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两块      更新:2021-05-09 17:44      字数:4709
  ⑵鹨恢中碌摹⑷战デ逦睦分刃颉U庖坏恪跋衷凇蹦茏龅剑皇恰跋衷凇薄?br />
  “现在”对历史有些什么作用呢?那就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从方法的角度说,它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研究方法,20世纪,人类可以利用线粒体DNA测定方法研究人类的起源,19世纪乃至以前的诸世纪中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在“现在”中包括的研究历史的科技含量,也就是“现在”的历史方法论。“现在”对于历史的态度应该也和当时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相一致,比如我们现在所坚信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思想,是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科学进步才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人们是不会相信进化论的,进化论也不可能产生。总之我们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正在被发现、和被证明着的历史,是一个动态的不完全确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被改写和重写的历史。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一种历史观,对于历史这个学科就算是有一种开放而较为科学的把握了。
  不过,仅有这样一种对历史的认识观还不足以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的框架。在拥有“三段论”历史观的同时,我们对历史的内涵应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那就是进一步放大“三段论”的维度,看看我们的大历史应该建立在什么地方较为合适。
  可以这样说,我们人类的历史“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无限延伸着的两头是无限的朦胧和迷茫,唯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这段“信史”才显现出比较清晰的轮廓来。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地追问:人类历史的“首”部有“始”吗?“尾”部会有“终”吗?对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理由和勇气来做答,只是想象着、思辨着。偶尔,考古的铁锹碰撞出一点火星或几束火花,照亮幽暗中十分有限的一方空间,然后历史的天空像归于迷茫的深远和深远的迷茫之中,一切又归于死寂和无。有限的人类仍然看不到历史天空的首和尾。事实上,人类历史的“首部”是无限的深远与暗,人类历史的“尾部”也是无限的深远与暗,唯有穿插在它们中间的一小段人类文明的“信史”闪烁着光明,与两头无限的深远与幽暗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人类文明的这段闪烁着光明的历史至多还不到一万年,比之深远无底的“首”与“尾”,简直就像不存在一样。因为它的“首”是有数百万年,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它的“尾”也许比它的“首”更漫长。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3)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历史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历史的两头是无限的黑暗,只有中间有一小段光明。仅就这段“光明”论,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诸多缺陷,在这段“光明”中又有着昏暗的朦胧。人类迄今的历史科学在干什么?就是在清理光明中的黑暗;通过清理,让那些朦胧和黑暗的地方重新闪烁出光明来。
  由此可见,历史就是光明与黑暗的错综交织,就是凭借着光明在向深远的黑暗的推进,就是与漫漫黑暗的较量和斗争。如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的话,迄今的历史科学就像是一只发光的大手,它借助那一点光亮,从这里那里伸向那无限的深远。它究竟从那深远的黑暗中摸到些什么,继而捞到些什么?沙子、尘土、古尸还是光明的种子?不能排除,人类文明的大手什么都可能摸得到,什么也有可能捞不到,包括人类诞生的那个星球,那一小块养育了最初生命的绿色的地盘以及时间源头上的第一声“滴答”。
  我们把人类现有的历史,从短暂的信史扩展到了无限的深远和黑暗的史前史、未来史。如此一来,我们是否给自己的研究加大了维度,抑或是制造了不必要的紧张?
  恰恰相反。
  我们知道了人类的根系有多深,踪迹有多远,才能认清人类的真面貌:同样;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天空究竟有多高;有多宽;才能建造起一种相应的大机制。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知道”和“了解”,我们凭什么建立一种大历史?凭什么对现有的历史学科说三道四?
  具体地说,传统的历史是以文献史料为主,线性地贯穿下来,如编年体,以纵线为主,然后横向地拓展成史,如民族史,国家史。传统历史的结构特点即是由纵横交织而成的二维平面构成,犹如一面编织有精美图案的织毯,他的纵向面是民族史、国家史,它的横向面是世界史。传统历史构成的这种平面化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约束了人们善于探险的手足,除了已有文献的考证,不敢有任何的奇思妙想,哪怕是一些合理的假想也被“历史”学家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这种现状本身是历史学科带有严重缺陷的表现。
  如果我们克服了现有历史的这种局限或缺陷,建立起一种较为完善的大历史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所谓的大历史者,就是在传统的二维平面构成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大的时空维度,即宇宙环境演化史对地球人类影响的维度。如此一来,我们地球人类的历史学科的构成就成为:
  1。地球人类文明史;
  2。地球人类史前史,包括考古及考古史;
  3。宇宙环境演化史。
  第一个维度以文献史料和对文明的研究为主,从古至今延伸而来,它的趋势是向着未来的希望和“黑暗”;第二个维度以考古发现为标志,紧接文明史的开端向着远古的神秘或“黑暗”延伸。这两个维度的发展方向是背反的,各自接着“光明”的茬口向着反方向的“黑暗”推进,开拓各自的光明的前程。第三个维度是面向广阔的宇宙空间的,这似乎有点出人意料。但是我是这样认识的,我们现有的文献史料和文明史基本上是以帝王贵族政治制度史为主体编写而成的,而且在各个时期的文献史料和评价中充满着太强的政治倾向和民族偏见,我们没有理由全盘接受,我们对地表中历代的文化堆积认识不清,不可能全部挖掘出来,我们只能在这里发现这样一种文化遗存,在那里又发现那样一种文化类型,从我们发现的这些新材料来研究确定某一段历史得出某种结论,过一段时间,偶然又发现第三种文化遗迹,之前的结论又被否定。我们目前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运转着,循环着。一个以文献史料为依托,做着梳理和考证的工作,另一个以考古和技术为依托,发现着什么,然后把它复圆一番。平面、平淡、平凡。假如我们在这两种历史功能的基础上再添加上宇宙环境演化史或宇宙人类变迁史,把二维平面的历史学科立体化,成为三维一体的历史学科,这样一来,地球人类的历史学科不就更趋完善了?我们从二维的平面构成跃升为三维立体构成,历史的所视空间无限开阔,人们认识的历史天空也无限开阔,在探索和研究历史的征程中,不仅多了一个思路,一种手段,而且增添了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4)
  当然,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们不一定接受这种新的结构调整,或许会这样发问:你增加一个宇宙环境演化史或宇宙人类变迁史,跟我们地球人类有什么关系?那是天文学家的事业,不是历史学科的有机组成。是的,按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关宇宙的历史跟地球人类的历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你是否承认:6000万年前的恐龙是宇宙演变的牺牲品,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历史为什么就和宇宙没有关系呢?举个最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你昼起夜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你以为这是你自己的事吗?恐怕不是。你睡眠是因为太阳落山了,昼尽夜来;你劳动收获是因为植物得到光的照耀;你企盼着天晴、下雨,希望看到大圆的月亮,河流一样的星系,都不是你自己的事,而是你之外的宇宙世界提供给你的。你活动,建造住房,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都是在地球这个行星中完成的,而地球是宇宙世界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它虽然小,但也是宇宙世界的有机组成,也是按宇宙的运行规则在运行。从这个角度说,人类并不是单纯生活在地球上与宇宙世界没有关系的高级生物,人类的历史也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的历史,它还是环境的历史,宇宙演变过程的历史,至少它是建立在三维空间之上的具有整体功用的宇宙环境演变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假如我们把历史的认识提高到无限空间的高度,从高处俯视,高屋建瓴,一览群山,则我们的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文明和人类的起源都会产生新的思考视角,我们不再被十分有限甚至十分可怜的文明史所局限,我们会自觉地克服历史的不足,弥补上历史的严重缺陷,建立一个完善而又科学的历史学科,从全面而又综合的角度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
  假如你觉得以上的论述还不够清楚,那么我可以举一个历史的例子继续阐述我的大历史观点。我们知道,在现代文明的源头上,有很多文明的古迹,有很多神秘文化,我们目前的历史对它是怎么看待的呢?把神话传说当虚构的故事看待,排除在历史的大门之外,把诸多的神秘文化,诸如建筑、石雕、岩画等,基本排除在现代人类文明的范围之外,当作“外星人”的创作看待。我们为什么把这么多本属人类的远古文化当作“不可信”的怪物,阻挡在历史学科的大门之外呢?既然历史学科不能容纳它们,还有那个学科能容纳得它们?现今的那些远古神秘文化像一些弃儿,一部分可怜兮兮寄居在文学的门下,好像它们应当是文学的产儿;一部分寄居在古代建筑学的门下,似乎它们又是建筑学的前身;还有一部分仍处在荒山野地里,关顾它们的只有个别古文化爱好者和考古学者。假如我们现行的历史学科不是褊狭的,有局限的,甚至有严重缺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容纳这些本属历史文化的远古神秘文化呢?为什么不把它们当作“历史“的有机组成,当作人类在另一个特殊的时空中创造的文明财富呢?正因为我们现行的历史学科体系有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才出现了目前这种历史学科不能容纳历史文化的奇怪现象。
  所以,地球人类现在需要强化的不是自身非常有限的小历史的研究和精心雕琢,而是要建立起一种较为客观的完善的大历史体系,以立体###的,综合全面的大视角研究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起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突破目前的小视野、小历史,创造和构筑成一种大历史条件下的大文化、大起源观来。
  第四章:人类并非起源于地球(5)
  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鲁宾逊曾预言道:“历史观念是常常在变化的,因而将来会有一种新的观念发生,这是十分可能的。历史无疑的是‘一个果园,这个园子里面种着不同的树木,而且结出各种味道不同的果子。”④鲁宾逊预料将会有新的历史观出现,这话是说对了;但他比喻的“园子”我觉得又太单薄了,历史只呈现出一些“果味”,没有五谷杂粮怎么成呢?所以,我趁构建大历史框架的机会,给他的“果园”做些补充:鲁宾逊所谓的“果园”只是我们地球人类现有的文献史料和文明史,它就像“果园”成熟的土地,只要勤耕,总会长出果树来的。但是,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我们仅仅拥有这么成熟的土地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停地拓荒,开垦出新的土地以便让我们发展和进步中的人类享用。这开垦或拓荒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不断延伸人类史前史的考古。历史和考古在学科形式上是分离的,其实它们就像一对兄妹,是不能分离的;历史需要考古发现来延伸,而考古又需要历史“老大哥”提供参照和印证,给“小弟弟”指点迷津,给予帮助。考古依托已有的“果园”向四面拓展,历史又因考古的不断拓展而扩大自己的“果园”;它们相依为命,互相支持,原有的“果园”就越变越大,不仅能生长各种味道的“果子”,还可种植出各种味道的五谷杂粮来。
  当然 ,不断扩展着种植面积的这个“果园”,能否长出庄稼,能否有大的收获,还要靠“果园”之外的“大气候”。如果天不下雨,日照不够,或是发生什么天灾,“果园”里不但长不出各种果实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这个“大气候”犹如宇宙环境的演变对于地球人类的影响一样,它既是“果园”不可缺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类历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员。
  二、地球人类的外星籍特征
  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爱德华?B?泰勒曾这样说:“谁要了解人类如何到达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就应当先明确知道:人们是不久前才到达地球的外来者呢,还是地球上的固有民?他们是一出现就分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