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津股巡览 更新:2021-05-04 17:31 字数:4963
倜瘢耪胖倬爸瘢┳魑泄思绦厶欤颐强芍溃挝踔锹穑?br />
? 2007…8…28 13:07
? 回复 61。188。95。* 7楼
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由于《内经》详于针灸而略于药,故仲师尊《内经》之旨,依《神农本草经》之药。合《伊尹汤液经》之方,据亲历之临床实践,以自己卓越的天才,创造性的完备了我国医学第一部以药治病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既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称医中之圣。
经云,“病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理,实际就是人体各脏腑,经络病理的外在反应。而各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性有寒热,病机有虚实,发病有层次,所以,伤寒六经辩证,实际就是包括了由脏腑,经络气化(由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基础所化生的,不断运动,转化着的动力功能)八纲等在内的综合性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用药只八十多味,组一百一十三方,而呈三百九十七法,故其论理,识证,遗方,用药之独到精妙,堪称从古至今,独无仅有,历代医学名家将其比拟如神龙之出没,而鳞甲禁严。龙,有血有肉之躯,神龙,具有灵性的有血有肉之躯,出没,既不易捉摸之高深莫测,又是存在着之实体,磷甲森严,统一整体不可缺一之严格。
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词古典,义理难明,虽然历代注解作家,或从文字上释义,或从义理上发挥,或以临床予论证,或专辩疑解惑,希图连贯易懂,以助后学,故而被我们称作名家。
但名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甚至门户之见,诋毁之言,甚或某些不切临床,脱离实际之处,又为后学添些障碍与误解,以至蒙头转向。如坠雾中,甚或替他辩护,比如:说是伤寒“传足不传手”。“伤寒只治寒病”,等等。我只是想提醒后学,凡从伤寒入手的,宜多一种版本,兼看则明,又宜就近找临床医师指点,兼听则明。
伤寒之深,大家公认,但浅人见之就浅了,比如我这种人,就是当年赤脚医生那种,只取其某些方,某些证,后来慢慢识些皮毛,一用就灵。。。。。。我们没学会,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文化不高呀,故我敢在此论伤寒。我搞得不象了,看那些有学问的好不好不出来?
有人说,《伤寒论》只是为伤寒而设,并不包括温病,那张仲景另外的温病学可能失传了,或仲景长于伤寒,短于温病,有名家这样说,如杨栗山,王安道等。故而历代争得很凶。
但《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更具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仲师只取伤寒二字以括之。
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也的确包括了温病在内的不同热性病。那桂枝二越脾一汤不是辛凉解表的方剂吗?那阳明篇各方更不用说了。温病学中,化班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温病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从炙甘草汤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不是调胃承气去甘草加生地,元参,麦冬?椒梅汤不源于乌梅丸?凉膈散不源于栀子豉汤?从开卷至终的理论,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只不过专论温病罢了。
但《温病条辨》的巨大贡献,增加与明细了我们对温病的认识,有所发展,那就是三焦,与卫,气,营,血,辩证,以一横一纵的视角与具体有效的治病方法。故而被现代纳入了经典的范畴。
七,中医学书籍
在古代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著作中,历代医家们公认《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或《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但是象我这种文化,看得懂多少经典著作,不照样也学会了嘛,因为时方也是治病的,照样学得会,而且那时连教材也没有,还是32岁那年,为了竞读函授大学,与授徒的需要,才买了几本教材之类的书。。。。。。
而1955年冬,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学习研究班明确地提出了学员必须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即《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70年后,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主办的研究生班等各学习单位,又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以其作为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的重要读物。
? 2007…8…28 13:08
? 回复 61。188。95。* 9楼
八,辩证归纳举例:
阴阳夺天地之造化,五行演万物之生机,
七种辩证别疑似,神圣工巧探微茫。
中医学要求理解(意会)触类旁通的知识,需要学者由浅入深的进行,别人帮不了忙。我特意将归纳后需要背诵在胸的在此作些举证。
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表里、寒热、虚实来分析归纳临床疾病的病变部位,病理属性,邪正盛衰,疾病总的归属等情况的辩证方法,称八纲辩证。疾病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总的类别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病变的部位,不在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质,不是热证,便是寒证;邪正盛衰状况,邪气盛则为实证,正气虚则位虚证。同时由于八纲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存在着相互兼并、转化、错杂等情况,在组合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临床上任何疾病都可以用八纲来归纳,是各种辩证的总纲。
症、证、证候、(即证型)病
“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包括体征)。如:发热、头痛、舌红。是判断疾病的主要而原始的依据。
“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力量对比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例如“肝胆湿热证”,病因是湿热,病位在肝胆,是属邪气有余的实证。所以说“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证候”,有证的外候之意,多指代表某证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等。即某证反映出来的现象的总称。
“病”,中医所指的病,是对疾病过程中主要痛苦或病理特征所作的概括,其中内伤杂病以主症为病名,如咳嗽、水肿、泄泻、白喉、消渴等。外感病由于常有明显的传变转化过程,主症常不固定,故多是综合病理而命名,如太阳病、阳明病、春温病、湿温病等。
“证”的确定,是以“症”为主要依据。每一证都有一定外候的代表症状(“证候”)。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种病的全过程可出现多种不同阶段的证。也就是“证型”。
卫,气,营,血,辩证
早在《内经》中,对温热病已有初步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并有《热论》、《评热病论》等篇,讨论了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和预后等。继之《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而《伤寒杂病论》就更明确地指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温病学说形成的萌芽时期。
卫气营血辩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立。它是借用卫气营血之名,把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所表现的不同证候,概括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四个阶段,并作为辩证施治的依据,这就叫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型与方药
《灵枢?本输篇》指出:“卫”有“温分肉,充皮肤,肥凑理,司开合”的作用。凡温热病毒侵犯人体肤表,引起卫气失常,肺卫不利为主要病变的证候,称为卫分证。常见于温热病初期阶段(属于表热证)。卫分证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因肺主皮毛,卫气与肺相通,所以邪在卫分时,常伴有咽喉肿痛、鼻塞、咳嗽等肺气失宣的症状。治疗上宗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法则,若热重咳轻(病在卫表者,宜辛凉透汗之法,银翘散为主;若咳重热轻(病在肺卫)者,宜辛凉宣肺之法,桑菊饮为主。
银翘散
银翘解毒把热清, 竹叶淡豆与牛荆,
甘桔薄荷散风热, 风温初起用芦根,
咳加杏贝渴花粉, 热盛枝子与黄芩。
气分证型与方药
由卫分之邪内传或温热邪气直入气分,引起正盛邪实、阳热亢盛、脏腑气机紊乱为主要病变,证以但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特征,治以清气泄热为主的证候,称为气分证(属于里实热证)。因为气分的范围较广,证治上应根据邪犯气分所属脏腑、部位的不同,来进行辩证施治。一般说来,主证兼有咳嗽,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治以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为主;若兼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治以清透郁热,栀子豉汤为主;若兼壮热,烦渴饮冷,大汗,脉洪大者,为胃热亢盛,热炽阳明,治宜清热生津,白虎汤为主;若兼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者,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治宜泄热通便,增液承气汤为主;若兼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者,为热郁少阳,胆火炽盛,治宜清热疏胆,宜通气机,方如蒿芩清胆汤。
? 2007…8…28 13:08
? 回复 61。188。95。* 10楼
营分证型与方药
温热邪气由气分不解,或从卫分逆传,均可造成热毒内陷心营,出现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变特点的证候,称为营分证。常见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深重阶段。营分证的主要表现是: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而数等。其中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辩证要点。
血分证型与方药
血分证常以心、肝、肾的病变为主,多是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为温热病的最后而深重的阶段。营血同源。因此血分证的主要表现,除了有营分证的身热夜甚,烦扰不寐等症以外,更以躁扰昏狂、舌质深绛和各种出血见症(如吐血、便血、溲血、斑疹透露等)为特征。。。。。。
归纳:卫气营血歌括(初学者必背)
卫
卫分发热微恶寒, 头痛咽痛口微干,
咳嗽少汗脉浮数, 薄白解表银翘蠲。
气
1。热壅于肺
气分发热不恶寒, 口渴红黄脉数兼,
咳嗽胸痛或鼻煽, 热壅于肺麻杏甘。(麻杏石甘汤)
2。热郁胸膈
热郁胸膈躁不安, 壮热口渴便秘难,
胸膈灼热如焚样, 唇焦咽燥红黄宣,
清热泻火又通便, 滑数方用凉膈散。
3。热炽阳明(阳明经证)
热炽阳明有四大, 舌苔黄燥白虎佳。(大烧,大汗,大渴,脉洪大)
4。热结肠道(阳明府实,大肠热结)
热结肠道满拒按, 潮热谵语便秘难,
沉实黄燥焦黑刺, 苦寒峻下大承安,
阳明三承峻轻缓, 大承痞满燥实坚,(痞满燥实坚为大承气的证)
小承之证不坚燥, 调胃热结无痞满。
5。湿热蕴结三焦
湿热蕴结于三焦, 倦怠肢酸热不高,
汗出而热不得解, 胸闷腹胀呕恶饶,
便溏尿赤苔黄腻, 濡数甘露消毒抛。
营分证治
1。热伤营阴
热伤营阴用清营, 夜热谵语与神昏,
心烦不寐班疹隐, 不渴红绛细数成。
2。热入心包
热入心包昏谵语, 舌蹇肢逆灼热取,
清心开窍清宫汤, 绛数或昏迷不语。
血分证治
1。血热妄行
血热妄行脉数绛, 灼热燥扰昏谵狂,
发班吐血与便血, 犀角地黄散瘀凉。
2。气血两燔
气血两燔大热饮, 狂燥谵妄头痛云,
吐血发班绛起刺, 浮大脉数用清瘟。(清瘟败毒饮)
3。伤阴动风
伤阴动风手蠕动, 暮热早凉心中动,
精神困倦虚数绛, 三甲复脉滋熄风。
此外还有营血的异同,温病的传变,与湿温的区别等,更加深入的归纳。
? 2007…8…28 13:08
? 回复 61。188。95。* 13楼
九,中医舌诊与中医脉诊归纳(与教材相合)
中医认为正常舌苔乃由胃气所现,通过胃蒸脾湿上潮而形成。诊察舌苔,一定要排除一些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首先要了解正常舌苔可以有的变异。正常舌苔应该是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据统计,正常人仅77~78%表现为正常舌苔,还有一部分正常人可出现一些异常的舌苔,尤其是吸烟的人,舌苔常较厚,并有灰、黄、黑不同苔色;经常失眠的人,舌尖常有红刺增生;喜食辛辣食物的人,舌质可较正常为红。
一般是由于局部的丝状乳头萎缩所致。中医辩证一般都认为属于阴虚、血虚;且认为舌前半剥脱为胃阴不足,舌根部剥