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大刀阔斧 更新:2021-02-17 11:44 字数:4750
权势这个东西,很有些像毒品,当你适应它的时候,也就是离不开它的时候。而且,它还会不断地升级,逼迫你不断地去满足它。最后,你会弄不清是权势在索取你,还是你自己在追求权势。
郭威的权势大了,追求的方向也开始大了起来,他留心搜罗人才,先后得到魏仁浦、李谷、王溥、范质等人。他用李谷管理财政,魏仁浦、王溥、范质参与机谋,一步步地向最高权力逼近。
就在赵匡胤刚开始向郭威这名好老师学习的时候,动荡再起,动荡的根源来自后汉的最高权力机构。
本来后汉的几位顾命大臣各有分工: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政,在有藩镇威胁的时候还合作愉快,可一旦没有了外藩的威胁,几位不琢磨怎么一统天下,却先窝里反,拿自己同僚快意恩仇起来。
当时隐帝刘承祐已经二十岁了,这个小伙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讨厌这帮老家伙管自己,特别是在赏赐自己喜欢的乐队,以及在册封皇后等问题上,和顾命大臣屡起冲突,于是他开始向太后的戚属靠拢,外戚加入了权力角逐。
外戚参政在历史上向来不是什么好现象,可窝里斗的顾命大臣们却将其当做强援,与史弘肇“有隙”的苏逢吉,屡以言语刺激太后弟李业。但真正使隐帝刘承祐动了杀心的却是一件看来毫不相关的小事:他曾连续几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打铁之声,就怀疑有人在制造兵器要发动政变,遂决定抢先下手。
在寒冬的凌晨,杨邠、史弘肇、王章在早朝时被伏兵杀死,随后隐帝刘承祐满心欢畅地宣布:“朕今日开始,不再是杨邠他们眼里的小孩子了!”雄心壮志自然可嘉,但他确实还是个小孩子,只会出小孩子的主意,为了独自尊大,他决心把老臣一网打尽,下密诏令郭威部将诛杀郭威。
岂料密诏不密,郭威不甘把自己的大好头颅奉上,留下养子、外甥柴荣镇守根据地邺都,自己率领大军杀向了京城,赵匡胤在这次战斗里依然是骁勇异常,引起了郭威的关注。
虽然最终隐帝为乱兵所弑,但郭威留在都城的一家老少都被斩尽杀绝,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血的代价是,郭威掌控了后汉的大权,后汉成为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会被郭威一口吹灭。
郭威进入了京城,也按惯例“夯市”,放纵大军掳掠三天,城中的火光也三天未熄。
赵匡胤身处军中,尽管他没有“奋不顾身”地去大肆抢劫,但那些到处都闪动的刀光剑影,无处不在的哀哭惨叫,却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童年经历过的动乱,那种惶恐无助的感觉刺痛了他的心。
赵匡胤在火光的背后,思索着:难道掌控权力一定要用血与火吗?
当时他肯定是没有答案,因为他正在学习中,还没有毕业。但他已经在思考,不会思考的学生肯定无法成为最好的学生。
后来他有了答案,做得也比郭威更好,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郭威掌管了国家的实际权力,并没有立即登上至尊的皇位,他还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因为后汉高祖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拥有强兵,他的儿子刘赟在徐州为武宁节度使,许州的忠武节度使刘信也有一定的实力,如果郭威贸然取而代之,三镇联合起来将会是很可怕的势力。
精明过人的郭威不会做傻事,他请太后临朝听政,并大造声势,准备迎立刘赟为汉帝,这样就成功地安定了实力最强大的刘崇,三镇联盟还没有形成就被巧妙地消除了。
就在刘赟走在路上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了过来,北方的契丹发兵打来了。太后和朝中大臣手忙脚乱,忙请郭威带兵迎战,结果大军走到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在郭威的授意下,军将拥立的把戏再次上演。
经过赵匡胤等亲信的串联鼓噪,军士们以“我们攻陷京城,与刘家结下了大仇,要立新的皇帝来保平安”为名,包围了郭威的住所,郭威闭门不出,军士们就翻墙上房而入,史书上是这样形容的:“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裂黄旗”“以代赭袍”,郭威就这样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后周。
五代时军士拥立的事实在是数不胜数,骄兵悍卒拥立将帅、藩镇、皇帝,但赵匡胤还算是一个“新兵蛋子”,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经过,并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来还能这样当上皇帝。
此时他还是好奇,万万没有想到以后自己也能照葫芦画瓢地把这个“剧本”再演一次。
郭威建国后,论功行赏是不可缺少的安抚奖励措施,赵匡胤在拥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出力非小,被拔补东西班行首,后来又拜滑州副指挥,至此才成了军官,真正踏上了仕途。
那个可怜的刘赟,还没到京城就被郭威派去的兵将抓住囚禁起来,刘信也被逼自杀。只有刘崇逃过一劫,据守晋阳称帝,建立起北汉,因为实力不大,只好依附辽国。
北汉和后周,天生就是一对世仇,恩恩怨怨一直纠缠到宋朝才算彻底解决。
郭威登基后,改革了一些弊政,免除了过于残忍的刑罚,还停止了州县贡献珍美食物及特产的惯例,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人出身,碰到机会做皇帝,岂敢厚自奉养以害百姓。”
他还虚心纳谏,保持节俭生活,境内初见平安,国力也有了增长。
这一切都是郭威在表演,这一切也都成了赵匡胤学习的楷模,他始终活跃于这一连串事件的台前幕后,在参与中学习,把这些招数都研究学习个透彻,得出了自己的心得。
他在深刻地领悟郭威。
假如我们不理解郭威,就不会很好地理解赵匡胤。
郭威不知道,他正在辛辛苦苦地培养一个将要埋葬自己所开创的王朝的人。
赵匡胤是个好学生,看看后来他的表演,基本上都没有跳出郭威创作导演的这个“剧本”。
这,不知道是历史规律,还是因果报应。
铁血名将路(1)
赵匡胤虽然成为军官,但在后周的军界,还是个无名之辈,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声名显赫的英雄,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
但他还在努力着,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梦想着当名小校的流浪汉了。
他想成为名将。
两年前,这还是个奢求,但今天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是的,在这个变数极大的年代,随时都会发生奇迹。
无论何时,只有去追求,才会有结果,赵匡胤就在向名将这个目标奋斗、靠拢。
机遇又出现了。郭威在都城的儿子都被隐帝诛杀干净,他便把养子柴荣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这一重要职位。柴荣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就挑上了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头脑机灵的赵匡胤。
可以说,这次机遇,是赵匡胤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努力争取来的。
时间不长,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把赵匡胤调到自己帐下,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虽然官还是不大,但他时刻都在柴荣的身边,有了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柴荣也对赵匡胤的文韬武略极为赏识,每逢出征必要将其带在身边,赵匡胤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自己出色的能力获得了柴荣更大的信任,成了柴荣得力的左膀右臂。
郭威在位三年,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称帝。登基后,柴荣自然也要培养自己的班底,赵匡胤背靠大树好乘凉,被任命为禁军的将领,名将之路由此开始。
名将不是谁封的,名将是在铁血战场上用性命博取来的,赵匡胤的成名第一战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了。
郭威死后,北汉觉得后周皇权交接必有动荡,是个报仇的大好时机,便联合契丹挥师南下,辽骑兵万余人,北汉兵三万人,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柴荣听说北汉军队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群臣在宰相冯道的带领下,说刘崇必不敢自来,皇帝不宜轻动,可命大将领兵出师。
柴荣反驳群臣说:“刘崇看轻我年少新立,想吞并天下,一定自来,我不可不自往。”
他又说从前唐太宗定天下,都是身临前敌,我怎敢偷安。他坚持要亲自带队,柴荣另一位宰相王溥也支持他御驾亲征,朝议才决定下来。
柴荣果然是少年新锐,毫不惧怕即将到来的厮杀。
周世宗柴荣自开封出发督促诸军,日夜兼程,赵匡胤作为禁军将领,自然随驾拱卫。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知道这一场战斗,对自己将来的重要意义。
很多时候,一个新世界就是要在血与火中诞生的,尽管难免血腥和痛苦,但这些却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后周和北汉的两支铁流在高平附近撞在了一起。
刘崇率领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骁将张元徽阵在东,辽将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阵在西,军容严整。
柴荣望着杀气腾腾的北汉军阵,下决心以攻击取胜。但此时后周军将刘词还没有到来,后周军人数少,军士有畏惧情绪,柴荣只好骑着披甲的战马,亲临前线督战。
战斗在狂风大作中开始,后周军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在交战不久就引骑兵逃走,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右翼军队溃败。柴荣看到形势危急,亲率贴身卫兵督阵冲击敌阵,北汉兵数百弓弩手一齐放箭,柴荣麾下亲兵用盾遮挡,柴荣虽然没有受伤,但麾盖上已经中了数十箭,被射成了刺猬。
赵匡胤当时担任后周负责警卫的将领,看到皇帝陷于险境,军人的血性被激发出来,他大喊一声:“形势危机,为主尽忠的时候到了!”这可不是像有些人说漂亮话,而是在铁血横飞的战场上,说话是要立马兑现的,而兑现的代价可能就是鲜血和生命。
赵匡胤当然也知道危险,但他还是冲破箭雨,一马当先闯进汉阵,纵横驰骋,所向无敌。他已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安全,他心里想的就是不能让自己的皇帝身陷险境。
赵匡胤是个标准的军人,他身上军人的忠勇起到了激励作用,后周大将张永德也率军破阵而入,和赵匡胤兵分左右两翼死战,北汉军的阵势出现了动摇。
一人拼命,万夫难挡,赵匡胤舍命救主的举动,使后周军重新激发起斗志,阵斩北汉勇将张元徽,扭转了危局,以少胜多大败汉辽联军。刘崇带领一百多骑兵连饭也顾不上吃了,昼夜奔驰逃归晋阳。
在这场战斗里,赵匡胤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但仍鏖战不休,直到柴荣看到他的伤势,强令他回营时才住手。
出色的战绩,使赵匡胤获得了后周高层的赏识。柴荣是个明白人,懂得论功行赏,赵匡胤的力气没有白废,血也没有白流,不久便被拔擢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进入了禁军的高级领导层。
高平一战,柴荣打出了新君威风,他以后的改革进展顺利。赵匡胤则一战成名,跻身名将行列。他在这次战斗里采用的短兵突击战法,更成为以后他屡建奇功的独门利器。
军权在手的赵匡胤,对柴荣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地为他东征西讨,来报答知遇之恩。
他永远也忘不了曾在江湖流浪、遭人冷遇的痛。
可是,一旦投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还能保持住自己吗?
搭上台子好唱戏(1)
五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只要有勇气,有能力,有智谋,就会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郭威曾是平民,赵匡胤曾是流浪汉,柴荣曾是商贩。
柴荣是郭威的妻侄,因做人勤谨被郭威信任收为养子,管理郭威的家务,做茶商往来京、洛、江陵间,替郭家筹费用,从来不曾打过仗,也不曾表现过什么才能。即位之初,冯道和群臣都有些轻视他。
高平大战胜利,柴荣威震天下,群臣开始信服他,他也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柴荣是五代时少见的英明君主,胸怀大略,志在统一天下,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纪纲,惩治腐败,澄清吏治,减轻民困,治理河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在这些改革中,最关键的是柴荣抓住了人才。他曾下诏求贤,不论是离退休还是在职的官员,也不论官大官小,只要有好的建议,都可以上书言事。就算是毫无功名的平头百姓,也照样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显德二年,一个“草民”赵守微给柴皇帝写了一封信,侃侃而谈了一通治国之道,柴荣看了觉得有道理,就把他宣召进京当面探讨。二人谈得还算默契,第二天赵守微就被任命为右拾遗,成了“火箭”干部。
这样的事并不只这一件,“孤本”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显德四年段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