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
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1-02-17 11:49 字数:4803
庑┛颇勘匦刖际浴P悴趴葡瓤际圆撸倏荚游模枰κ哉呔哂泻芨叩难叮既”曜己芨撸宄?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杂文的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明经科主要是测试经典,即测试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中的人数较多。进士科是炀帝所创并且放宽了录取标准,它只试策,不考杂文,主要考文才。考中科举后只是获得了明经进士出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这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命为官员,当时的也就是做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样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在隋朝产生了,由此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的创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就给一般的甚至贫寒的子弟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同时,它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吏部和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朝大运河的开掘
大运河是隋炀在位时凿通的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之间的交通与交流有重大意义,它是南北政治、经济的纽带,也是南北往来的水上走廊,是一条带有全国性规模的大运河,使中国南北首次可以通航。隋朝运河共有5条,即广通渠、山阳渎(又叫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它们是分阶段开凿的,共用27年。587年,文帝为运送粮草和士兵攻打陈国,就将夫差所开的邗沟疏浚、拓宽,开挖了运河山阳渎段。它北起山阳,南到江都,最后入长江,将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文帝所修运河基本是上地段性的,真正使运河形成运河网的是隋炀帝。为了加强政治和经济统治,605年,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以东都洛阳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和洛水入黄河,使黄河水最后流入淮水,它是沟通黄河、淮河的最佳水路路线。同年炀帝又征发10万多淮南民众开邗沟,它是将文帝时的山阳渎再次整修和扩大,使其规格与通济渠一致。两项工程差不多半年就完成了。修成后的通济渠和重新整修的邗沟,水面宽40步,沿途两岸修建有宽阔的御道,植有榆树柳树,从洛阳到江都近1000千米,浓荫蔽日,并设置有40多所行宫,作为炀帝巡游时休息所用。
608年炀帝为巩固边防和对高丽用兵,下令征发河北100多万民众开挖永济渠。由于所需劳力众多,男劳力供应不足,大批妇女被征发服役。永济渠主要是引沁水向南到黄河,向北连通涿郡,全长1000多千米,工程极为浩大,并且河道宽阔。二年后,为了更进一步运送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炀帝又下令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它自京口(镇江)至余杭,全长400多千米里,宽30多米,是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拓宽。
大运河全长约2500千米,以洛阳为中心,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隋朝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调运,而且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南北交流和南北物资的调运,便得利于大运河,它是唐宋的经济命脉。隋朝开凿大运河是巩固统一、繁荣经济的重大工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由于工程浩大,又是短期完成,劳役过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炀帝开凿运河,是他雄心勃勃巩固帝王基业的需要,也是他贪恋江南美景和富庶生活、巡游东都和天下的需要。唐宋及以后各朝都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疏浚和整补,尤其是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凿疏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灭与唐兴
隋炀帝是有名的暴君,他杀父诛兄,登上皇帝的宝座;又奸嫂图母,荒淫无耻;建东都、筑西苑、修长城、开运河、巡天下,浩大而频繁的徭役征发,使百姓负担极重,甚至出现吃树皮野菜、煮土吃以及人吃人的悲惨情况。炀帝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他曾邀请西域各国前来隋朝,沿途各县都必须招待迎送。为接见他们,他在皇城端门外设置规模巨大的戏场,戏场周围灯火辉煌,持续了半个月,甚至还命人把市上的树木用布帛缠饰,向使者夸示富有。炀帝穷兵黩武,612年至614年三次出兵征伐高句丽都是无功而返,每次动用几百万人,致使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河北和山东是炀帝进攻高丽的主要军事基地。这里人民受害最深,加以水旱灾荒的发生,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王薄在长白山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薄号召农民不要为打高句丽而到辽东送死,各地起义者纷纷响应。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二征高句丽之机起兵反隋。他是隋代两朝重臣杨素的儿子,东征时在黎阳督运粮食,十多万人跟随他攻围东都。炀帝极为惊恐,立刻让进攻高句丽的隋军回朝,并派遣隋将率军抗击。王薄、玄感相继败死,但反隋局面已经形成。炀帝被农民起义吓得坐卧不安,每天晚上心惊肉跳,常在睡梦中大叫有贼,要几个美女像哄小孩那样摇抚才能入睡。
反隋义军形成了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江淮杜伏威军三大主力。瓦岗军因在河南瓦岗起兵而得名,领导者是翟让和李密。炀帝派张须陀带领精兵二万多人去镇压,瓦岗军在荥阳大海寺设埋伏,打败了隋军。次年,瓦岗军攻占了隋朝的重要粮仓,把粮食分给饥民,得到许多人的拥护,队伍更加壮大。隋炀帝派薛世雄带兵三万援助洛阳,进攻李密。窦建德知道后,在河间一带设埋伏,乘黎明大雾,突袭隋军,有力地支援了瓦岗军。江淮起义军阻断大运河的交通,直接威胁着江都。隋将陈棱带领禁军去镇压江淮起义军,但他不敢贸然出战,杜威伏就送他一套妇女衣服,称他为“陈姥”,诱逼他出战,结果大胜。
617年,李密进围东都,发布炀帝的十大罪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炀帝南巡江都进占长安,并立新皇隋恭帝,自立为丞相,掌握大权。各地贵族也乘机起义,割据一方。李渊出身于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贵族集团。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死后追封为唐国王,李渊袭唐国公。他是炀帝的表兄,他的母亲与文帝皇后同是北周大贵族独孤信的女儿。618年,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在江都发动兵变,绞死炀帝,隋朝灭亡。619年,李渊在长安废掉新皇,自立为帝,建立唐朝。620年,李渊次子李世民率军东征隋将王世充,包围洛阳。窦德建自河北进援洛阳,被李世民阻截,兵败自杀,王世充投降唐朝。在南方,唐朝派大将李靖平定了杜伏威,唐军又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于628年统一全国。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帮助下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强盛的大唐帝国。李渊建唐后立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太子常留居长安,协助高祖处理军政。秦王统领大军,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威望日增,成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连高祖自己都觉得能坐上皇位,是世民的功劳。世民任尚书令,居宰相之职,在征王世充回朝后,因其功勋高绝,李渊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拥有无比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权力。
从太原起兵时开始,世民和建成周围就已各形成一个政治集团。世民在晋阳起兵和削平群雄的战争中,收纳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名将;在天策府内置官属,设精兵,投靠他的人日益增多;开设文学馆招纳文人贤士,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18人入馆,同时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18人画像,号称十八学士;取得了重臣长孙无忌、宰相陈叔达等的支持。建成有宰相裴寂等的支持,手下有文将魏征、武将冯立等,此外还招有二千多勇士作东宫卫士,称为长林军。另外他们各自还招揽私人武装卫队。秦府集团势力的日渐强大使太子建成受到极大的威胁,太子便与齐王密谋倾覆世民。
太子先接近李渊的嫔妃们,尤其是他最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用尽一切手段对她们阿谀奉承。秦王攻克洛阳时,贵妃们私下里曾向世民要宝物并为亲属求官,世民回绝了。于是嫔妃们对他非常不满,都在李渊面前赞誉建成,诋毁世民。世民因李神通有功,就赏他一些良田。张婕妤的父亲偏也要这块地,李神通不让地。张婕妤向李渊告状,李渊对秦王更加不满。杜如晦从尹德妃父家门前过时没有下马,尹家恶奴就把他拉下马大加殴打。尹德妃反而恶人先告状,李渊更加恼怒世民,对他日益疏远。太子急欲扩大势力,就贿赂杨文干作外应,意欲铲除秦王。事败后,太子被囚禁,杨文干举兵反叛,被世民平息。626年夏,建成夜召世民到东宫饮酒,悄悄在酒中放毒,致使秦王吐血数升。秦王府的人感到形势逼人,共劝世民除掉建成。
建成、元吉为瓦解秦王集团,先是收买秦府的将领,把一车金银送尉迟敬德,被拒绝;贿赂不成,就派刺客行刺敬德;谋刺不成,又诬告他谋反。建成又以谗言说动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调出秦王府。这时恰逢突厥入侵,他们密谋让元吉代替世民北征,乘机调用秦王府的武将和精锐卫队,这样世民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元吉的一个手下将此阴谋告诉世民。世民就与谋士们决定:先发制人,伏杀建成。
626年6月3日,世民指控太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决定第二天早朝问个清楚。玄武门是宫城北门,为内廷警卫驻扎的重地,是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世民暗中把玄武门的将领买通,在他们的协助下,率兵埋伏在玄武门。建成、元吉一同入朝,当来到临湖殿时,发觉情况不对,忙调转马头往东宫跑。世民拍马追上,射死建成,元吉张弓射世民没射中。这时尉迟敬德率兵赶来助战,元吉中箭死亡。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迫于形势,退出皇位,李世民即位登基。玄武门之变把世民推上了政治舞台,为唐太宗大展身手提供了历史机会。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太宗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治较为清明,民族团结和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称唐太宗在位时的清明统治为“贞观之治”。
多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凋敝,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流失严重。为了恢复发展,太宗实行“抚民以静”的政策,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他还改进了隋代的仓储制度,在京师设太仓,各州县建立社仓和常平仓,储粮备荒;为了发展生产,还奖励婚嫁生育、兴修水利工程等。
为巩固国家统一,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权机构上,太宗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因此中央官制中的相权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中央政令的疏误。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太宗重视官员的培养与选拔,大力发展与健全科举制;注重官员的质量,精简政府机构;并制定宽简的《唐律》,废除苛法酷刑,实行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严以执法,宽仁慎刑。《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影响。唐太宗又改革府兵制度,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唐太宗特别重视人才和善于用人。为求贤纳才,他增设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要求大臣们注意选拔人才,做到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因此不拘关系的亲疏和资格深浅,广招贤才。他任用原东宫旧属魏征、韦挺等人,不记旧怨;又任用出身寒微的人,如提拔农民出身的士兵薛仁贵为将军。唐太宗用人能够舍短取长,知人善任。大臣房玄龄不善于理狱而长于谋略,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而长于临机决断,太宗使他们各得其所,人称“房谋杜断”。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少见的良好政治风气。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大臣们大多能直言极谏。魏征就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