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开了      更新:2021-05-21 16:19      字数:4776
  磺兄谏冀馔蚜耍祭肟嗟美至耍剂送焉莱煞鹆耍慊够岵换崛跃稍谏乐惺芸嗄兀磕阋彩侵谏囊环葑影。∷运械闹谏祭肟嗟美至耍阋怖肟嗟美至恕8魑灰梦业墓勰钍且桓鋈擞猩岳捶浅<崆坷喂痰模胝娴难怪葡鹚欠浅@训模负跏遣豢赡艿摹O衷诎涯愕哪勘曜频脚匀说纳砩希一骨康魉的惆镏鹑耍慊岬么蟮母1ǎ颐欠卜蛱耍匀桓咝说幕锶耍鹊街谏祭肟嗟美至耍阕匀欢坏睦肟嗟美郑獠皇呛苌魄陕穑恳砸即嫜怪疲热说慕峁褪亲远龋哉馓趼罚翟谑俏曳鸫缺嫉纳魄煞奖惴虐。?br />
  第二,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双修。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各位请看经文:‘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现在且不管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总之这句话是要一切众生都得到好处,都得到解脱,都离苦得乐,都为他们好。这一点是绝不会错的,这不是积福吗?你帮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为不容易懂,我们要去了解研究,进而明白个中道理,这就是修慧。所以这段降伏其心的办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双修。
  弥勒菩萨的金刚经颂偈
  在这里我想介绍给各位,弥勒菩萨称赞金刚经这段经文的一首偈。弥勒菩萨说:‘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在这首赞偈中,‘常’是有恒心、久长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中,包含了三种心:广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颠倒’是不颠倒心。阿弥陀经中有一句‘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是这个不颠倒心。第三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弥勒菩萨称赞上面的四种心,发了这四种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极大的利益;而且发的心,并不是浮浅的,浮浅的发心,禁不起八风一吹,就会被吹掉,所以这个发心是很深实的发心。这四种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这个时时放在心上称为‘住’,所以这一句叫‘利益深心住’。最后一句‘此乘功德满’,这个‘乘’指的是大乘。这句是弥勒菩萨对佛所讲的这个降伏其心的法门的一个总称赞,说依此法门去修,就可以圆满大乘的功德。各位,要弥勒菩萨这样称赞,是不容易呀!由此可见如此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的殊胜!
  现在我们将金刚经的经文及这首颂偈配合起来看,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即是广大心,也就是说我的发心,不是只对少数有限的众生而发,譬如我只度中国人,这个‘只度’就有了限制,就称不上广大心。而且不单单是指人类(下面会详细解释)。所以要发广大心,是要对一切众生,都要有这样的发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简单的说就是要这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才叫做第一心。四宏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都是代表了这个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句经文是常心。菩萨度众生,有时为度一个有缘的众生,也许要花几世的时间,所以各位想一想,要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须要多久的时间啊!有的人这样一想,心里怕了,就不敢发心了,这样常心就不容易发起。各位,这个常久心和恒心,不但不容易发起,更不容易保持,这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紧要关键。我们读经、研究经典、打坐、做好事、念佛、助人,一切的一切,学佛修行,都要有愚公移山和磨杵成针的精神及毅力,继续不断地做,毁誉不计,成败不顾,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就这样经常不断的行之,这才叫做‘常心’。千万不要存著马上会顿悟的念头,更不要以为自己比人聪明,可以抄短路、取巧,这些想法都不是‘常’,都会在修行的时候障碍我们,使走入邪途。所以保持常心和恒心,实在非常重要。
  经文中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弥勒菩萨称之为‘其心不颠倒’。金刚经的最后,佛说了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观者其心即不颠倒。我也有一首偈介绍给各位:‘权势及财富,佳偶与子女,凡此皆真实,争取并保持。’诸作如是想的,其心即颠倒。为什么其心会颠倒呢?请诸位费神想一想!
  为什么佛列了那么多众生的类别?
  接著我想和各位研究‘众生’这个名词。为什么佛陀在说了‘一切众生之类’之后,还详细列出许多众生的类别?‘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有的版本最后一句分成‘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两句)。’
  佛陀如果只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是已经够明白了吗?为什么还要列举这么多的类别呢?这是我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发点,因此一提到众生,就联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类叫做众生。这原不能说不对,所有的人类都属于众生,都可以叫做众生。可是反过来讲,众生这个名词,并不只限于人类,读过佛学的人至少晓得有六道轮回,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属于众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众生,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地狱里受苦的有情,也都是众生。
  有的大德在解释金刚经‘一切众生’时说,更深一层讲,天道又可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些天界的也都是众生。所以佛说,若有色、若无色,说修禅定修到某种程度,有所谓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里的有情也是众生。因此佛列了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种解释也不能说不对。可是我觉得这还不是佛陀的本意。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佛在讲金刚经时,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罗汉的资格,他们不但对于四生六道早已明白,就是禅定中的各种境界也已了然于心。所以我的浅见是,佛陀在此处要指出的一切众生之类,不仅仅是有情的众生,还包括了无情的众生。
  所谓的无情,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飞机、汽车、电脑、房屋,一切的一切统统包括在内。因为一定要彻底证悟,一切有为法,包括有情无情,都如梦幻,都不真实,没有自性,一切是空寂的,才是证入本具的空性。所以单单说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谓的灭度,还是不够;要无情的现象,无倩的有为法也一切空寂,也都灭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时候的大比丘们,难免还因习气未尽,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无情,所以佛陀不厌其烦的列举了这许多类别,其中如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可以说是包括了有情与无情。
  ‘众生’这个名词,若照原义解释,就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就是各种因缘和合起来的现象,这和佛陀教化我们‘性空缘起’的根本教义完全符合。所以佛陀并不单说一切众生,也不说一切众生若有情若无情,而详细的列举了有情无情的各种可能分类。我的浅见是,佛陀就是想引起听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的涵义。还希望各位大德的指正。
  在这里还得声明一点,我这个解释并不是说金刚经里提到的众生,都应该包括有情无情的解释,其中也有单指有情而说的。因为有情是众生的一部分,所以有情可以叫做众生,甚至于也有单指人类而说的,因为人类也是众生的一部分,也可以叫做众生。但是要证入空性,则必须照见五蕴皆空,有情无情都包括在内。换句话说,一切众生之类,都如空花梦境,都是虚妄,都不真实。所以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修无相因,方成无相果。
  在继续研究灭度众生前,我想先介绍,一个极重要的佛教教理—修无相因,方成无相果。
  从前清朝时的读书人,心目中最高的目标是中状元,这个目标很单纯也很明显。现代人进了学校,目标就没有这么显著。不过有许多聪明才智的年轻人,也抱著一个目标,要读硕士、读博士。尤其是哥哥姊姊是博士的,我也要做博士。我们学佛的也不例外,也有一个最高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成佛。
  我们是在六道中轮回流转的有情,要成为悲智两足尊的佛,就脱不了因果的自然定律。换句话说,要有成佛的果,就必须有成佛的因。而我们现在在六道之中,所能做的就是成佛的因,这个教理我将之归纳成三句话—佛是无相的果、不著相的果,所以要成无相的果,一定要种无相的因。换句话说,要修无相的因,方能成无上的果,方能成佛。
  ‘相’这个字,简而言之就是凡是一切相对的,有对待的一切,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任何色声香味触的现象,及人的脑筋所想到的任何思想、观念,可以用‘有’及‘无’来分别的,都是相,或者是有相。各位请注意,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所有一切有相的因,不论是善的,或是恶的,都不是成佛之因。要修无相的因,方能成无相的果,方能成佛。各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成佛,而是在阿弥陀佛的大愿悲力加持之下,去修无相的因,而后方能成无相的果,方能成佛。
  各位请注意,我说要修无相的因,才能得无相的果,无相的果就是成佛的果,这几句话是我们人类所能表达的语言。可是,如果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无相的果可以得到,或者因今天修了一个无相的因而感到高兴,这就已经不是无相,而是有相,是一种执著。
  什么是执著呢?执著就是心中一有了‘有’或‘无’的相对观念,一有了‘好’或‘坏’的相对观念,这种相对观念就是执著,就成为有相,也就是颠倒。而我们常讲‘绝对’这两个字,事实上和相对是一样的。因为绝对这个名词是由相对而来,试想若没有相对,就没有所谓的绝对。换句话说,我们凡夫的起心动念都离不了相对的观念。那么,怎么办呢?
  各位可曾听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成语?种田、种花、种菜等,只要你浇水施肥除草做得勤,依因果规律,自然有好的收获。倘若拔苗助长,反而得到反效果。各位如能这样体会,就能悟出什么是无相之因。
  金刚经里,佛陀教我们如何降伏妄心中说‘所有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教我们耕耘的方法。做人如此,学佛的更要依佛陀的教导,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心中没有众生的观念,没有我是在做善事的观念,没有这是一个受过我的恩惠的人的观念。当然,更不要帮了人之后,起了后悔或懊恼之念,这才是所谓修无相之因。
  什么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涅槃及灭度这两句是佛学专用的译名。涅槃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生也就不灭,所以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做涅槃。我们人有烦恼,烦恼会忽然生起,也会消灭,因此烦恼不是涅槃。人的肉体会从娘胎出来,出生,会长大,会衰老,会死亡,所以人的肉体不是涅槃。
  ‘灭度’这两个字的意思,灭是灭其烦恼,度是度脱生死,就是不再受生死流转。本来我觉得佛如果说‘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好像已经够明白,为什么要再加‘无余’这个形容词呢?我的浅见是,因为金刚会上佛陀对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讲,他们都已经是达到阿罗汉的程度。阿罗汉他们的观念是烦恼已断,不再来受生死,所以已经达到涅槃的境界。可是他们的烦恼固然已断,无明习气还没有消尽,所以还是有余。照大乘经典上来讲,阿罗汉固然不再来投生,不再到人间来,但是还是有所谓的变易生死,就是菩萨的生死还没有尽,所以也还有余。这阿罗汉的涅槃境界,只能说是有余涅槃,还不是无余涅槃,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无余,因为佛陀是在对这批阿罗汉讲金刚经,所以著重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是对他们讲,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都回归本性,而不是要度一切众生成阿罗汉。这就是弥勒菩萨金刚经颂偈的所谓的广大心、第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发的愿。我们的愿力是普度一切众生都成佛,要普度一切众生都回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