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节
作者:朝令夕改      更新:2021-05-04 17:33      字数:4788
  有自来矣。
  震按此二案。前系湿热。后系湿寒。病固易辨。而论治论药。悉本内经。由其学有根柢
  也。
  虞天民治一人。年三十余。得谷疸证。求治。以胃苓汤去桂。加茵陈。数十帖。黄退。
  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不见物。虞曰。此名雀目。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
  用
  猪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明如故。来谢。虞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
  必成蛊胀。伊芳不信。半月后。腹渐胀。痞满。复求治。仍以胃苓汤倍二术。加木通、麦冬
  煎汤下褪金丸。一月而安。
  江篁南治犹子三阳患疸证。皮肤目睛皆黄。小溲赤。左脉弦而数。右三部原不应指。今
  重按之隐隐然指下。证见午后发热。五更方退。以茵陈五苓散除桂。加当归、栀子、黄柏、
  柴胡。数服。继用人参养荣汤。乃八物除芎。加 、陈皮、五味、姜、枣。兼人乳、童溲。
  热退三日。已而复作。间日发于午后。肌热灼指。脉近弦。乃作疟治之而愈。后数年。复患
  目睛黄。午饭难克化。则小溲黄。以黄 建中汤除桂。加白术、陈皮、茯苓、半夏、神曲、
  麦芽、姜少许而退。
  震按此二案治法。皆平易中正。但前之鼓胀。后之疸症。皆新病。不因久病致变。故与
  所用诸方恰合。
  缪仲淳曰。太学顾仲恭。遭鼓盆之戚。复患病在床。一医诊视。惊讶而出。谓其旦晚就
  木。因延予诊之。左手三部俱平和。右手尺寸亦无恙。独关部杳然不见。谛视其形色。虽
  羸。而神气安静。予询之。曾大怒乎。曰然。予曰。此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之证也。
  经云。大怒则形气绝。而况一部之脉乎。甚不足怪。第脾家有积滞。目中微带黄色。恐成黄
  疸。两三日后。果遍体发黄。服茵陈利水准肝顺气药。数剂而痊。
  震按金匮要略云。病疽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就余生平所
  验。分毫不爽。有先因他病而后发黄者。有先发黄而后现他病者。必于半月一月之内退尽其
  黄。则他病亦可治。设或他病先瘥而黄不能退。至一年半载仍黄者。必复现他病以致死。大
  抵酒伤。及有郁结。与胃脘痛。皆发黄之根基。而泄泻肿胀不食。乃发黄之末路。若时行病
  发黄亦多死。谚所谓瘟黄也。惟元气实者。审其为瘀血。为湿热。逐之清之。得黄退热亦退
  乃可无虞。古人医案。俱未有说及久黄者。可为余言之一证。即如此条。关脉不见。亦云
  数剂而痊。要知因于大怒。偶然不见耳。若并未动怒。关脉连日不见。目中微带黄色。即为
  脾绝之征。死无疑矣。
  卷八
  身痒
  属性:倪仲贤治吴陵盛架阁内子。左右肩背上下患痒。至两臂头面皆然。屡以艾灼痒处。暂止
  复作。如是数年。老人切其脉曰。左关浮盛。右口沉实。此酒食滋味所致也。投以清热化食
  行滞之剂。其痒遂止。
  江汝洁治一妇人。患上身至头面俱痒。刺痛起块。众医皆谓大风等证。江诊得左手三部
  俱细。右手三部皆微实。大都六脉俱数。经曰。微者为虚。弱者为虚。细者气血俱虚。盖心
  主血。肝藏血。乃血虚无疑。肾藏精属水。其部见微。乃为水不足。水既不足。相火妄行无
  制。以致此疾。经曰。诸痛疮痒。皆属心火。右手寸脉实。实者阳也。脉经曰。诸阳为热。
  乃热在肺分。火克金故也。且肺主皮毛。皮毛之疾。肺气主之。胸膈及皮毛之疾。为至高之
  疾也。右关微实。乃火在土分。土得火则燥。肌肉之间。脾气主之。肌肉及皮毛痛痒。皆火
  热在上明矣。右尺微实。火居火位。两火合明。阳多阴少。治宜补水以制火。养金以伐木。
  若作风治。未免以火济火。以燥益燥也。乃以生地、白芍各一钱。参、 各六分、连翘、丹
  皮各六分。麦冬八分。柏皮、防风、甘草各四分。五味子九粒。黄连四分。水煎温服。渣内
  加苦参一两。再煎洗。十数剂而安。
  立斋治一女子十二岁。善怒。遍身作痒。用柴胡、川芎、山栀、芍药以清肝火。生地、
  当归、黄芩以凉肝血。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土而愈。半载后。遍身起赤痕。或时眩晕。
  此肝火炽甚。血得热而妄行。是夜果经至。
  意庵治一人。因田间收稻。忽然遍身痒入骨髓。用食盐九钱。泡汤三碗。每进一碗。探
  而吐之。如是者三。而痒释矣。
  一小儿遍身作痒。以生姜捣烂。以布包擦之而止。
  震按河间谓痒为美疾。以其搔爬有趣。且与身命无伤也。然亦有屡治不效者。以不得病
  因。而漫以凉血祛风为治耳。今观倪江薛三案见解。用药俱精细周到。可见。昔贤虽遇轻证
  亦不肯忽略。
  卷八
  麻木
  属性:东垣治一妇麻木。六脉中俱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
  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久乃止。惧而不睡。
  身体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二便如常
  惟畏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李曰。麻木为风。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喻如
  绳缚之人。释之则麻作。良久自已。此非风邪。乃气不行也。经云。阳病 目而动轻。阴病
  闭目而静重。灵枢云。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
  以此知其阳衰而阴旺也。时痰嗽者。秋凉在外而湿在上也。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于脾也。
  时烦躁者。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也。法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湿。通行经脉。调
  其阴阳则已。非脏腑之本有邪也。黄 五分。人参三分。甘草炙四分。生一分。陈皮归身各
  二分。佛耳草四分。白芍三分。草豆蔻、苍术各一分半。白术二分。黄柏酒洗。苓、泽、升
  麻各一分。水煎服。八帖而愈。名曰补气升阳和中汤。
  一人年七旬。病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善饥。痰涎不利。舌强难言。
  声嗄不鸣。李诊脉。左手洪大而有力。是邪热客于经络之中也。二臂外有数瘢。问其故。对
  以燃香所致。李曰。君病皆由此也。人身经脉。手之三阳。从手表上行于头。加以火邪。阳
  并于阳。势甚炽焉。故邪热妄行。流散于周身而为热麻。热伤元气。则沉重无力。热泄卫气
  则多汗。心火盛则妄喜笑。脾胃热则消谷善饥。肺金衰则声不鸣。仲景所谓因火为邪。焦骨
  伤筋。血难复也。内经云。热淫所胜。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用黄柏
  知母之苦寒为君。以泻火邪。壮筋骨。又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 、生甘草之甘寒。
  泻热补表。五味子酸。止汗补肺气之不足以为臣。炙草、当归之甘辛。和血润燥。升、柴之
  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自地升天。以苦发之者也。以为佐。命其方曰清阳补气汤。又缪刺四
  肢。以泻诸阳之本。使十二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愈。
  震按东垣论病。悉本内经。简明确切。能发其所以然之故。用药亦本内经。以药性气味
  配合脏腑经络。绝无粉饰闲词。而轩岐要旨昭然若揭。诚非挽近可及。第药止一二分至四
  五
  分。何太少耶。岂以气味配合得当。机灵而径捷耶。后贤常云。愿学仲景。不学东垣。然东
  垣以极轻之分两。能愈疑难之久病。亦正易学。
  吴茭山治一妇。夏月乘凉。夜多失盖。因得冷风入骨。两足麻木。疼痛不已。服祛风止
  痛药。不效。与大防风汤数服。其疾渐轻。仍以乌头粥服三晨而愈。
  震按上二案所用诸药。细腻熨贴。此案所用二方。直捷爽快。俱与病情吻合。遂各见其
  妙。
  李士材治文学陆文湖。两足麻木。自服活血之剂。不效。改服攻痰之剂。又不效。经半
  载后。两手亦麻。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李曰。此经所谓着痹也。六脉大而无力。气血皆
  损。用神效黄 汤。加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
  始安。
  少宰蒋恬庵手足麻痹。目中睹一成两。服补血药不应。改服脾药。精神困倦。李诊得寸
  口脉大。两尺独涩。此心肾不交。水泛为痰之故也。乃取地黄丸料作煎剂。倍用泽泻、茯苓
  入青盐少许。凡六剂。而岐视遂收。乃兼进参、 安神之剂。一月而康复如常。
  震按上条气血兼补。原系古人成法。此条用地黄汤。因两尺脉涩。故先补肾。继以参、
  。仍是治麻成法。后案张公以参汤下紫雪。则别有洞天矣。由其病根在痰火也。开眼则麻
  确是东垣对面文章。讲得最好。
  张路玉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
  如在云雾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
  则呕逆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
  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所以绵延
  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伏不行
  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
  理痰清火之剂。诸证渐宁。然或因惊恐。或因饮食。不时举发。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
  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载而康。
  震按麻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
  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
  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芤之分矣。宜详辨之。
  卷八
  痹
  属性:东垣治一人。冬时忽有风气暴至。六脉弦甚。按之洪大有力。其证手挛急。大便秘涩。
  面赤热。此风寒始至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则搐如挛痹。乃风淫未疾而
  寒在外也。内经曰。寒则筋挛。正谓此也。素饮酒。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便秘涩而
  面赤热。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经受风寒之邪。用桂枝二钱。甘草一钱。以却其
  寒邪而缓其急缩。黄柏二钱苦寒。滑以泻实润燥。急救肾水。升麻、葛根各一钱。以升阳气
  行手阳明之经。不令遏绝。桂枝辛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甘草专补脾气。使不
  受风寒之邪。而退贼邪。专益肺经也。佐以人参补气。当归和血润燥。作一帖。水煎服。令
  暖房中摩搓其手。遂安。
  震按此案寒热补散并用。恰与标本俱合。但东垣立方。分量甚轻。此却重用者。盖以风
  寒大病。逐邪宜急。不比他证。调理脾胃。只取轻清以升发元气也。
  丹溪治一少年。患血痢。用涩药取效。致痛风叫号。此恶血入经络也。血受湿热。久必
  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久则必成枯细。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
  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
  安。
  震按此是痢后痛风。其法至今传用。但因涩药留滞湿热以成瘀血。故用此方。倘又有别
  因者。不得以此概论。
  一人贫劳。秋深浑身发热。手足皆疼如 。昼轻夜重。服风药愈痛。气药不效。脉涩而
  数。右甚于左。饮食如常。形瘦如削。盖大痛而瘦。非病致也。用苍术、酒黄柏各一钱五分
  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黄五分。研桃仁九个。煎入姜汁令辣。热服四帖。去附。加牛
  膝一钱。八帖后气喘促不得眠。痛略减。意其血虚。因多服麻黄。阳虚被发动而上奔。当补
  血镇坠。以酸收之。遂以四物汤减川芎。倍芍药。加人参二钱。五味子十二粒。与二帖定。
  三日后。数脉减大半。涩如旧。仍痛。以四物加牛膝、参、术、桃仁、陈皮、甘草、槟榔。
  生姜三片。五十帖而安。后因负重复痛。再与前药加黄氏三分。又二十帖愈。
  震按身发热。疼如 。脉涩而数。右甚于左。应属血虚有热。所谓热痹证也。宜用生地
  龟板、天冬、黄柏、丹皮、黑栀、秦艽、防己、牛膝、红花、银花、木通等药可愈。或仲
  景栀子柏皮汤大剂与之亦佳。若二妙之苍术。已不相宜。附子一片何用。麻黄五分太过。至
  因多服麻黄。虚阳上升而喘。议与酸收是矣。遽用人参二钱。窃恐痹痛转增。然云喘定数脉
  大减。异哉。或者脉数无力耶。则前之麻黄已误。后之桃仁、槟榔。义又何居。予素服膺丹
  溪。此则不敢阿其所好也。再阅下案。讲究病因。传变道理。真不可及矣。
  一人患背胛缝一线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