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两块 更新:2021-05-09 17:44 字数:4741
考古学自古有之。古时的考古只是在现成的器物,金文和遗址等方面做文章,没有将探索的手伸进地层深处去挖掘。19世纪以后,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的考古学真正诞生了。准确地说,19世纪只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世纪。20世纪考古学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外的诸如死海发现的《旧约全书》古卷本;埃及图坦卡蒙墓的发现;阿尔卑斯冰冻人的发现;玛雅象形文字的出土;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发现等等。中国的考古学是从20世纪的初叶开始,由安特生等国外的早期考古学家引进,经历将近100年的发展,也有很多重大发现,诸如河南安阳遗址、陕西兵马俑、四川的三星堆文化等等。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3)
现代考古学是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以挖掘地下文物遗址等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可以说是对于限定死的“历史”学科是个最有力的助手。不仅如此,“历史”学科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寸步难行”,然而考古学却弥补了“历史”学科的这一不足。它挖掘出很多史前遗物,以此为依托研究人类在史前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况。在这一点上,考古学发挥了它最显著的学科优势,加之考古学借助的都是现代科学中的尖端技术,在测量、识别和深层的综合开发技术方面更加优越于“历史”学科。所以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应该比“历史”学有优势,甚至可以远远超越“历史”学科,成为综合历史学的主导部分。
尽管如此,刚刚起步不久的考古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考古学所依赖的碳―14技术,自从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法拉?利比发明以来,有了很多改进,但它测量的年代弹性依然很大。目前,我们的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测定法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测定方面有的误差达到几万年或几十万年。例如元谋猿人170―100万年,相差70万年;蓝天猿人115―75万年,相差40万年。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叶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在4000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掘,把这个年代逐渐高移1万年、万年,结果定为4万年。再往后,美国的考古学家又提出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450万年说。这种大动荡的本身也说明一些问题。
目前的考古学在测定年代技术方面存在这样的不足,除此还有两个方面也是考古这一学科先天性的缺陷。一个是它的盲目性或偶然性,也就是说,考古发掘的工作有些是有目标的,比如古都的遗址、墓葬等,都是有文献记载,考古学家们有大致的区位目标,然后进行发掘;更多的古遗址、故物的发现并没有明确目标,有很多遗址和墓葬都是在挖地、修房子、拆迁时偶然发现的,有些是发洪水冲出来的。考古工作中大量存在的这种偶然性给考古工作本身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恰如一首古诗说的那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考古工作就有这样的特点,这特点同时也是考古发掘的缺陷,或是先天性不足。
第二个缺陷和不足是“以偏概全”。比如在某地偶然发现了一片人骨化石,或猿类化石,这一化石就可以成为这一地区若干万年人类或猿类存在的证据。比如考古发现了拉玛古猿化石,就把人类进化的上限确定为1000万年以前,从古猿进化到能人用了400―150万年左右时间,能人进化到距今150万年―20万年左右成了直立人,类人猿进化到距今20万年―5万年成了早期智人,早期智人进化到距今5万年―万年成了晚期智人等等。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人类形成的传统模式,而在这个传统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一个证据不足或化石缺失的问题。为什么证据不足?因为化石数量太少,为什么有些环节的化石缺失呢?因为迄今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既然考古发现的化石量太少,有些环节的化石还缺失,为什么人类由猿到人的这个模式形成了呢?这个问题,除了有“理论先行”的嫌疑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偏概全”、“以一当十”,先把人类演变进化的理论框架搞出来,证据慢慢再发掘、再考证、再发现。考古学界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愁肠满腹,不知从何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而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以及古史研究者们早已画出了人类演变进化的草图,他们就等着新的考古成果,特别在以上环节中缺失和不足的那些方面,只要有新发现,他们的草图就变成实在了,古史的工作和古人类的研究也就完满了。可惜在很多时候,这种“等待”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是一种无望的企盼。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4)
第三,平面化。前文已经论及,目前我们的“历史”只是一种二维空间的学科,二维空间是最基本的也最富平面化的一种空间,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长时段的“起源”研究,特别是没有其他学科做参照的古史研究,我想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跟它本身的空间一样,既狭小又有限。比如我们古代的天文学,是以地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最古的宇宙学说就成了“地心说”,后来,人类思维的视点超越了地球,上升到太阳系了,相应的就产生了“日心说”;再后,人类对“日心说”也不满足了,把思维的触觉延伸到了宇宙深处,这样就产生了现代天文学上的“无中心说”。人类认识宇宙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超越平面,不断调整人类视野的过程,假如没有这种调整,我们的目光仍然紧紧盯在地球的演变上,那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么辉煌的收获。
探索宇宙世界如此,探索人类起源的历史也应该如此。假定我们把人类起源的假说锁定在地球生物的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得到的只能是地球生物发展中人类这个支系的演变和进化。最早的“神创说”是因为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后来建立了“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成”的假说,这一假说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千余年来“神创说”的迷雾,为人类的起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视点;进化论之后,出现了“海洋说”、“ 多元说”乃至“外星说”。前两种假说仍然没有摆脱地球生物圈,仍然在地球生物的演变进化中寻找新的空间;唯独“外星说”打破了人类数千年以来的思维模式,第一次把人类起源的探测器伸进了地球之外的宇宙深处。从科学的角度论,这种开放的思维和研究方向对不对呢?当然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在实际的探索和研究中,把人类的起源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宇宙星系中的做法,传统和经典是不予理睬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的平面化思维是非常顽固、非常稳定的,你要加强它的厚度,延续它的长度,传统和经典都会非常喜欢。一定也有很多的同行们来捧你的场;假如你要否定这种平面化的传统思维,甚至超越这种平面化,那你无疑就会遭到四面八方的冷眼,没有人会理睬你。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类太渺小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视野同样狭小得可怜,加之人类恪守传统、崇尚经典的特征,要改变根深蒂固的平面化思维方式谈何容易!
理由之三:历史学科的结构不合理。
这个理由与现行“历史”学科的平面化倾向有关。我们知道,最早的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载人事、保存文献的学科,最早的历史中内容很庞杂,哲学、医学、农牧业、手工业、艺术、经济、文化应有尽有,是原始文化的一种混沌状;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生的混沌状历史开始分化,各学科都从历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系,历史的“血肉”逐渐被抽空,以至历史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原生历史的这种瓦解过程,实际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科建设不断走向精细的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演变的这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吹毛求疵之意,然而历史学科越单一,越专业,就越会走向平面化,以致失去承载其他学科的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演变过程,其最终将导致历史学科自身的结构失去平衡,其中包括它以往可以容纳的学科结构,自身的智能结构以及指导它的思维结构。这些方面的不平衡就使以后的“历史”越往前走其前景越狭窄,乃至走进“历史”自己设定的死胡同里,不能回头。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5)
这种可能性难道不真实吗?我们只要稍稍看一眼目前的历史书就可知一斑。民族史方面的书,我们每年不知要出版多少本,但是新颖独特的有几本?大都是一些重复之作;国家史书更是畅销,但你所看到的国家史书中有多少不重复的内容呢?再看世界史的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这类书除了版式设计、印刷、纸张的不同,除了名称和叙述格调的不同,在内容方面究竟有多少新鲜的东西?一句话,目前出版在市场上流行的大多的史书都是千篇一律,似乎这些书已经走到了它们的尽头,除了重复再没有多少新的内容。这样的“历史”状况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呢?
所以,历史学科的结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这是历史本身的需要,也是我们所企盼的。
二、科学假说的回避
科学是研究自然,研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的基础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它的知识体系是对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千百万年来,人们在生产着、生活着、实践着,科学也在不断地总结着人们的经验,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着人类的文明水平。实践与科学伴随着人类进步的脚步,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奏响人类文明的凯歌。
科学技术不仅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的过程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还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研究人类起源时,总是以畅想式的思想内涵取胜,或是以宗教假说为宗,科学技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的。比如在“神创说”的年代,一切事物都是神创造的,人也是神创造的,除了神谁还有能力创造这一切呢?包括当时非常幼弱的科学也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状态下,科技屈服于思想,而思想的内涵高于一切。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们对“神创说”提出了诸多质疑。首先打破这一认识僵局的是天文学。“大约在公元140年,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密勒在总结前人天文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在后来的1000多年中,托密勒的地球中心说一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40多年的辛勤研究,于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他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搬到了太阳,把人类居住的地球降低到了普通的行星地位。从而开始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且动摇了神权对于人类的统治。”“1584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在伦敦出版的《论无限宇宙和世界》一书,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宇宙无限的理论。他指出:‘宇宙是无限大的,其中的各个世界是无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展开着无穷无尽的空间,任何一种形状的天空都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宇宙中心都是不存在的。”“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通过望远镜观测发现,太阳系的直径是120亿公里,地球同整个太阳系比较,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银河系拥有15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云,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1万光年。太阳系同它比较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总星系已经发现的星系有10亿个以上,距离我们有几十亿光年到100多亿光年。银河系同其相比较也好比是沧海中的一颗‘沙粒’。目前,大型天文望远镜已能观测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但是还远没有发现宇宙的边沿。因此,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是没有边界和没有中心的。”⑤天文学认识上的这个曲折过程,实际就是以思想内涵取胜的宗教思想与逐渐成熟起来的天文学科技进行的一次较量,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战役”,科学终于战胜了宗教,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宇宙世界。今天的人们已经知晓,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也不再是宇宙的中心,比之浩大无边的宇宙世界,地球只是在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尘埃,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6)
和天文学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