近91岁。他说:“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我在这里犹豫着没有把原文的The medicines of the soul顺口意译为精神食粮而是直译为灵魂之药,是因为试想一下,吃错药,还是吃错灵魂之药,会是多么可怕的事。
美国大书店都有为年轻读者推荐的书目,女儿学校的老师会很负责地推荐许多好书,绝不怕吃错“灵魂药”。中国的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作家和书店都有责任为学生们推荐好书。让我很感宽慰的是,1992年我带11 岁的女儿回国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外文书店买了几布袋子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书籍。幸运的是,我们抢在女儿上小学、初中,学校功课比较轻松的时期,让她读了许多中国文学的精华,使她知道除了曹雪芹之外,还有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以及其他近现代作家;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外,还有《家》、《春》、《秋》、《骆驼祥子》等;认识了宝玉、黛玉,觉新、觉民,甚至林道静等很多中国与她同龄的孩子都不熟悉的名字,使她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有一点粗浅的印象。
我认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将聪明才智用于为孩子挑选好书就已足够,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处处挺身而出,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挑选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家长能为孩子指出方向,引导孩子读名副其实的好书,让孩子独立自学和思考,自己去解决种种问题,足矣!这就迈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一大步。
家长能教什么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