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曾氏六合网      更新:2021-02-17 11:49      字数:4834
  二、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破除贵族世袭特权,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有利于新兴封建势力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生产。
  四、编制户籍,推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在全国统一施行,促进了国内经济联系。
  为了使新政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下去,商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在国都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杖,悬赏如果有人能将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金,人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响应。后来商鞅又把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个大力士受到诱惑,便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把赏金给了他,以示信用,这就是著名的“立木以信”。在取得人们的信任后,商鞅便开始公布新法。
  在变法过程中,贵族保守势力不断地反对破坏,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便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企图以此达到破坏变法的目的。商鞅毫不示弱,反而利用这个机会为实施新法树威。他说太子犯法是因为老师们没教好,因此应当处罚老师,对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后来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镇压了700多个违法乱纪的人。正因为商鞅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树立了威信,才保证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商鞅变法取得了卓越成效,秦日益富强。当时的史书记载变法之后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人们都积极发展生产,作战勇敢,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崇尚法家,商鞅禁绝游说,并烧毁了《诗》、《书》等儒家经典,打击儒家复古思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继位为惠王,旧贵族马上开始攻击商鞅。公子虔等诬告商鞅意图谋反,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他。商鞅出逃,最后在自己的封邑被捕,被以车裂之刑处死。商鞅虽然死了,但变法已深入人心,因此,秦惠王和他后继者都继续实行新法。商鞅变法全面而彻底,客观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它使封建制在秦确立,秦一跃成为强国,为后来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封建制度在中国生根壮大拓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率领强大的秦军自燕国南下,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结束了烽烟四起、分裂割据的战国乱世,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秦王嬴政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始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杀伐不断,经济受到破坏,生灵涂炭,人民非常希望统一;而随着战国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也要求实现统一。统一渐渐成为时代的要求,因商鞅变法而日益强大的秦就担起了这个历史的重任。
  公元前246年,庄襄王死。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这时秦国已是国富兵强,土地辽阔,势力远远超过其他六国。当时秦国政权受到相国吕不韦的把持,胸怀大志的嬴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越来越感到不满,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而斗争。公元前238年,嬴政的加冕典礼举行,开始亲政,大刀阔斧镇压了集团的政变,又以吕不韦参与叛变为借口,除掉了这个障碍。至此,嬴政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并开始实施吞并六国的雄谋伟略。为此,他做了积极的准备,广泛搜索人才,重用客卿,礼待贤士,广泛采纳各家有益建议,接受法家思想,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智囊团,为统一大业准备了必要条件。
  韩曾答应向秦割地称臣,但后来却与赵、魏联合叛秦。嬴政于公元前230年派兵攻打了韩国,俘虏韩王,韩最先被灭了。第二个被灭的就是赵,战国末期赵曾恃蔺相如、廉颇这样的文臣武将一度与秦对抗周旋,但终究没有秦的实力雄厚,派相国李牧与之结盟,但是后来赵又违反盟约,出兵攻打秦的晋阳城。秦于前228年大破赵军,所向披靡。到了下一个目标楚国时,因为它幅员辽阔,实力较强,所以颇费了一番周折。公元前276年,楚国发生内乱,秦的叛将昌文君被拥立为荆王。秦以此为借口,举兵攻楚,楚兵败,但实力犹存。后来,秦再次发兵攻楚,秦派去了夸下海口说20万兵力就能横扫楚国的李信为将,结果因轻敌大败而归。于是嬴政便亲自率60万大军于公元前223年全力攻楚,终于战胜楚国,并俘获楚王。五国相继被灭。公元前221年,秦军大举攻齐,齐君拱手投降。不到10年时间,嬴政就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边陲的战斗却仍然在继续。当时在边疆活动的少数民族南面有百越,北面有匈奴,他们不断侵扰边界,对秦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秦灭楚后就派兵五路向越人发动进攻,但遭到顽强抵抗,直到后来秦始皇派戍卒增援才取得胜利。平定百越后,还开凿了灵渠,征发囚民到岭南戍边开垦,设置郡县,巩固了边陲。秦灭六国后,派将军蒙恬率士卒北击匈奴,将其势力赶到了阴山以北,收复了河南失地,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秦在这些地区的用兵,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成果的重要步骤。
  另外,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对统一政权的必要巩固。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统治集权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保证国家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身;颁布严苛的法律条令,重视刑罚。除了这些,还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更为严酷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残暴行径,这些由统一带来的不良结果,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序幕的拉开走入历史的深处,深刻影响了后世。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并不是从秦才开始的。它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拓展国土、发动兼并战争的产物。为了防御别国的进攻,当时的诸侯国在具有军事意义的边界地区修筑过长城。燕、赵、秦三国因为地处边陲,比别国更受到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相继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后,把内地的大部分长城拆除,保留了边境的并予以增修,后来的秦长城就是在这三国原有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战国中后期,匈奴开始强盛,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边境成为战略防御的主要战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后都没有变。当时秦正从事巩固统一大业和国内各项改革,北方匈奴贵族觊觎中原,时时南下侵掠,并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夺去了黄河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匈奴入侵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威胁到了新生的统一王权,秦王政不得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回了河套失地,并且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重设9原郡,修筑了几十座城堡作为防御工事,并从内地移民3万到此戍守垦荒。为了巩固北方边境,蒙恬和另外一位大将领兵渡过黄河,占据阴山。在据守阴山一带时,蒙恬就率军民首先对新收复的沿黄河一线的赵长城进行了修补,为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秦始皇决定修筑一条新长城。公元前213年,即始皇34年,声势浩大的长城修筑工程全面展开。为了修长城,秦政府几乎动员了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大批役夫被迫征赴边疆,粮草也源源不断从内地输往北境。在东西长达万里的长城沿线,到处是开山凿石、肩挑畜拉、打夯砌筑的场景。长城沿线地势十分险峻,施工非常困难,他们充分利用山河自然之势,据地形筑城,连缀了原有的旧长城,并对之进行修葺增补,同时也建造了不少新的城墙。这项工程十分浩大艰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十分有限,劳动人民必须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完成。不少人葬身于此,累累白骨成为长城的奠基,经过整整9年的烈日严寒,万里长城终于竣工。
  新的万里长城全长约5000千米,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依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一直奔向苍茫的大海。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而建,有的甚至建在1300米的高山之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5米到10米不等,墙外都用砖和石头砌成,里面则用黄土夯实。作为建筑工程体系,它是由关隘、城墙、城台、隧峰四部分组成的。关隘就是关城,通常建在高山峡谷等险要处,扼守要冲,镇守于此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墙就是长城的主体。城台可用来望城外,每隔130米就有一个。烽隧,又叫烽火台,大多建在高山顶上或险要处,专门为了传递军情而设,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便浓烟直上云霄,夜晚则燃烧加有硫磺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用以报警。另外,秦始皇还派大军在长城沿线驻守,并设了10多个郡,进行管辖开发。
  万里长城的修筑,尽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保护北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巩固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在秦的都城咸阳燃起了焚书的烈火。随后焚书之举很快就蔓延到全国各郡,第二年,在政府文化机关供职的诸生460多人被活埋,700多人被杀,无数被流放到偏远之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是秦统一后为统治思想文化、加强文化专制而采取的措施。
  战国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文化非常繁荣。随着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不仅政治经济上,文化上也要求实行专制统治。刚开始,秦始皇派人从六国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献,并征召了70多位博学的老者,授予博士的官职,在博士官下,又设了2000余名诸生,让他们整理文献,把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剔除出去。这些学人多信奉儒家思想,推崇周礼,赞赏分封,对新建的专制政权多有议论。他们最初还受到了较优厚的待遇。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议废郡县立分封,理由是中央权力集中之后,一旦权臣专政,皇帝就会孤立无援,所以应该分封子弟,作为皇上的辅枝。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代表新兴官僚商人集团利益的丞相李斯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旧儒的复古思想在作怪,所以才以古非今。而现在时代形势变了,情况不同了,不能再用老办法来治理国家,儒生们复古的思想只会扰乱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皇帝的统治。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严酷的文化专制措施:除秦国的历史典籍、博士官所掌管研究的一套书、农医之书,以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其他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典籍全部烧毁;有敢于谈论《诗》、《书》的一律问斩;以古非今的人连族诛灭;官吏知情不报的,治以同罪;命令颁布后30天还没照办的,在脸上刺字并发配边疆做苦役。第二天,咸阳城就燃起了焚书的熊熊烈火,秦以前的文化典籍,尽数灰飞烟灭,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
  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焚书”之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文人依然在政府机关掌管着文化事业,散布不利于专制统治的言论。秦始皇为了肃清这些反对派,又制造了“坑儒”惨剧。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侯生、卢生两个方士寻求长生不死的仙药。当时,秦始皇迷信神仙方术,重用方士,经常派人到深山远海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侯生、卢生看见当时政治日益专制独断,始皇为人又凶狠刚愎,为所欲为,十分担心以后会有什么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二人商量之下,觉得在朝中不能再呆下来了,便一起逃走了。秦始皇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指责方士们的过错,说韩终去找仙药一去不返,徐市等人花了数以万计的钱财也没有任何结果;他待方士已经很优厚,他们却诽谤皇上,妖言感众,搅乱民心。于是始皇派人搜捕可疑的诸生进行拷问,儒生们相互牵连,触犯禁令的共有460余人,这460多个人都被活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大坑中。始皇又诏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