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指环王      更新:2021-06-11 16:41      字数:4791
  如今的科普主要由报纸的副刊在做,出版社大都亏不起了。而报纸的副刊虽还能维持,但情形如何呢?仅吃饭后是站着还是躺着,全国的报纸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说法,弄得中国人民吃了饭不知怎么好;要不要淘米?什么时候吃药,副刊们敢跟别人矛盾,也敢跟自个矛盾,你还能说什么?
  眼看着这样下去不行,副刊们转身投入企业的怀抱,于是,新的一轮商业化科普兴起。把美国杜邦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料买来,生产什么“白金”、“黄金”的,科普助上一臂之力。空调上加个变频装置,副刊们给的篇幅大过慧星撞木星的,不想在此谈到钱的事,只为自己曾经让朋友在副刊上做过类似的事深深忏悔,只怕日后有评论家指责,后生不屑,我也有过一些旧帐的,不那么干净的。
  我们是一个敬仰科学的民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在战略上重视科学,在战术上藐视科学,是工业学大庆那阵子?还是科普的时候?
  我们把科学像鸡尾酒一样地分成三层,顶层的是科学家,第二层是政府官员和各类有识之士,第三层是科普的对象。他们对科学的掌握可分别由三种不同的文体来形容:科研报告、记实文学、连环画。
  问题是科学只有对错,是容不得漫画式的图解和形象化的演义的。从科研报告到记实文学还好说,至多是去掉了些数字,多了些直观和激动人心的描述:
  我们由此可增产106倍,合全国人民每人500千克……
  而连环画呢?神奇的金属、超级木材、自己会跑的房子、会说话的米饭……尽是这些东西啊。
  唉,这样的科普不要也罢,误事啊。
  但我们又是一个多么需要科普的国度啊,那一棵棵被放倒的参天大树,最终成了伐木汉子的烧酒钱,成了李阿姨家实木地板;那一项又一项的首长工程,任期工程,是成了官道上的阶石,也成了科学的败笔,金子炼出来的粪蛋……太多的事实急切地等待科学的手的抚摸。
  我的心里曾经幻想过一种“科学发言人制度”,每一门学科由少数经严格筛选的,在学术上有高深境界的,善于表达的,让他们承担起科普于全国的重任,当然,国家也须对此予以重酬。他们不见得就是真理的化身,但我们能够离开真理近一点也是好事一桩。
  如果人微言轻的办不了这类的大事,我倒建议把误事的科普放一放,来个全国范围的普技吧,“技”这个东西不容易走样,似也是国之急需。
  ……
  想说的还有不少,但重病之人大谈国是倒显着几分矫情,其意也苍凉,不如打住,留个话尾给他人续下去吧。
  搏傻人生
  2000年10月5日 天气:小雨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很典型的场所景:
  一艘乌篷船,在一个不知名的码头即将揭缆起航,船头坐着的是一个没长了多少胡须的年轻人,他的父母,族里的长辈,扮演着送行的角色,谈不上什么杨柳依依,肝肠寸断的分离之苦,但叮嘱几句是免不了的。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话:在外面不比家里啊,一切当心啊,自己长个心情啦……
  诸如此类,这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最精彩的往往是那么一句:记住,吃亏就是福。
  吃亏就是福,这是孕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精髓的一句劝告。
  当然,现在我们已很少听到了,在过去的某一些时刻,它确实经常被人提起,也是很多人以此安排着自己的生活。
  吃亏就是福吗?在现代人看起来这是矛盾得一塌糊涂的话。前几日翻看报纸,看到证券版所占的地位日见扩大,忽然想起在证券的战术中有一条叫作“搏傻主义”,竟然是这句的翻版。当然不如它的精彩不如它的直白,但用意和意境确是一致的。
  何为“搏傻主义”?我的解释可能是非专业的,搏傻是相信有人比你更笨,比你更傻,就这么简单。一个股票你藏着藏着,眼看不对了,就像长大了的女儿再留下去要反目成仇了,于是你定了一个价钱把它掉,这时候你心中假设的前提是什么呢?你心中假设的前提是有人比你更傻,有人比你更不知道这个股票的价值真实几何,所以他会买了去,就这是股市当中的搏傻。
  搏有人比你更傻,搏有人做你做过的事情,搏有人做你做你失败的事情,我们的股市就是靠这 样的一个原则在运转着。
  回过头来看,吃亏就是福,这句自相矛盾的话,他的内涵其实就是搏傻。吃亏,表面上是你傻,但吃亏,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有人比你更傻,有人会为着你的吃亏对你做某些事情,为你做某此事情。所以,吃亏,便是福了。
  一代傻瓜在成长,另一代傻瓜在远远地看着你。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靠傻来取胜的,这是一个崇尚傻的国度。小而言之,一个人字写得不好,必有人说了:你看看,这人字写得不好,但人倒实在:一手字龙飞凤舞的,便有人说,别看字漂亮,心里不知怎么回事。一个人不善言辞,便有人说了,老实人,好人都这样。丈母娘选女婿如果用一个傻字,好事基本上就成了,很少听丈母娘这么说:这小伙子贼精贼精的,看样子我女儿嫁给他不会错的。我们只听到说:傻女婿一个,图个安稳吧。
  公司党委书记,乡长选干部,出口的味道是:“唉,小伙子憨憨的,不错。”连升两级。“小伙子憨憨的,心地可好了。”连升三级。哪天领导握着你的手对你说:真有一套,连我都服了你。你在位子上呆着吧,领导会用你的,但也会为你腾出时间为你计划一个紧箍咒啊大铁链这样的东西,这叫什么:用你所长,避你所害。
  傻傻的文化也是如此,从小临着字帖,好不容易把一笔字练得有棱有角,方是方圆是圆,向背分明,偏有人觉得不够老成,不到火候,于是开始走傻一道,傻人把这个老成的字,写得儿童般的稚气,写成枯瘦老人般的没有血性,于是有人在旁说:成了。
  为文的人也是如此,一生的力气、一生的血肉,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丰腴了一点,但有人说:这样的文字嫩了一点。一直到文人熬得像一只油灯快熄灭的时候,脂肪没有了,筋骨露出来了,遣词造句也不敢有一点点的奢侈了,一个字一个字抠着用时,别人说,文章老成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傻的国度,我们因傻而得福,慈禧太后傻吗?不傻。我竟然看到有历史学家说她傻,她撤兵了,她没打,她要把清朝的家底跟八国联军这么干一场的话,中国的国力还将衰退多少多少年?所以,慈禧太好是搏傻搏对了。
  一时间,我有点悲哀,为了中国人的搏傻主义。
  忽然不知怎么想起了美国有一个总统,从小就知道去捡地上五分钱的硬币而不去捡人家扔给他的一毛钱的硬币,意识到这也是搏傻活动的一个生动的经典的教材。
  敢情在国外也有搏傻这么一说,敢情在国外也有把搏傻玩得很好的总统,心中又宽厚了一些。
  外国人傻吗?外国人也不傻,当比尔盖茨看到了中国,当美国的软件商看到了中国每一台机器上都灌满了盗版软件,他们只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呼吁啊诸如此类,但并没有动真格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不让中国人用盗版软件,中国人就不用他们的硬件,不会用他们的电脑。而中国人用惯了他们的电脑软硬件,不愁没有一天不用他们的正版软件,也许到那一天,一个Office的软件会有两、三个G的体量,这时候,他们会把钱一下子全部赚回来。这是现代版的搏傻主义,也是e时代的搏傻主义。
  忽然想想,我们可以提倡一下搏傻主义,在这个人人奋勇争先追求最大利润,每个人都不愿意做傻瓜,都想着谋取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的时候,我觉得,要提倡一下搏傻主义。你想一想看,即使遍地是黄金,人心如果都是一样的,那哪里来你的机会呢,那个美国总统如果老是捡到一毛钱的硬币谁又有兴趣第三次第五次的再对他投呢?因为100个人里面99个人都是捡地上的那个一毛的硬币,那一毛的硬币是常规的思路,是正常的思路,但常规和政党并不意味着通向成功。
  搏傻,吃亏,可能走的是一条远路,但如果吃了100次亏以后,第101次就是辉煌的成功,这样的亏,吃它又何妨?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吃亏就是福的古训,但是在整个市场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循环当中,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全的捡一毛钱的精神。我们很少看到哪个为五分钱弯下腰的,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一个晚来者,我们捡一毛钱的机会太少了,捡捡五分钱吧,等着那捡一毛钱的机会的到来。
  我们的小姐们在挑选丈夫的时候也不妨搏一下傻吧,每个都要相貌堂堂,都经要统领万军的将领之才,哪里去找?更何况伴着这样的将帅的日子也不见得如何滋润,找一个傻一点的吧,傻的懂你心,听你话,不也OK了吗?
  前几年流行过郑板桥的一个拓片,上书是“难得糊涂”,我觉得精神还是一致的,只是复杂了点,建议那些搞书画工艺品的,请一些名家高手,单单写就这个傻字,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走入我们的企业,走入我们的机关,走入我们的家庭。
  中国人变傻一点不可怕,因为有机会。中国人再这么精明下去,地上的一毛钱会没有的。小女哪一天如果能够负笈出学,我真的想现在就送她一个大大的傻字,告诉外国的同志们,那个单人站着的,边上乱哄哄的一大堆的字,中国人称之为傻,它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像中药,像中华料理。
  它叫傻,傻的可爱。
  匆忙人生
  2000年10月6日 天气:雨
  已是清点旧物的季节了。
  在这些事情上又体现出癌症等慢性病的好处来了,只要你够细心,不回避,你总有机会把一切安排妥当的,清点旧物就是一例,妻与我共同做这事。
  旧物中一件寻常的工作日志引起我的注意。
  那是一本很考究、精致的黑色皮革制品,大16开,封金边,烫金花体:1997。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本子,也知道里面是什么:每天有一格印好了日期星期的,等你交待行踪的,还有每周要事、每月大事、通讯录、度量衡之类,更有时区换算,以示主人已然进入国际社会,很像山野小宾馆的总台,挂几个廉价石英钟,指明现在巴黎没有醒,雪梨的天早亮了,同时无声地威胁你:世界各国各色人等都住得,你就不住?
  还记得是谁送的,它沉甸甸的手感让一向喜欢精致纸制品的我手痒,准时启用。
  我随意翻看,时代不算久远,其中记载的很多事情我还历历在目的,记录大都简单,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我都用了春秋笔法,让今天行文日见臃肿的我惭愧,如:“与丁、石、涯三友聚于沉香阁,聊、吃、散”,由此便可想见当日的聚散匆匆,淡而无味了。多读了些,便在心中生了些感慨:
  “我曾经有过那么匆忙的人生吗?”
  关上本子,听它叹息般地沉闷地“卟”地合上,看见它老成地还呛出少许的灰来,我的思绪也幽幽然地散开……
  这是真实的记录,我丝毫不怀疑那曾是我的生活,那曾是我丝毫没有怀疑和反思过的生活。
  每周过十次的饭局、与二十个不认识的人握手认亲、旅游1次、加油2次、开会3次、洗澡4次,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我每天要赶200公里的路……
  这是所谓的经理人生、白领人生的量化,如果再加上所谓健身、舍宾、上网、泡吧等个人事务,时间真的够紧。
  我是这支队伍的早退者,但有很多人梦着想加入呢,也未见得有多少人肯主动退出的。
  我下意识地重新翻开那本子,努力回忆当年的人和事,试图证明一个刚从我心底冒起的疑问:这样的生活是必须的吗?
  饭局肯定能减一半去的,洗澡可以不用到半夜的,很多人不见也罢……
  我特意照了照镜子,确证自己眼睛里没有一丝酸葡萄的神情,然后庄严作出结论: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必匆忙如此的。
  我们体味春天的到来不应该是从BP机的信息栏里的天气预报;我们跟父母的交流不应只是接听电话里他们关心的唠叨;我们给孩子的亲吻不应是盖邮戳般机械;我们对妻子和丈夫不应只在周未的Shoping之后的一刻才语调温柔……
  如果我们不再匆忙,要做到这一切,何难之有?
  当年,我也觉得这种忙碌人生是必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