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
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1-02-17 11:49 字数:4822
汉武帝即位后,首先举行的一件大事是召集天下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大儒董仲舒提出,诸子学说使国家不能保持一贯的政策,法令制度常常改变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建议政府只用讲儒学的人为官。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各地举荐来的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罢斥,同时任用考试优秀的儒家学者。这样一来,只有学习儒家学术才有做官的机会。武帝又改组领导班子,起用了一大批好儒学的人,如用好儒术的田做丞相等,以此来褒扬儒学,贬斥道家等诸子学说。
汉武帝的改革激怒了黄老学说的首要代表窦太后。窦太后大力打击儒家,并找借口把鼓吹儒学的人投入监狱。窦太后去世后,武帝重用儒生,把官府里非儒家的博士一律免职,排斥黄老刑名等百家学术于官学之外,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提倡的儒学,是在原来孔子仁义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神化皇权、鼓吹王权神授的思想,又接受法家君王独尊、增设刑法、任用酷吏的学说,成为一种儒家王道与法家霸道杂合的思想。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统治,只是他们采用的手段不一样。秦始皇烧掉诸子百家书籍,企图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结果失败了。汉武帝则采用引导的办法,提倡儒家学说,确立儒学为官学,从而开创了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独盛的局面,儒家由此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抗击匈奴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好战的游牧民族。自汉朝建立后,匈奴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畜财物,对汉政权构成严重威胁。汉朝初年,经济凋敝,无力抗击匈奴的侵犯。汉高祖虽在公元前200年抗击匈奴,却被匈奴军队围困于白登山,最后以和亲政策解了白登之围。以后汉朝皇帝也被迫采用这一政策,送给匈奴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米等。但匈奴既不放弃和亲利益,又不停止武力掠夺财物,虽然西汉王朝前后有八次和亲,也只能换来暂时的和平。
武帝时期,封建政权稳固,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事抵抗力加强,抗击匈奴的条件已成熟。公元前133年,马邑的豪强聂壹上书武帝请求反击匈奴,武帝便采纳了他的建议。马邑之谋揭开了汉朝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从前133年至前119年,汉匈多次交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领兵抗击匈奴的三次决定性战役:河南之战、河北之战和漠北之战。
卫青出身奴隶,少年时是平阳公主的牧羊奴,他的姐姐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女,由于姿色出众,被武帝选入皇宫,后来又被立为皇后,卫青被封为车骑将军。他英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7次远征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被封为长平侯。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姐姐的儿子,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强壮,武帝让他领兵出击匈奴,他先后6次打败匈奴,开辟出河西地区,被封为冠军侯。
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大将军卫青领兵出击。他采取避实击虚、迂回进攻的战略,从敌人的后路包抄,发动突然袭击,打败了匈奴,收复了长期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武帝在那里建立朔方郡,将10万人迁到那里,作为边防重镇,并重修旧长城,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带兵远征,他从陇西两次出击,围攻歼灭匈奴,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汉朝在那里设立了河西四郡。四郡的建立不但切断了匈奴和羌人的交通,抑制了匈奴势力的增长,而且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沟通了内地与西域,为中国和欧洲的交流准备了条件。前119年的第三次战役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卫青、霍去病率领骑兵10万、步兵10万,分两路出击,深入到漠北与匈奴主力大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匈奴兵损失了八九万,匈奴主力只好向西北远走,大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的势力了。
武帝抗击匈奴,促进了各族的和睦相处,发展了边远的地区的经济。汉帝国的强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称为“秦人”,而被改称为“汉人”,古老的华夏族从此也被称作“汉族”了。历史上有“秦皇汉武”并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则以他的文才武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的统一。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一条商路,从中国的黄河流域经过西域到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过此道向外输出,故称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生产丝和丝织品的国家。在秦汉之前,中国生产丝织品的技术就相当高,丝织品通过转运到达欧洲。汉代张骞通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从此,东西方的直接交流频繁起来。
汉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统称为西域。武帝时期,西域有36个小国,它们生产落后,经常受到匈奴的掠夺和压迫。匈奴单于曾把西域大月氏王的头砍下来,用人头骨做成酒杯,因此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武帝于是想联合大月氏两边夹攻匈奴,但这项任务艰巨,路途遥远,要经过茫茫的大沙漠,而且必经之途河西走廊还在匈奴手中。武帝便在全国公开招募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召西征。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国。他出长安时,同行者一百多人,回来时就只剩一个同伴了。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前后共经历13年。他出使西域的历史使命虽未完成,但他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这使武帝格外欣喜,对西域产生了极大兴趣,张骞也就成了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
武帝时期不断对匈奴战争,夺得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为了彻底打击匈奴,张骞建议汉朝联合乌孙国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19年,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多随从,携带大量金银、丝绸顺利地到达乌孙。张骞极力劝说乌孙王,联汉攻打匈奴,乌孙王没有答应。张骞还派副使联系西域各国,受到各小王国的热情接待,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从此,西汉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来了。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进行贸易。汉朝为了便于同这些国家的往来,进一步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使丝绸之路繁荣起来。由于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武帝便向西域发展势力。先是打败附属匈奴的楼兰、姑师两国;接着又攻打了大宛,从而使西域的交通更加畅通。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汉朝在西域各国的统治愈益巩固起来,也使丝绸之路的畅通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河西四郡中最西的敦煌郡成为中西交通的总枢。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由敦煌西至楼兰,再向西行就分为南道和北道。南北两道会合后,再向西就可到达地中海从而通往西亚和欧洲。
新形势促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从中国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丝、丝织品、金属工具以及铸铁技术等。丝绸成为希腊罗马贵族的珍贵服饰,罗马的玻璃、金银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了汉朝。中国的茶叶、瓷器、四大发明都是由此路传入欧洲的,而西域的葡萄、石榴、胡桃、蚕豆等植物和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也源源流入中土。西方的绘画、雕塑、乐器乐曲、舞蹈,特别是印度佛教的东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促进东西方的交流,这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是一部划时代的宏篇巨作,从《史记》开始,我国才出现了规模巨大、组织完备的历史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者司马迁因此也成了世世代代深受推崇的历史伟人。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司马迁编写史书提供了条件。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做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武帝的太史令,他曾想写一部记述历史的著作,但未完成。司马迁10岁以前学过耕地和牧畜,10岁诵读古书,师从大学者董仲舒和孔子的后代孔安国。20岁以后,他游遍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并且跟随汉武帝四出巡幸。在此期间,他考察风俗民情,访问历史古迹,收集民间传说,成为西汉一代稀有的大博学家。司马迁的游历和官宦生活,为将来的著述提供了直接的材料来源。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也做了太史令,得以有机会大量读国家的藏书和档案,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他遵循父志,从公元前104年起开始写《史记》。
就在写《史记》的第六年,发生了影响其一生的大事,一次汉匈之战后,将军李陵佯降匈奴,武帝知道后非常愤怒,而司马迁凛然大义地为李陵辩护,触犯了武帝,被交往大理寺,并落到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他严刑逼讯、残酷折磨。后来武帝听说李陵带兵攻打汉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处以腐刑。司马迁人格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内心万分悲痛,他几次想自杀。可父亲的遗愿没有实现,他不甘心这样死去,就在狱中发愤著书。50岁时司马迁遇赦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但他没有忘记在狱中的痛苦经历和精神摧残,用了14年时间,倾注全部心血,终于在55岁时完成了这部闻名于世的著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司马迁的后人也被追封为“史通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严密的通史著作,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尤其详细描写战国、秦汉时期。全书共130篇,52。65万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各种人物传记为主,以表、书为辅,综合编年、纪事体例的优长,独创了通史的纪传体例。这一伟大著作,奠定了作史的范式,成为历代王朝编写历史的典范。中国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为榜样。
《史记》的取材相当丰富,它融合了司马迁广博的学识并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司马迁治史严谨,叙述、描写力求实事求是,敢于揭露丑恶行径,如汉高祖的流氓无赖行为,汉武帝的迷信神仙、重用酷吏张汤等;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歌颂。他还独具匠心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性的形式,使《史记》成为一部古代文学名著。
《史记》承前启后,在内容的广泛、记事的久远、史事的详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备上独具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巨大,这是司马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汉朝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到以后历代的对外政策。汉初,经济衰败,国力弱小,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日益强盛,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掠夺财物。高祖刘邦亲自领兵抗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美人计,把汉朝的美女献给匈奴单于,才得以突围。娄敬看到白登之围中美人计的作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年年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换取和平。刘邦于是派娄敬为使者,把汉朝的公主送过去,并且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粮食、丝绸、钱财,这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此后吕后、文帝无不采用这一措施。汉初常把宗室女儿、诸侯和王国的女儿嫁给单于,并且与匈奴结为兄弟。但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匈奴既不放弃和亲带来的好处,也不放弃武力掠夺带来的利益。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匈奴在汉朝的重击下,希望停止战争,重新建立和亲关系,武帝同意和亲,但条件是匈奴必须嫁女、称臣、纳贡。匈奴无法接受,汉匈关系没有什么进展。宣帝时期,匈奴不断受到邻国的攻击,内部五个单于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力量大大削弱。呼韩邪单于在争斗中战败,希望得到汉朝的援助,决定归属汉朝。前53年,呼韩邪派儿子右贤王到汉朝做质子侍奉汉朝,并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表示归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