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1-02-17 11:49      字数:4793
  龆ü槭艉撼G?3年,呼韩邪派儿子右贤王到汉朝做质子侍奉汉朝,并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表示归汉。宣帝亲自出城迎接他,并且从经济和军事上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掌权。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呼韩邪主动提出和亲,愿意做汉家的女婿。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有空谷幽兰般的姿色和才情。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琴棋书画俱精而被选入宫。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像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把她画得平平庸庸,致使艳如桃李的她在后宫呆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给了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服饰华丽、容貌丰美,呼韩邪无限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可是君无戏言,只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时过境迁,元帝还是想念昭君,他愤怒地把贪婪的画工杀死。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儿子长大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二女都嫁给了匈奴的贵族。呼韩邪单于病死后,昭君按照匈奴习俗,嫁给了新单于。
  王昭君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匈奴,并且大力传播汉族文化,使两族人民在很长时间免受战争之苦,促进了汉匈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昭君出塞对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巩固和加强了汉匈的友谊和团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佛法东流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西汉时期经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技术、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叫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65年,生于古印度释迦族的皇族之家。他是净饭国王的太子,生活优裕,勇武聪敏,但喜欢沉思冥想,思考人生问题。19岁时他放弃荣华富贵,离开双亲、宠妃和娇儿出家学道,历尽辛苦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探寻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了佛陀。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即释迦族的圣者。佛教弟子称他为世尊,并把他觉悟的十二月初八定为成道纪念日。佛教的重要教义是因果报应说和轮回学说。因果报应是指现世祸福直接导因在前世,报应可以在来世也可以在死后,行善上天堂,行恶入地狱。轮回学说是指身体死了,精神不灭,可以再转入人世,修行的人可以由前生前世的牛羊转为现世的人和后世的神,如果作恶多端来世将受到更重的恶报。释迦牟尼去世后,圣体火化,所遗留的舍利子由八个国家分别供奉保存。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印度,他规定佛教为国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渐发展壮大。
  公元前3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西域各国。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汉哀帝初年,大月氏派使者伊存出使长安。伊存信奉佛教,博士弟子景卢跟着伊存学浮屠(佛)经,这是佛教传入我国的开端。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徒是帝王贵族。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就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招聚方士沙门,祭神求福,为浮屠斋戒祭祀,并到处宣讲佛教故事,还劝明帝刘庄信仰佛教。永平八年的一天晚上,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神人在宫殿前飞来飞去,忽然升到天空,往西飞去了。刘英给明帝圆梦说这个金人就是佛,佛高一丈六尺,通体都是金黄色,颈项上有日月光辉,并且劝说明帝赶快斋戒沐浴,到天竺国取经求佛。明帝先派张骞等12人到西域大月氏国抄写佛经;后又派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到天竺(印度)学习佛法。公元67年,两位印度名僧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应东汉政府的盛情邀请,用白马驮着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来到洛阳。他们来到中国,向明帝讲解佛教教义。明帝令人把大师带来的贝叶经文译成汉文。第二年,东汉政府调拨库银和良工巧匠,在洛阳城里修建了我国第一所佛寺白马寺。佛经由此在我国取得了正式合法的地位,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思想工具。东汉末年,西域的一些名僧来到白马寺翻译佛经,促进了佛教的流传。
  佛教的虚幻性点燃了众多人的希望,下层民众渴望摆脱今生的痛苦,企盼来生的幸福。统治者利用它的软化政策统治国家。佛教逐渐本土化,并和儒家的孔孟之道和道家的黄老思想融合协调,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宗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王莽改制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比周公,仿照《周礼》,在土地、奴婢、货币、官吏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制,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前后,西汉已经由强盛而转向衰落,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的旗帜下,王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这个受人非议的改革家,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政策加重了社会灾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王莽是元帝皇后的侄子,靠沽名钓誉发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土地兼并和畜奴、买卖奴隶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归国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田产过多的要捐出去;没有土地的,官府按规定分配;不执行命令的被流放到边境。但当时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僚和豪强手中,他们群起而反对,各级官吏也拒不执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下层阶级也没有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过了3年,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制度,企图以此控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五均是由政府统治工商业的经营并管理物价。六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由官家管理。但王莽用来管理五均六的多是富商大贾,他们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损公肥私,结果改革的收效甚微,反而助长了不良之风。
  此外,王莽又先后5次进行货币改革。频繁而又不合理的币制改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币制改革时,新币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下层民众就大量使用私币。王莽用重法严禁私钱的流通,一家藏有铜、炭,就被认为是私自铸钱,邻近5家都要受到牵连,一起被官府没收为奴隶。民众苦于生计,出门去生产经营,所得到的还不够交税;闭门在家,横祸又会从有铜的邻居飞来,纷纷起义。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肆改革,他更改官制和郡县的名称,数次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有些郡县改得连官吏和百姓都记不住;还不断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在改革的同时,又大兴土木,并派官吏广征淑女,巧取豪夺,供其享乐。他大量派使节和军队到各少数民族宣扬新朝的政德,又挑起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调兵遣将,征发人力。沉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的骚扰、残无人道的刑法使下层民众无法生存,终于爆发了震撼全国、推翻新朝的农民起义。
  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他所实行的改革,没有一件是顺利执行的,大多是半途而废,朝令夕改。但王莽也有历史功绩。他在改革中,修改了秦汉时代的度量衡制度,使它更加完备和统一,后世的度量衡制度大都是根据王莽的制度来的。他还规定,如果地主不耕种田地、任其荒芜的要受到处罚;城市中房屋住宅前后不种树木的要受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也要受罚。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在他统治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明帝、章帝时中兴气象继续发展。从和帝开始,外戚宦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东汉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由太后临朝,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掌握朝政、辅佐王位;小皇帝长大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消灭外戚,宦官又掌握了大权,形成宦官专权,或者宦官、外戚共同专权的局面。
  东汉第一位专权的外戚是窦宪。和帝10岁继位,窦太后临朝,她的哥哥窦宪掌握朝政,独揽大权,由此开始了外戚专政的局面。渐渐长大的和帝无法容忍窦宪的行为,于是利用宦官郑众掌握的禁军力量,清灭了窦氏势力,夺回政权。这是外戚与宦官的第一次较量。和帝为了酬谢郑众,封他为侯,开创了宦官封侯的先例,宦官把持政权的局面也由此开始。
  外戚专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梁冀。梁冀的妹妹是顺帝皇后,梁冀不学无术、无才无德。顺帝死后,梁太后和梁冀先后选立2岁的冲帝、8岁的质帝、15岁的桓帝。梁太后注意从外戚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她并用外戚和宦官,又扩充太学,尽力争取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冲帝死后,梁冀又立质帝。质帝年龄虽小,却很聪慧。梁冀的独断专行、骄横不法引起了他的不满,质帝当面指责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怀恨在心,使人毒死了质帝。质帝死后,朝中重臣李固、杜乔等人联名请求立清河王为帝。清河王为人严明,很有声望。梁太后和梁冀在宦官曹腾等人支持下,逼死清河王,拥立年幼的刘志为桓帝,桓帝又娶梁冀的另一个妹妹为皇后。梁氏家族地位更加巩固,把持朝政近20年。梁冀的兄弟和儿子都是万户侯,他的妻子被封为襄城君。官吏升迁调动都要先到梁家谢恩,然后才敢到朝廷办手续。梁冀还霸占了洛阳附近的民田,兴建梁家花园,绵延数千里,抓了几千民女做奴婢,并在洛阳附近建立了兔苑,周围数千里,立禁令不许别人触动苑中一草一木。西域一个商人不知禁令,偶然打死了一只兔子,为此受牵连的有十几个人。159年,桓帝的梁皇后去世,桓帝便和宦官单超、徐璜等5人合谋消灭梁冀。他们趁梁冀派亲信进朝监视的机会,说这些人私自进入宫廷图谋不轨,派禁军包围了梁府,将梁家男女老少斩尽杀绝,并没收梁冀大将军印,逼他自杀。被牵连的人众多,朝廷大官几乎全被罢免,梁冀被抄的家财有30多亿。宦官单超等5人同天封侯,称为“五侯”,从此宦官独揽大权,权势达到顶点。宦官的兄弟、亲戚被派到各地做官,他们贪赃枉法,榨取民财,杀人越货,与盗贼没有区别。侯览的哥哥在四川做官,经常以谋反罪诬告别人,然后侵吞别人的财产。民间咒骂宦官五侯专权是“一将军死,五将军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统治集团专制制度的结果。专制制度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就是一切权力的化身。外戚利用皇帝幼小掌握朝政,宦官又利用消除外戚的机会掌权。无论外戚或宦官,都力图自己操纵政权,甚至任意害死皇帝,再立新皇,东汉的统治就在这种政治腐败中走向灭亡。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势之争。东汉政权自和帝后长期被宦官外戚轮流把持,到桓、灵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败黑暗,宦官专权也到达了顶峰。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反对宦官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受到惩罚,本人以及亲属、门生等或被逮捕,或被流放,或者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东汉后期,官吏的任免权被宦官控制,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在朝中不断遭受排挤和打击,而作为官吏后备军的太学生们更是感到仕途无望,于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宦官集团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抨击时弊,品评人物,被称为“清议”。有识之士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专权,挽救危机四伏的东汉统治。清议之风的盛行,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153年,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安葬时葬礼隆重超出常规,刚正严明的朱穆令手下挖掘坟墓,亲自检查,发现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