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1-02-17 11:49      字数:4814
  镳┦抢飞嫌忻谋┚ê岵斜ㄎ叶雷穑诎担诵幕辽ⅰ?79年,晋武帝兵分六路大举攻吴,并派王等率水陆大军从益州出发进攻建业。吴国在江河险要处,设置铁锁横拦江中,企图用铁链锁住长江;又作长几米的铁椎,暗置江中,以铁锥破坏西晋的兵船。王用大木筏开道先行,当木筏漂过时,便将铁椎拔除;晋军又在船前安装了十多丈长的浇了麻油的大火炬,用火烧断了吴军的铁链。孙皓见大势已去,自缚起来向晋军投降,至此全国统一于西晋。
  西晋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轻徭薄赋,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也比较安定。西晋的短暂统一,避免了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淝水之战
  短命的西晋灭亡后,天下又陷于混乱。在南方,司马睿建立东晋。在北方,前秦以武力统一了北方。于是南晋、北秦两国对峙。
  前秦的皇帝是苻坚。苻坚从小就有宏图大志。他重用汉族寒士王猛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整顿朝政,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改革军队,提倡教化。苻坚号召流民回乡生产,并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鼓励吸收汉族文化。但前秦王朝并不稳固,那些投降前秦的各族贵族希望分裂前秦,建立自己的政权。382年,苻坚召集群臣,提出要倾国而动,击灭东晋,一统中国。这遭到以其弟苻融为首的大部分大臣的反对。苻融明白自宰相王猛死后,建立在多民族基础上的秦朝民族矛盾开始激化。而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豪贵姚苌则极力赞成。苻坚决意南下,朝野为之不安。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大举进攻东晋。苻融是前锋都督,统步骑先行;姚苌带领蜀军东下;苻坚亲帅主力殿后。各路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日。苻坚不无骄傲地认为这百万大军即使把马鞭丢入长江也能阻断江水,晋军插翅难飞。
  东晋王朝只图苟安于江东,从未打算统一全国。年幼的孝武帝即位后由谢氏家族辅政。宰相谢安颇有才智。他起用失势的士族,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减免赋税徭役,缓和阶级矛盾;又征募北方流民组织军队,由谢玄负责训练,号称“北府兵”。这些措施使政权相对稳定。
  当前秦大举进攻时,东晋命谢安统筹全局,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等率领8万北府兵北上抗秦。十月,秦军前锋攻克寿阳,首战告捷。晋将胡彬退守在淮河山峡中的军事据点硖石,苻融命秦军竖栅截流,隔断淮河,堵住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向谢玄修书告急,不料告急文书被秦军搜获。谢玄畏惧秦军,不敢前进。苻坚知道此事后,率轻骑来到寿阳,并派东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朱序虽备受苻坚恩宠,但心在晋国,就建议晋军先下手为强,趁秦国百万大军尚未集合齐全赶快攻打他们。谢玄于是命令刘牢之率精兵,突袭秦军,秦军大乱,四散奔逃,争渡淮河,落水者多人。晋军水陆并进,屯军于淝水东岸,与寿阳秦军隔淝水对峙。秦军遭此失败,苻坚很吃惊。苻坚登上寿阳城楼眺望,只见晋军阵容整齐,旌旗飘扬,附近的八公山草木茂盛,风吹草动,好像满山都藏着晋军。谢玄请苻坚让出一片战场,以便晋军渡河决战。前秦诸将大都反对这一请求,苻坚却想乘晋军渡河时突袭,一举成功,就同意后撤。秦军一退,晋军竞渡猛攻,锐不可挡,于是秦军阵势大乱。苻融企图稳定军心,被乱军杀死。朱序又趁机喊秦军败了,秦军更加混乱。晋军趁势进攻,秦军战死被踩死落水而死的不计其数。苻坚单骑逃回淮北。秦军败退时,一路上听到风的呼啸和鹤的啼鸣,还以为东晋军队在追赶。
  淝水之战后,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少数民族贵族乘机纷纷建立许多割据政权,并互相混战。东晋王朝则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不思进取,逐渐衰落。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孝文改革
  拓跋氏原来在山西建立过政权,后被前秦苻坚攻灭。淝水之战后,拓跋氏重建政权,国号魏,定都山西平城。此后几十年间,北魏先后灭掉了其他地方割据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胡汉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多次进行了改革。
  北魏初建时曾得到中原汉族世家豪强地主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即宗主,拥有大量的人口、田地、财产,负责地方统治和征发徭役租税,成为北魏的地方基层政权。这种宗主督护制保障了地方利益,却削弱了中央权力和财政。宗主剥削属下的农民,发展势力,处处制约政府,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以孝文帝和冯太后为代表的孝文统治集团的改革势在必行。
  孝文改革首先围绕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当时执政的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她是颇有才干的女政治家。献文帝死后,10岁的孝文帝继位,她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从公元484年开始,她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第一,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北魏前期吏治败坏,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6年。官吏没有俸禄,生活来源靠自行搜刮,巧取豪夺。冯太后针对吏治的混乱,规定官吏任期由政绩优劣决定,并推行班禄制,即给官吏发俸禄,官吏贪污价值一匹绢以上者一律处死。第二,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大片荒芜,世家大族乘机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益困难。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可向政府领受露田(荒田)40亩,女子20亩,用以种植谷物。因为土地要休耕轮种,露田可以加倍或两倍授给。另给男子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人年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可以传给后代。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三,建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冯太后废除了宗主督护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这三长负责掌管田产、户口,征发租调徭役,维护地方治安等。三长制的建立确立了户籍制度,巩固了地方统治秩序。冯太后的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主要进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文治改革。魏都平城地处边塞,气候严寒,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运输也不便利,而迁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总是阻力重重。文帝首先取得任城王的支持,并精心编导了一幕“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喜剧。493年,文帝亲率30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洛阳,准备大举南征。当时正值秋雨绵绵,军队疲惫不堪。众大臣纷纷跪在御马前,叩头哭劝,请求停止讨伐南齐。孝文帝让群臣在南征和迁都之间选择,百官宁愿迁都也不愿冒险南征。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从平城迁来的人都得改为洛阳籍,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同时,他们都得改穿汉服,学说汉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号召胡汉通婚。孝文帝改姓为元,并带头娶4个汉姓女子做后妃,又为5个弟弟娶汉人为妻,并把公主们嫁给汉人。
  孝文改革是成功的,它缓解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鲜卑贵族在北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隋文帝统一南北
  北魏崛起后统一了五胡十六国,北周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成为南北对峙中北方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迫使自己的外孙、9岁的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在北国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隋朝。文帝积极改革,增强实力,灭掉了南方陈朝政权,结束了东晋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南北。
  杨坚生于贵族之家。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因辅佐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后来袭父职,他的妻子独孤氏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爱女,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宣帝好酒色,常在后宫酗酒,并实施严刑酷法,统治无道,北周政权日趋衰落。宣帝死后,宦官郑译、刘假传遗诏,召杨坚进宫,并极力主张让他入宫辅政,杨坚因此总揽军政大权,并逼迫彦之议交出天子玉玺和兵符。为防止各地的诸侯王发动兵变,杨坚借口赵王要嫁女儿给突厥,把北周皇室成员召进京都,又让静帝下诏书把威望极高的元老重臣尉迟迥召回京师。尉迟迥统兵数十万,北联突厥,南结陈朝,在相州举兵反杨,同杨坚对抗。杨坚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发兵讨伐,尉迟炯兵败自杀。杨坚在重臣李穆、韦孝宽的支持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平定了各方叛乱。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是因其父封随国公,而随字不吉利,国号便改为隋。隋朝建立后,文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改革措施,国力渐渐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隋初,北方突厥的势力强盛,与隋朝对抗。突厥可汗曾率军南下大举侵隋,隋军损失惨重。后突厥内部发生叛乱,隋才得到短暂安宁。不久突厥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并分裂为东、西两汗国。文帝利用突厥的分裂进攻突厥,突厥大败,东突厥归附隋朝。隋文帝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转而集中兵力于南方。
  文帝积极作伐陈的准备工作,令大将军贺若弼和韩擒虎镇守离陈国较近的广陵和庐江;大将杨素调集水工大造战船,做渡江的准备。587年,文帝灭掉后梁的割据势力,扫除了向陈进军的障碍。588年,隋文帝诏告天下,历数陈后主的罪恶,以瓦解陈军斗志,为战争做好舆论准备。之后,文帝令儿子杨广率兵50多万兵分8路,南下攻陈。
  陈后主从小生活在宫廷中,根本不知创业和守业的艰难,沉湎于酒色,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劝后主以国事为重的就被后主杀掉。当后主得知隋朝进攻后还不以为然,宣称有王气在陈国。隋朝首先在长江沿岸对陈军发起全面进攻,陈军毫无抵抗力,隋军乘胜包围建康。589年初,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分两路攻入建康。后主和张贵妃、孔贵妃躲到景阳殿的枯井中,最终还是当了俘虏,陈朝灭亡。自东汉以来4个世纪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南北又归于统一,全国进入稳定时期。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就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是政府以不同科目对学有所长的读书人进行考试的制度。贵族和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第关系做官,除此以外的子弟经过科举取得做官资格后,还需再通过吏部考试,考试合格的才可以做官。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完备和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清朝末年被完全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它起源于门阀等级制度盛行的时代,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对各种人才择优而用,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使用的是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曹操为网罗人才一再宣布“唯才是举”,曹丕在此基础上采用九品官人之法,就是选择有见识的官员,任各地方的中正,负责评审本地读书人的才能德行,将他们分为九品(等级),以此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后来九品中正制流弊百出,严重地压制并摧残了优秀人才。由于许多寒门及庶族地主强烈要求参与政治,统治者也迫切需要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为它的统治服务。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
  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有德行)和清平干济(有才能)二科,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吏按这二科推荐人才,这被看作是科举制的开始。隋朝的科举制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特科,一种是常设科目。603年隋文帝下诏,以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等科目选拔人才。以后科举的名目逐渐增多。607年,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这些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固定的常设性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这些科目必须经过考试。秀才科先考试策,再考杂文,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