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
淘气 更新:2021-02-17 11:27 字数:4785
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孟珙救援。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个孟珙似乎是岳飞抗金似的人物,他在对蒙古人的作战中屡建奇功,多次被史书所记载。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至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而孟珙则进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军队势如破竹,进逼三峡。孟珙再次率部迎敌,至1240年初,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公元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突然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北归,长达6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第一次蒙宋之战中表现异常出色的抗蒙名将孟珙、杜杲在战争结束后相继病逝,这就如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样,在飘摇不堪的大厦中又装了一枚重磅炸弹。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蒙古放弃一统中原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来就认为征服南宋是早晚的事。只是第一次仓促盲目了些,轻敌也不能不说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
所以蒙古经过周密计划决定于公元1258年发动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这次的排兵布阵及出击路线,是冲着一举灭亡南宋的目的执行的。
窝阔台去世后,他的继承者贵由也是一个短命的大汗,所以这次进攻都是一批较出色的蒙古领袖,由蒙哥大汗领导的。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经营过,并在合州旁的钓鱼山修筑堡垒以加强合州的防御能力。
孟珙死后,其部将王坚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强防守,因此,当1259年蒙哥率领的蒙古军来到合州后,马上就遇上了挫折,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
下面来说说王坚这个人,或许我们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人。在历史上,王坚的确是默默无闻,但是请尽量记住他,因为历史上的蒙哥大汗正是毙命在他所守护的钓鱼城下。当时的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像金庸先生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描写的杨过抛起一块石头,旋转身体腾空而起,优雅的一磕,石头透过了数十个蒙古兵的身体,击中蒙哥。
而是,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守将王坚果断下令开炮,把蒙哥打成了重伤,这个场景又非常类似于后来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被轰死的情景。王坚这个人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在蒙哥身受重伤后,王坚从山上的天池内钓起一条30余斤的大鱼,做成鲜鱼面饼,并附上一封书信投到蒙古御营,上书:“英雄的蒙兀儿!请你尝尝我们的鲜鱼面饼吧!如果您愿意,我们再战十年,如何?”
此举目的简直就是直取蒙哥的性命,蒙哥看完信,从病床上负痛而起,对侍从说:“如果攻下城池,杀尽全城军民,为我雪恨!”言罢便气绝身亡。蒙哥不仅是一路军的主将,更是全蒙古的领袖,他的战死对中路军来说撤退是他们惟一的选择,对于整个三路军的灭宋计划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可以说这次灭宋的计划因此事而宣告失败了。
第六章 曲终人散 一统中华
大汗去世再次影响了整个蒙古军攻宋的战局。此时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在鄂州城下久攻不克,大汗死亡的消息其实是罪魁祸首,忽必烈的心早已飞回了大漠。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大汗的位置更重要了。前面所说的南宋奸臣贾似道此时出场了,他和所有历史上的奸臣一样,在战士士气正高的情况下,背着手走了出来。
但这次又与历史上的无数次有所不同,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个奸臣并没有请示朝廷,而是直接前来议和。其实,就算请示朝廷,当时懦弱的南宋皇帝也是会欣然接受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议和已是轻车熟路了。这时的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是忽必烈求之不得的,于是双方很快签订议和协议。
之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夺汗位去了。到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再次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关于那个奸臣贾似道,再次认识他的本质,对了解宋的灭亡是有帮助的。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的地痞无赖,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订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贾似道更无耻的是在议和后隐瞒乞和真相,谎报战功,昏庸的皇帝擢升贾似道为右丞相。
贾似道此人外强中干,表面嚣张,内心非常惧怕蒙古人。他唯恐阴谋败露,于是极力打击陷害作战有功将领,一批抗蒙将领被他冤死在狱中。宋度宗赵祺继位后,贾似道更加专权,军政愈加腐败,民力益竭,将士离心,战备松弛。
贾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所谓心腹,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此时,趁蒙古内乱和贾似道营造的“太平气氛”,秉性难移的杭州君臣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岂料大难即将来临,南宋之亡,始于贾似道。
忽必烈继汗位、平定内乱后,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并制定了先取襄阳、樊城,实施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公元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阳、樊城,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襄樊的城池相对来说还是相当坚固的,至少在兵源和粮草的供应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与抗蒙名将孟珙的多年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所以襄阳成为了蒙古军进攻的重点,但是他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攻破城池。
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蒙古军。但在关键时刻南宋出了叛徒向蒙古兵投降,出卖了这条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蒙古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反攻,至此,襄阳保卫战对蒙古已是极为有利。随后,在公元1273年蒙古军水陆双重对襄樊进行夹攻,并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攻破襄阳城。守将吕文焕向蒙古军投降并献出了襄阳城。南宋的门户从此被彻底打开。
早在襄阳城破之前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去掉汗称改称皇帝,并且改国号为大元。之后公元1274年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他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
忽必烈告诫伯颜勿妄杀,此时,忽必烈已经完全以一个封建帝王的身份进行怀柔天下了。“得人心,治天下”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虽然恭宗投降,都城临安被攻破,但南宋余部还一直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坚守扬州;同时,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他的部队像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宁可战死,也不屈服。在这样豪情满志的精神激励下,文天祥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坚守扬州,虽遭元军重重围困,但仍坚持不降。在突围去与福州陆秀夫会师途中,被元军打败于泰州。李庭芝和文天祥一样有着一颗宁死不屈的赤胆忠心,最终惨遭元军杀害。而文天祥此时在江西实力的壮大也引起了元朝的重视,于是,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因寡不敌众,只得退守广东。后在广东潮阳被南宋叛将张弘范出卖,又是一个被叛徒出卖的可耻行为。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文天祥至死不降,一代气节大夫文天祥吟诵着他的《正气歌》以身殉国。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为帝,并且率领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公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
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另有一些逃往今天的越南,意图东山再起,但终因没有形成有力的反击而无所作为。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并且结束了唐末以来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忽必烈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第七章 “美髯宏声”耶律楚材
一个非蒙古族人能得到蒙古大汗的重用,并且影响着全帝国制度和立法的建立与制定,这在200多年的超级帝国统治中也只有耶律楚材一人可以担当。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丹贵族内部动乱时他逃到中原度过了其后半生。
他的后代有一段时间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来才辗转回到辽并成为金朝的贵族。汉学的影响一直在这个家族延续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为金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是北方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
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父亲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楚材。他从小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学,三教九流,无不精通,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更是浸入血脉。
耶律楚材还曾师从曹洞宗宗师行秀,所以受佛法的影响也是很深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中评价说:“耶律楚材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从未见有此种气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为皈依,在行动上又遵循儒家的济世安民之道。
耶律楚材自己曾说:“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虽崇尚汉文化,却没有汉族士大夫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偏见。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华夷之分和华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华夷一统,共享太平。并且是在儒学指导下的华夷一统。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中都(今北京市),听说耶律楚材很有才能,就下令召见他,让他在自己身边办事,耶律楚材以长胡子出名,史称他“美髯宏声”,成吉思汗叫他“吾图撒合里”。“吾图撒合里”就是蒙古族长胡子的意思。
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耶律楚材特别受到他的宠爱,因为耶律楚材会星象占卜,预言常常应验,所以成吉思汗对他更加器重。成吉思汗去世以后,窝阔台即位当了大汗。他重用耶律楚材,使耶律楚材在改变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耶律楚材把帝国向着他理想中的儒家方式来引导。
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原之时虽然有贵贱尊卑之分,但是从来没有像中原地区封建王朝那样有严格的君臣之别。这种状况也是被身受礼教君臣思想教育的耶律楚材打破的。窝阔台被选为大汗之后,在选举大会上,耶律楚材对察合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