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节
作者:
朝令夕改 更新:2021-05-04 17:33 字数:4773
孙东宿治南都大司马袁洪溪。冲暑理事。致发热燥渴。因食冰浸瓜梨新藕。遂成泄泻。
小水短少。医以胃苓汤加滑石、木通、车前子利之而泻止。大便又因之结燥。艰涩不堪。乃
用润肠丸。复泻不止。又进以前通利之剂。泻虽止而小水不能流通直遂。脐下胀急。立起解
之。则点滴不出。卧则流之不竭。以频取溺器。致通宵不寐。治半月余而精神削。寝食废。
诸医
俱不识。将认为癃。则立解时点滴不出。认为闭。卧则涓涓而流。谓气虚下陷。心血不足。
而补中益气与安神丸服皆无效。孙诊其脉两寸短弱。关缓大。两尺洪大。语之曰。此余暑未
解。而司马素善饮。湿热流于下部也。今已下午。恐脉未准。俟明早细察定方。司马曰。望
子久矣。姑求一剂。以邀夜间一睡。孙不得已。以益元散三钱。煎香薷汤进之。略无进退。
次早复诊。六脉如昨。思之而恍然悟曰。此证尿窍不对也。司马曰。名出何书。孙曰。内经
云。膀胱者。脬之室也。脬中湿热下坠。故立解而窍不对。小水因不得出。卧则脬不下坠而
尿渗出膀胱。亦以窍不对。虽涓涓而流。终不能通达直遂。故了而不了也。治惟提补上中二
焦元气。兼清下焦湿热。斯得矣。又有一法。今气虚下陷已久。一两剂未能取效。安得睡耶
但此不寐。非心血不足。因着心防闲小便而不敢寐也。暂将布袋衬于席上。任其流出而不
必防闲。免取便器。自然熟睡矣。方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如法果愈。
震按起立则溺闭。眠卧则不禁。与张氏案又有别。尿窍不对之说。从唐与正治吴巡检案
悟来。
卷六
小便涩数
属性:薛立斋治商主客。素膏粱。小便赤数。口干作渴。吐痰稠粘。右寸关数而有力。此脾肺
积热移于膀胱。用黄芩清肺饮调理脾肺。再用滋肾丸、六味丸以滋肾水。寻愈。
司徒边华泉少便频数。涩滞短赤。口干吐痰。此肾经虚而热燥。阴无以化。用六味滋肾
二丸而愈。
大司徒许函谷因劳发热。小便自遗。或时不利。此因肝火阴挺。不能约制。午前用补中
益气加山药、黄柏、知母。午后服地黄丸。月余全愈。
司马李悟山小便如淋。茎中作痛。口干吐痰。此因思色精降而内败。用补中益气、六味
地黄。寻愈。
一儒者发热。饮水不绝。每如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极复耗所致。用都气丸及
补中益气。幸其自守谨笃。寻愈。后兼肢体畏寒。喜热饮食。用八味丸。
县令顾荣甫尾闾痒而小便赤涩。左尺脉洪数。属肾经虚热。法当滋补。渠不然其言。服
黄柏、知母等药年许。高骨肿痛。小便淋沥。肺肾二脉洪数无伦。薛曰。子母俱败。鲜克济
矣。果寻卒。
震按小便数。有热有虚。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频数不可略忍。又复短少。日数十
次。或有余沥。为肾大虚之候。数而多。色黄者。为阴虚。宜滋阴。数而多。色白体羸者。
为阳虚。升者少而降者多。宜补火。立斋诸案。具备诸法。
卷六
二便不通
属性:王中阳治一人。弱冠未婚。病遗沥日久。每作虚寒脱泄治之。愈甚。王诊其六部弦数。
不记至数。人已骨立。不能自支。乃曰苦哉。此三焦不利。膀胱蓄热。五淋病也。患者曰。
膏血砂垢。每溺则痛不可言。遂用局方五淋散加山栀、赤芍、木通、瞿麦、鲜车前、滑石作
大
剂。入灯心二十茎煎服。五七日全愈。无奈频发。一日忽来告急云。九日便溲俱不通。秘闷
将死。王即令用细灰。于患人连脐带丹田作一泥塘。径如碗大。下令用一指浓灰。四围高起
以新汲水调朴硝一两许令化。渐渐倾入灰塘中。勿令漫溢横流。须臾。大小便迸然而出。
溺中血条如指。若非热解气快。其如龟窍之小。何由连出三四日恶物。复得回生。再令服黄
连解毒丸。三载约四斤。乃不复发。
丹溪治一妇。痹疼后。大小便不通。此痰隔中焦。气聚下焦。二陈加木通煎服。再一服
探吐之。
李时珍曰。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
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
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煎
服。一服减。三服平。牵牛达右肾命门。走精隧。人所不知。
震按二便不通。脉实者。八正散倍大黄。或倒换散亦妙。若形弱及老人。或病后产后有
此。悉从虚秘治。润燥养阴为主。下用导引法。若体健神旺。二便秘涩者。必脾胃气滞不转
输。加以痰饮食积。阻碍浊道。脉沉实者。升、柴、二陈、二术汤。今所选王案。取其外治
之法。及服黄连解毒丸三载为大奇。而李时珍之用甲片、牵牛。走精隧以通淤塞为更奇。直
可与东垣滋肾丸并垂天壤。
卷六
大便秘结
属性:虞恒德治一妇。年五十余。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虞诊之
六脉皆沉伏而结涩。作血虚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麻仁煨大黄等药。数服不通。反加满闷
与东垣枳实导滞丸及备急丸等药。下咽片时即吐出。盖胃气虚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药耳。遂
以备急丸。外用黄蜡包之。又以细针穿一窍。令服三丸。盖以腊匮者制其不犯胃气。故得出
幽门。达大小肠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许。继以四物汤加减。煎吞润肠丸。如此调理月余。得
大便如常。饮食进而安。
一男子因出痘。大便秘结不通。儿医云。便实为佳兆。自病至痘疮愈后。不如厕者凡二
十五日。肛门连大肠痛甚。叫号声彻四邻。用皂角末及蜜煎导法。内服大小承气汤。及枳实
导滞丸、备急丸。皆不效。计无所出。虞曰。此痘疮余毒郁热。结滞于大小肠之间而然。以
香油一大盏令饮。自朝至暮亦不效。乃令婢者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
过半时许。病者自云。其油入肠内。如蚯蚓渐渐上行。再过片时许。下黑粪一二升。困睡
而安。
薛立斋治一妇。年七十三。痰喘内热。大便不通。两月不寐。脉洪大。重按微细。此属
肝肺肾亏损。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遥散。各三十余剂。计所进饮食百余碗。腹始痞闷。乃以
猪胆汁导而通之。用十全大补调理而安。若间前药。饮食不进。诸证复作。
汪石山治一妇。因改醮。乘轿劳倦。加以忧惧。成婚之际。遂病小腹胀痛。大小便秘结
不通。医以硝、黄三下之。随通随闭。病增胸膈胃腕胀痛。自汗食少。汪诊之。脉皆濡细近
快。心脉颇大。右脉觉弱。汪曰。此劳倦忧惧伤脾也。盖脾失健运之职。故气滞不行。以致
秘结。今用硝、黄。但利血而不能利气。遂用人参二钱。归身一钱五分。陈皮、枳壳、黄芩
各七分。煎服而愈。
李时珍曰。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
药。则腻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予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
郁。日吐酸涎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
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
牛末。以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即瘥。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
牛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高果哉治温相国体仁。初谢政归乌程。患大便燥结不通。胸膈塞闷而不食。肾脉沉小而
无神。以枳壳五钱。苁蓉二两。洗净。水煎服即效。后又秘结。以当归、生首乌。大剂煎服
遂全愈。
李士材治少宰蒋恬庵。服五加皮酒。遂患大便秘结。腹中胀闷。服大黄一钱。通后复结
李曰。肾气衰少。津液不充。误行疏利。是助其燥矣。以六味汤加人乳一钟。白蜜五钱。
三剂后即通。十日而康复矣。
文学顾以贞素有风疾。大便秘结。经年不愈。士材曰。此名风秘。治风先治血。乃大法
也。用十全大补汤。加秦艽、麻仁、杏仁、防风、煨皂角仁。半月而效。三月以后。永不患
矣。
张景岳治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于五月时。偶因一跌。即致寒热。医为之滋阴清火
用生地、芍药、丹皮、黄芩、知母之属。其势日甚。张诊之。见其六脉无力。虽头面上身
有热。而口则不渴。且足冷至股。乃曰。此阴虚受邪。非跌之为病。实阴证也。遂以理阴煎
加人参、柴胡。二剂而热退。日进粥食二三碗。而大便以半月不通。腹且渐胀。群议燥结为
火。复欲用清凉等剂。张谓如此之脉。如此之年。如此之足冷。若再一清火。其原必败。不
可为矣。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正此谓也。仍以前药。更加姜、附。倍用人参、当
归。数剂而便即通。胀即退。日渐撤消矣。
震按花溪峻药急攻。妙在腊包穿窍。而香油解毒。妙在上饮下吹。薛案汪案之用补。轻
重不同。高公李公之用润。淡浓微别。李时珍之牵牛、皂荚。疏通迥异硝、黄。张景岳之姜
附、参、归。辛热远殊寒滑。精华既录。浅陋可删。
卷六
交肠
属性:石顽曰。交肠证虽见于方书。而世罕见。绿石山詹石匠之妇。产后五六日。恶露不行。
腹胀喘满。大便从前阴而出。省其故。缘平昔酷嗜烟酒。所产之儿。身软无骨。因而惊骇。
遂患此证。余以芎归汤加莪术、肉桂、炒黑山楂。一服恶露通。而二便如常。又陆圣祥之女
方四岁。新秋患血痢。而稀粪出于前阴。作冷热不调食积治。与五苓散。服香连丸。二剂
而愈。又钱吉甫女。年十三。体肥痰盛。因邻居被盗。发热头痛。呕逆面青。六脉弦促。而
便溺易位。此因惊气乱。痰袭窍端所致也。与四七汤下礞石滚痰丸。开通痰气而安。
喻嘉言曰。姜宜人得奇证。二便俱从前阴而出。拟之交肠。有似是实非者。交肠乃暴病
骤然而气乱于中。此证乃久病。以渐而血枯于内。迥然不同也。原夫疾之所始。以忧思伤
脾。脾不统血。下行如崩漏。在癸汛久绝之年。实名脱营。脱营宜大补急固。乃以崩漏法凉
血清火为治。则脱出转多。胞门子户之血。日渐消亡。转将大肠之血运转而渗入胞囊。久之
大肠之血亦尽。而大肠之气附血而行者。孤而无主。涣散错乱。幽门不能泌别。迸入渗血之
径。酿为谷道。岂可用交肠所列之方。以五苓再辟其水道乎。是必大肠之旧路复通。乃可拨
乱返正。今病中多哭泣。所谓脏燥者多泣。大肠已废而不用也。来春枣叶生时。大肠绝而死
矣。果验。
震初习医时。里有金姓裁缝。年二十余岁。雨途道滑。臀仆坐地。亦无痛苦。次日腹中
欲去大便而转失气。从阳具出。自觉大便不往后去。转向前走。阳具中痛苦不堪。其粪逼
细如稻柴心而出。震师金上陶先生。用补中益气汤。一服即愈。四五日。病复再发。用此汤
不效矣。小便行时。并不带粪。粪来亦不夹杂小便。尿孔渐为干粪撑大。痛苦莫可名言。大
肠竟废而不用。是时吴郡名医王叶薛诸公皆在。遍求之。皆不能疗。吾师断其次年三月死。
当届期。人已羸瘠不堪。然犹能饮食。二便之迭从阳具出者。反习以为常。痛苦亦减。似可
未死。忽一日。小便顿闭。大便仍来。闭三日。而小便从鼻孔涌出。其色黑。立死。似与喻
案病机仿佛。予近日治一舟人蛔虫从阳具出。蛔活。有一折叠而出者。痛不可言。三日出蛔
五条。从此阴吹甚喧。投以补中益气汤。得愈。
卷六
百合病
属性: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因久不见其子。兼闻有病。遂虚火上升。自汗不止。心神恍惚
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已及一岁。历更诸医。每用一药
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木香则腹热咽
干。用黄 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用补
骨脂则后重燥急。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
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
和服。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
汗不出而神思稍宁。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汁迥殊。直至仲春。邀石顽诊
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