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浪剑飞舟      更新:2021-05-14 21:24      字数:4776
  去年我调进文联,感染文气日重,也常被人误入文人之列,自己虽然不敢以文人自居,但行为言语不免渐进狂妄起来,一次,我表妹试图把我同某某人相比较时我效仿钱钟书口气,我说我跟他不同,我是天才!想一想,自己还未混得半个文人,文人之病却早已露出头角,实在可恨。
  虎与猴的联想
  去年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虎。狮虎山下,那只东北虎斜卧着,懒懒地眯缝着眼,一动不动,让人生出不少失望。难道这就是一啸惊百兽的山中之王?大概出于同样的感概,有几个年轻人故意向里面抛食物。那虎只简慢地抬一下头,仍卧着不动。有人被这举动触怒了,不顾园里的规定,一个啤酒瓶摔进去,“砰”的一声破碎在它身边的草丛间。那虎并不惊慌、咆哮,站起来缓缓地走动了几步,又在前面卧下来。这场面使游客们兴致扫尽。
  与此相反,活泼的猴群则吸引了来往的游客。大大小小的猴子一刻不停地攀援、跳跃,似乎从来不知道疲惫。人们把食物从外面投进去,猴子们竞相争接,极敏捷而准确。这使我联想起《庄子》里描述的那只灵敏的猴。说是吴王游于猕猴山,群猴皆四散逃循,唯有一只猴子旋转跳跃,卖弄灵巧。吴王搭箭射之,猴子竞然敏捷地接住了那箭。于是吴王下令手下一齐上前射杀了那猴子。
  有人观园后就感叹虎的沦落,我也曾和游人们一起喟叹。但从北京回来后,见一报报道:某公园因管理不善,一只在园中训养多年的虎破门而出,游人们大惊失措,逃散中自相踏伤者数人云云。读后恍然有悟。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灵巧显现于外者,未必是真正的雄才。宏大无敌的强手,往往内心充满自信和宁静,看似朴讷,实则不可战胜。果真让那活泼敏捷的猴子充当山中之王,未免荒唐可笑。实也,实也。
  一件小事
  今年开春,有幸参观了黄河小浪底工程。
  进入工地,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个“大”字,不用说一座座如山的石料,不用说一辆辆轰鸣而过的巨型装卸车,单是绕道后方参观主体工程,三辆车便象进入迷宫,绕来绕去,几次都前后失去联系。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导游小姐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小浪底大坝建设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工程。中标大坝工程的是三家外国公司,这些公司中标后,又将各自的部分工程以工程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形式,分包给其它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这样就发生了一些令中国工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听导游小姐说,在施工中,一名中国工人掉了4枚钉子,外方管理人员马上现场拍照。很快,中方施工单位就收到一封索赔函:浪费材料,索赔28万元。28万元要买多少个钉子!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毫无道理。但是外方人员说出他们的理由,一个工作面掉了4枚钉子,1万个工作面就是4万枚。况且,钉子从买回到投放使用要经历运输、储存、管理等十几道工序,成本又翻了几十倍。
  对于这类事件,做为一个中国人首先是想不通。我听到这个故事后也愣了好半天,真是岂有此理!然而,不管你是否想得通,低报价、高索赔,这是国际惯例。 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回来以后,我就反复地想,如果这件事不是凭空编造,做为一个中国人真的应该认真反思了。(最近翻看报刊证实确有此事)
  中国人做事向来注重情面,遇到问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错误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常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渐渐地使一部分人养成了马马虎虎的习惯,渐渐地使一些好钻空子的人形成了“只要搞好关系学,什么问题都好办”的恶性思维。于是乎,危楼可以顺利交工;假冒伪劣产品可以横行市场;金奖可以钱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美德,有很多是值得全人类学习的,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东西不是也值得我们学习吗?
  中国人,该是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周友斌的不亦快哉
  其一:家住五楼,清静开朗,不学他人点金贴银,精心装璜;而以朋友画轴稍加点燃,闭时玩味,但峥花树有色,云烟缭绕,只学水不鸣而似鸣,高山是寂而非寂,不由身入画中,心旷身驰,不亦快哉。
  其一:不做吃苦多多、受气多多、报酬少少的临时工,辞职在家玩电脑,天天星期日,日日泡电脑,不看领导脸色,不做亏心之事,不亦快哉。
  其一:写文章不用动笔而敲键盘,出稿件不用手抄而用打字机,看电影不必出门而放影碟,不亦快哉。
  其一:有朋远来,邀至书房可以谈文学、侃电脑,游戏攻略自是热门,不谈工作,不论政治,更不说金钱,不亦快哉。
  其一:有三两可做老师,可称兄长,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之人做朋友,不亦快哉。
  其一:朋友去南方画展带回〃人头马〃等洋酒,呼朋唤友大家共同品尝,一瓶不留统统消灭,不亦快哉。
  其一:大街遇美女,目送很远,忽见其回头一笑,不亦快哉。
  其一:登华山之巅,为自然神工而泪涕俱下,让全体男子汉丢一回脸面,不亦快哉。
  其一:周友斌不以先生自居,而世人广以先生称之(有编辑部退稿信、大赛入选通知书、金索链信等为证)。不亦快哉。
  其一:枕边常放三本书:《庄子》、《围城》、《少年维特之烦恼》,闭时任意翻开一页便能入迷,不亦快哉。
  其一:看朋友出书、看自己文章发表,不亦快哉。
  其一:看贪官栽倒、看恶人倒霉、看泼妇出丑,不亦快哉。
  其一:
  周非相请自重
  我儿子周非相在学校一直有些名气。幼雅园时,每天上下学要接他,一路上常听到两边有孩子大呼小叫:周非相,周非相!象是见到小名星。而周非相则是一付淡漠的表情,对所有孩子一概不予理睬。
  那时,我们做家长常跟幼稚园老师有交流,一提起周非相,大家都知道,先笑,无一例外地说这孩子不大听话,让人头疼。好多回我在教室外偷偷观察,周非相要么恹恹地把头挞拉在一边,要么就是无止境地做小动作,搔挠四周同学;有几次被邀请去学校看学生表演节目,周非相在队伍中总是很醒目,瘦瘦高高的排在后边,表演动作迟迟缓缓,有时跟不上干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想也可能是遗传因素,我自己就不善运动、表演,儿子自然不例外。下次“六一”儿童节表演,教师编了个什么水果蔬菜之类的扮演节目,轮到黄瓜一角,挑来选去只有非相最合适,瘦瘦长长的,再找不到第二个!那个节目“六一”节在市礼堂表演,家人都去看了,周非相演得居然很棒!
  去年上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对周非相目无纪律的作派大为不满,说这孩子上课伸胳膊动腿,头歪在一边,从来就没有认真听过一次课。尽管每次上课总要把周非相名字点上十几遍,并特意把他从最后一排调到最前一排,但总是无济于事,他该怎么样照怎么样。开学第一次期中考试,周非相两门主课全是100分, 老师这才松了口气,说这孩子从来不看黑板其实也在听讲。
  放寒假,周非相两门主课都考98分。老师在家长通知书上写道:“周非相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但不遵守纪律,上课做小动作,不能克制自己,希望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我向来不知所措,过于严厉怕束缚孩子手脚、丧失天性,过于放纵又怕惯坏了,不紧不松更怕孩子学得中庸,没有棱角。。。。。。我在家长意见一栏里写道:“我们对周非相同学的学习成绩还满意, 知道老师教学有方,非相性格内向、孤僻,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有时候,我希望适当表扬他。”我心里其实很矛盾,既想让孩子听话些,更愿让他自由些,随心所欲,自由发展。
  《荀子。非相篇》上说,古时候大圣大贤的相貌大都是奇丑, 我为儿子起名非相,希望他将来的作为比相貌更好些。但是“不能克制自己”实在不是什么好现象,优秀的孩子应该知道克制自我,所以,我今天不得不在这里郑重声明:“周非相,请自重些!”
  父亲语录
  我父亲说话幽默生动,常令人发笑。我觉得他有写小说的天份。惹是早年有人引导,惹是他知道文学界把鲁迅描写孔已己用五根手指罩住茴香豆碟子的细节视为经典,他也许早有信心写文章了。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说起一个发福的小店老板收顾客一张百元大钞:“裤带系在小腹之下;两手把钞票举过头顶;脸朝上尽力地仰了;看。”
  父亲说起早年有个姓什么的医生;针法高明;他不用感叹词;也不说一个好字;却让人觉得那针法确实地好。说中巷有娃小时候得哑症;不会说话。家人费了好多劲把那姓什么的医生请来了。那医生到家看了眼病人;不说话;也不动手。冷坐。家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了;那医生才问:“方便吗。”家人才方醒悟;急忙取出必串铜钱让其过目。那医生便取针在有娃颈后一刺;有娃登时跳起来骂:“日你娘!。”
  父亲说得还要简练得;只有很短的两三句。其中主要是医生和病人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容量很大;而且特细腻。比如医生问:“方便吗?。”心态如画;一是怕给不了钱;再是对病情胸有成竹;只要少不了钱;病好治。后一句;不说一针扎好了;只说有娃骂:“日你娘!”大家都能明了;而且活灵活现;不说废话。
  父亲退休在家,爱看村人斗土方。总结说:“好不过安平;糟不过双民〃”村人对这个说法很认同。
  说起村里的勤快人;父亲也总结道:“后巷的某大叔;前巷的某大嫂。男女各一人。”
  皮肤搔痒;去年有一阵子患老年性皮肤搔痒;特痒。他向人描述自己发痒的程度时说:“痒得给钱都顾不得接。”
  某儿头前额狭窄;后脑宽大。父亲称其:“座墩子脑袋”(自行车座墩)。
  八十年代中期,父亲总结一些社会现象时这样说:“三两个人就是联营公司;刚学会系裤带就成立工程队。”
  提起当年办夜校搞扫盲的事,父亲说:“似乎收效不大;有些人跟着白熬眼。”并举例说明:上面检查村里的扫盲情况;正好抽着我们老邻居武大姐(武大姐比我父亲还大几岁;但不知道怎么论辈;我们叫她大姐)。检查团指个“袄”字让她认;武大姐不识,站在那直傻眼。当时夜校老师张得家在一边拍拍自己的上衣暗示,武大姐看得真切,脱口就道:“我知道;胸膛子!”全场笑。又指“我”字;武大姐更不识。张得家急了;出声提示道:“我。我。”武大姐茅塞顿开;高声道:“得家哥!。”
  讽刺我们会享受时;父亲常说:“您比***还酥。”***如何会享受;父亲也举过很多实例;都很典型。比如看戏时坐在大轿里;让人抬着看;喝米汤专要马家河的水熬;印象最深的是***睡觉时要人叫床;让一个女孩子站在床头轻声地叫:“叔叔、起来嘛;叔叔、起来嘛。。。。。。”叫得心烦了;一脚蹬开你骂:“滚球远!。”***大概是患失眠症。
  夫妻吵架的艺术
  夫妻之间吵架好比是勺子与锅的磕打,总是免不了的,假如有人因为不懂吵架的方术而苦恼,他(她)在读这小品文的时候便学会如何吵架了。擅长马术的骑手知道如何驾驭暴烈的骏马;使船儿行驶得最快的是见风使舵的船手。只要你按照我的指点行事,保管再蛮的汉子也会紧捏在你的手心,再辣的泼妇也能裁倒在你的眼前。
  相信我,要维持美满的婚姻,懂得一点吵架的艺术对你是无害的。花言巧语在恋爱中也许有用,但并不适宜于婚姻中,在漫长的夫妻生活里,一切都变得平淡而又现实。适当的吵架象饱食肥腻后的一顿野菜,确实另有一番情趣。但我并不教导你们心怀恶意,“到女人那里去吗?”尼采说:“请带上你的鞭子!”这种偏激的说教不是我的赛车要经过的跑道,我所教的艺术是没有危险的。
  首先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宜吵架。疲劳空腹时不宜吵,生病时不宜吵,女人们来例假时不宜吵,吵则伤身;公众场合不宜吵,节日里不宜吵,父母兄妹面前不宜吵,吵则伤感。这些禁忌你一定要牢记。如果弱小的一方想在吵架中占据优势,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比如对方上司和同事能听到的地方。在这种场合,一般人都要面子,宁肯忍气求和也不愿丢人现眼。但这对你并无妨,你要拉大嗓门的吵,越大越好,直吵得他(她)低声下气向你告饶为止。
  当然,吵架的时候你必须占理,没有道理的架最好别吵。并且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